首页 理论教育建筑基地功能分区与环境分析

建筑基地功能分区与环境分析

【摘要】: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将活动室垂直布置,虽然缩短了建筑物占地长度,但建筑物的朝向及土方量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平面设计,首先是进行功能分区,在分析功能关系问题时,应当分析哪些部分需要紧密联系,哪些部分需要适当隔离,而哪些部分既要联系又要有一定的隔离,室内用房与室外场地的关系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使功能分区得到合理的安排。

幼儿园建筑中的卧室,应布置在比较安静、隐蔽的部位,相反,对于那些进行文体活动的音体室、活动室,则应安排在阳光充足、明显易找且与室外活动场所联系密切的部位,在布局特点上往往要求开敞通透些,反映了幼儿园建筑功能要求的特点。

又如学校建筑,普通教室是主要房间,与实验室、办公室有一定的联系,而与运动场所则要隔离(图3.75)。

按功能分区进行总平面设计,必须与基地环境实际条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既符合使用要求的单体建筑设计,又使基地总平面布置得经济合理。

图3.75 学校功能分析

如某基地建设一所18个班的小学校,要求在基地总平面中布置教学楼,其中,包括教室、办公室和多功能活动室(音乐教室兼会议厅)、运动场、传达室、室外厕所、自然科学试验用地等。基地形状不规则,地势北高南低,一侧临城市道路,为人流来往的主要方向。结合具体的基地环境条件,分析基地大小、形状、人流交通关系,确定平面位置和形状大小,初步拟定4个设计方案,如图3.76所示。

方案一:将教室和办公室同跨布置,而活动室布置在一端。此方案简单,施工方便,建筑面向城市道路,人流往来直接方便,教室与活动室互不干扰,但教学楼朝向欠佳,占地较长,土方量大。(www.chuimin.cn)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将活动室垂直布置,虽然缩短了建筑物占地长度,但建筑物的朝向及土方量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方案三:为了解决建筑物朝向问题和减少土方量,对教学楼空间组合进行调整,产生了“口”字形方案,使主要教学用房能获得较好的朝向,占地较少,使大部分建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减少土方量。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建筑距道路较近,校门口较局促,没有缓冲余地,并且厨房进货出渣也不方便。综合以上方案优缺点,再进一步调整为方案四。

图3.76

1—教学楼;2—活动室;3—传达室;4—厕所;5—运动场;6—自然科学实验地

方案四:采用工字形方案,比上述几个方案都更合理。其优点是教室及活动室均为南北向,朝向好,采光好,通风好,虽然办公用房朝向差,但采用单面走道,基本上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减少了活动室对教室的干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学校出入口处宽敞,利于人流分配,安全疏散;建筑物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减少了土方工程量;教学楼与运动场联系比较方便。总结以上几个方案,方案四为最佳方案。

从上述方案分析中可以看出:结合基地环境进行单体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设计中必然存在不少矛盾,应该在使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基地大小、形状、道路关系、朝向、地形条件,相邻建筑群体及城镇总体规划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尽量化不利为有利,变不合理为合理,取得满意的总平面布置和个体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