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一个国家的疆土,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土壤。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史学界曾经展开中国历史上疆域的讨论,白寿彝先生《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一文建议:“对于本国史上祖国国土的处理,一个办法是,以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为范围,由此上溯,研求自有历史以来,在这土地上的先民的活动。”[3]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撰文,认为“现在的中国疆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而是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宰割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疆域了”,而“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因此处理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只能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4]。谭先生所主张的作为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版图,正是《西域图志·皇舆全图》所绘制的中国版图。该图陆上中国的西部疆域,北自准部,向西沿着阿勒坦鄂拉、额尔齐斯郭勒、左哈萨克、右哈萨克,直至腾吉斯鄂谟;自此处向南,经塔什罕、葱岭西、布哈尔,至爱乌罕北境,南接卫、藏。这一西部疆界,正是乾隆皇帝平定准部和大小和卓木反叛后收复的西域地区。
在《西域图志》中,对乾隆平叛、统一的盛举颇多赞誉,评价极高。如在《皇舆全图说》中称:
中华当大地之东北,西域则中华之西北,为大地直北境也。自嘉峪关西,迄准部回部,外列藩部,圆广二万余里,其疆圉之阔远,几与中土埒。自古英君谊辟,声教有所不通。有时力征经营,而羁縻服属,卒未闻有混而一之者。……我皇上神灵天亶,举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为君者,集其大成以宰制寓内,夫固清和咸理矣。而无穷之德量,犹恢恢乎有余地焉。于是乎帝心攸眷,乾贶弥隆。用创鸿规以翊我圣人未有之奇功于前古后今之际,而后中土之与西域,始合为一家。抚斯图者,当凛然于千秋功烈之骏,惟我皇之德与量有以致之。此固以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而不能得于中天之世者也。[5]
这一段言简意赅肯定乾隆皇帝平定反叛、一统西域功勋的文字,先指出西域的方位及其纵横二万余里的地域,继而检讨自西汉以来,尽管西域属于中华大地的一部分,却几乎没有一个君主能真正在全西域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只有乾隆皇帝在康乾盛世的支持下,用心于西域,终于使中土与西域重新合为一体,从而开创了远逾三皇五帝的千古奇功。
西域地区,从元代以后,一直处于分裂割据和混乱之中。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大军西征后,在欧亚两洲的广大地区,建立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其中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被分封于天山南北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察合台汗国。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占有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东察合台则拥有现在的新疆。秃黑鲁·帖木儿统治时期(1346—1363),东、西察合台一度统一。然而到公元1370年,非察合台系的蒙古封建主帖木儿占据撒马尔罕,在中亚建立帖木儿帝国,东、西察合台再度分裂。帖木儿帝国建立后,不断扩张。(www.chuimin.cn)
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军攻克西域门户哈密后,设置了哈密卫,封归顺的元宗室哈密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明政府对哈密及其他卫实行羁縻政策,对它们之间的攻伐不做调解而是想坐收渔翁之利。可这种无休止的争斗又削弱了诸卫的力量和加大了它们之间的隔阂,而使得吐鲁番贵族势力将关西七卫各个击破。弘治十八年(1505)明朝所立忠顺王拜牙被吐鲁番诱叛而去,吐鲁番速檀满速儿控制哈密。此后多次侵犯甘肃,给明朝西部安全造成威胁,明朝的防线不得不大幅度内移。嘉靖八年(1529),明朝正式决定据守嘉峪关,而“置哈密不问,吐鲁番许之通贡,西陲藉以息肩”[6]。17世纪40年代,蒙古准噶尔贵族在西域建立包括当地厄鲁特各部和其他各民族在内的民族政权准噶尔汗国,主要活动在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塔尔巴哈台以及乌鲁木齐地区。
顺治四年(1647),蒙古赤斤部和西域畏吾儿遣使表示对清效忠。康熙十一年(1672),清廷曾应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之请开放肃州市场。其后,噶尔丹竟多次兴兵东侵青海、西藏,北扰喀尔喀蒙古,一直深入距北京仅数百里的乌兰布通。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军全歼噶尔丹的有生力量,取得第一次平准作战的胜利。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收复北疆,乾隆二十四年(1759)粉碎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彻底剪除分裂势力,完成对新疆地区的统一,将西域各族人民从混乱和奴役中解放出来,纳入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是乾隆皇帝建立的一大历史功绩。
《西域图志》中追踪了汉以后历代王朝对西域难以控制的历史和元以后西域地区长期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描述了分裂割据给西域各族人民带来的苦难。如书中所录《御制花门行》诗,记载了雍正、乾隆间,回部人受准噶尔蒙古贵族残酷压迫剥削的情景:“准噶尔昔全盛日,役使若辈如奴佃。令弃故居来伊犁,课其引水种稻籼。服劳供赋不敢怠,讵知隐恨已有年。”[7]
除了在各章按语中随处歌颂乾隆皇帝平定反叛、安定西域的历史功勋外,《西域图志》还异乎寻常地在卷首辟“天章”,以四卷篇幅,“恭录”乾隆皇帝在平定反叛和在西域建政过程中的大量诗文,包括各种碑文、论略、功臣像赞和古今体诗三百二十五首。这些不仅是对乾隆皇帝神武功绩的真实历史记录,更是乾隆皇帝及其文武大臣安定和建设西域的第一手资料。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从《西域图志》编修设想的提出,实地勘察的前期工作,到志书编修、审定、刊印,乾隆皇帝曾下过七次谕旨。[5]这一记载表明,乾隆皇帝在收到《西域图志》书稿的当天就做了批示,并表示要亲自审阅。在《西域图志》编纂过程中,乾隆皇帝事无巨细,无不过问,且能经常有所指示,或查出校书中的一些失误之处。......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记载了乾隆皇帝所作的关于西域历史的考据文章,主要有《御制阳关考》《御制翻译名义集正讹》《御制大宛马识语》(卷前)等数篇。[28]乾隆皇帝所作诗歌或祭文多有序或按语,不少就是历史考证的文字。《西域地名考证叙概》是乾隆皇帝考据文中的代表作:《禹贡》称析支之叙,《周书》纪西旅之贡。要求军机处各位臣工,依法对西域诸地名、姓氏、民族、部落进行精心考证,规范西域诸名词的译文。......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完成的《西域图志》。既然是使者“画图以进”,称作《西域图志》当更恰当。第四部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史书《西域图志》。这部书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52卷,其详尽、准确程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西域类”文献。选择研究《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对《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研究,希望张瑛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2023-10-12
《西域图志》收录了大量乾隆皇帝关于西域的碑文、祭文,在西域史上极具史料价值。如卷二十二收录的《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乾隆皇帝御制祭文很多,多为祭西域山川、神灵的。如《告祭博克达鄂拉文》《敕建助顺诏灵龙神庙岁祭文》《告祭额林哈毕尔噶鄂拉文》《告祭阿勒坦鄂拉文》《岁祭察罕赛喇木淖尔文》等。......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