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图志》中记载了乾隆皇帝所作的关于西域历史的考据文章,主要有《御制阳关考》《御制翻译名义集正讹》《御制大宛马识语》(卷前)等数篇。[28]乾隆皇帝所作诗歌或祭文多有序或按语,不少就是历史考证的文字。《西域地名考证叙概》是乾隆皇帝考据文中的代表作:《禹贡》称析支之叙,《周书》纪西旅之贡。要求军机处各位臣工,依法对西域诸地名、姓氏、民族、部落进行精心考证,规范西域诸名词的译文。......
2023-10-12
由于西域地区历史资料的缺乏,且不少资料相互抵牾,《西域图志》特别注重考据,其方法独到和充满创新,结论较为可靠,成为该书学术性的重要保证。
《西域图志》历史考据的第一个特点是多种来源的丰富资料。作为“钦定”的地方志,《西域图志》在编撰中充分利用了皇家藏书和朝廷的威权,保证了全国各种资料的采集和人员、物资、财力的充分供给。其所采录的资料十分丰富,不仅有上述各种珍贵的有关西域记载的历代古籍,还有许多清代学者的游记或调查,在平叛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将领奏章和皇帝谕令,西域地区文武官员们对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报告、民间和民族纠纷的处理,以及在施政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大批奏章和档案,更有对归附和进贡的各民族首领的调查了解,而其间刘统勋、何国宗等带领专业地理测绘人员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测量西域各地晷度并绘制地图,更提供了西域各城镇居民点的准确地理方位。正是这些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奏章和调查材料,为撰修者在考证西域历史、地理、名物、事件等问题时提供了其他任何学者都无法得到的丰富资料,为该书超越任何私人西域著述提供了保障。
《西域图志》历史考据的第二个特点是从事考据的人员不仅有普通的撰修官,还有由大学士、尚书、总督、侍郎等担任总裁的朝廷重臣,更有乾隆皇帝的亲自捉笔。褚廷璋、何国宗和丘庭漋三位撰修官学问深厚,对西域历史有广泛的知识和长期的研究,是该书历史考据的具体操作者。总裁们官高任重,一般很难有太多的时间投入该书的撰述中,但他们多数都曾在西域供职或亲至西域参与平叛,对西域不仅历史知识丰富,而且有很多感性认识,加之他们多为文臣,学问渊博,在考据盛行的乾隆盛世,他们都喜欢到史馆舞文弄墨,亲自做西域历史的考据,或对撰修官的考证判断做出准确的裁决。况且在《西域图志》撰述过程中,曾“集枢臣而订义”[1]。所谓枢臣,在乾隆朝主要指的是大学士们,而该书总裁官中有九位大学士。就是说,在《西域图志》撰写过程中,曾多次召集大学士们对书稿进行讨论,确定体例、用词和具体提法,其中当然包括历史考证的诸种结论。乾隆皇帝在撰修《西域图志》的过程中,更是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他对历史考据的癖好,凭借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民族语言功底,亲自做了许多历史问题的考据文章,仅收录于《西域图志》中的就有《御制阳关考》《御制翻译名义集正讹》《御制大宛马识语》《西域地名考证叙概》等数篇,所作诗歌或祭文的序或按语,不少也是历史考证的文字。乾隆皇帝在《西域图志》中的考据,为当时学界盛行之考据风气树立了标杆。
《西域图志》历史考据的第三个特点是考据方法的多样和创新。清乾嘉考据学家从事考据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广泛搜集比较相关文献,做出判语。只有少数学者如钱大昕等注意到以碑证史和以诗证史。《西域图志》的作者们因其对西域历史和现实有深切的了解,多亲至其地,对当地的地理、民族和风俗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他们与汉族学者比较有一定的民族语言方面的优势。西域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考史时他们就能不仅依靠历史文献,而且结合大量的当代资料,辅以个人的了解、勘查,或以民族语音相训诂,考据方法往往不拘一格,颇多创新之处,其考据结论当然就能超越前人,也超越当时一般缺乏西域实践认知的学者。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十三日,乾隆谕令刘统勋协同何国宗办理测绘事宜。谕旨称:“自军营至伊犁,以抵哈萨克,率汉唐来匈奴西域地。其山川部落,前史类多舛误。盖外蕃本无载籍,史官无所征信,又未尝亲履其地,惟藉传闻。而方言口授,轻重缓急间语音顿异,况复时代迁移,益难追考。然即今留意核之,如落克兰,急呼之则为落兰,当即楼兰其声转耳;《汉书》屈里,计其地即今伊犁;以此证之,往往可通。”[2]正式提出了西域地名的考据可以采取音训的方法。《西域图志》卷十四对东汉班勇屯田的柳中的地望的考据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在列举《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唐书·侯君集传》《唐书·西域传》《文献通考》《元史·地理志》《明史·西域传》的相关材料后,讨究道:(www.chuimin.cn)
今鲁克察克(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本汉柳中地。戊己校尉城此,因名柳城,后讹为柳陈,转为鲁陈,复转为鲁古尘。《肃州新志》作鲁谷庆,一名鲁普秦,后名鲁克沁。要不[3]外音之相袭成讹也。《通考》唐以田北城为柳中县,即《西域传》所谓田地城,北与地字相类,当属传写之误。其城即汉戊己校尉、后汉长史班勇所居。本属汉柳中地,是以唐为柳中县,与《唐书》载田地县、戊己校尉所居之说合。《明史》称戊己校尉城在哈喇和卓,其说为无据矣。[4]
从《汉书》《后汉书》的相关记载,说明该地本汉语名柳中,但在历史上却讹为音近之柳陈,再转为鲁陈,又转为鲁古尘,再转为鲁谷庆、鲁普秦、鲁克沁,传写之误不一而足,却通过这一考证,证今之鲁克沁即古柳中。在少数民族语地区,这种以音训求古字的方法,自后被学者沿用了近200年,实开民族地区地名考证方法之新风。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西域图志》中记载了乾隆皇帝所作的关于西域历史的考据文章,主要有《御制阳关考》《御制翻译名义集正讹》《御制大宛马识语》(卷前)等数篇。[28]乾隆皇帝所作诗歌或祭文多有序或按语,不少就是历史考证的文字。《西域地名考证叙概》是乾隆皇帝考据文中的代表作:《禹贡》称析支之叙,《周书》纪西旅之贡。要求军机处各位臣工,依法对西域诸地名、姓氏、民族、部落进行精心考证,规范西域诸名词的译文。......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一般地方志都有“建置”“沿革”二门,前者用以记载该地域范围内历代王朝设置的各种郡县州府之类的各级行政区域机构,后者用以记载各地历代设置的兴废变化。而当中央王朝对西域失控时,西域则成为各民族首领争相建立的或大或小的政治实体。以上诸表为我们提供了经过严谨考证的西域各地历代政区地理的基本情况。虽然其中不无误判,但其西域地理考证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历史地理学史上无疑是极为突出的。......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在《西域图志》中,对乾隆平叛、统一的盛举颇多赞誉,评价极高。此后多次侵犯甘肃,给明朝西部安全造成威胁,明朝的防线不得不大幅度内移。......
2023-10-12
从《西域图志》编修设想的提出,实地勘察的前期工作,到志书编修、审定、刊印,乾隆皇帝曾下过七次谕旨。[5]这一记载表明,乾隆皇帝在收到《西域图志》书稿的当天就做了批示,并表示要亲自审阅。在《西域图志》编纂过程中,乾隆皇帝事无巨细,无不过问,且能经常有所指示,或查出校书中的一些失误之处。......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