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西域图志》对边塞诗的创作有所推动

《清代西域图志》对边塞诗的创作有所推动

【摘要】:乾隆笔下遥远而辽阔的大漠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连绵不断的山川河流,风俗各异的民族服饰、饮食、语言、文字,奇特绚丽的西域特产,吸引和带动了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掀起了我国边塞诗史上继盛唐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为清代西域边塞诗的盛产奠定了基础,使得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数量大大超过了唐代边塞诗。

乾隆西域诗歌有近500首,《西域图志》中收录了截止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前的325首。乾隆的西域诗歌记述西域重大事件、山川地理、民俗文化,清新自然,典雅纯正,引起了中原文人的关注和向往。乾隆笔下遥远而辽阔的大漠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连绵不断的山川河流,风俗各异的民族服饰饮食、语言、文字,奇特绚丽的西域特产,吸引和带动了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掀起了我国边塞诗史上继盛唐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37]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清代边塞诗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作者广泛、数量众多

唐代边塞诗的作者亲赴西域的非常少,有据可查的也就二三十人,作者身份基本上是入幕文士。清代西域边塞诗作者多达几百人,作者除幕友外,还有文人学士、流贬官员、帝王将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把大批“罪犯”流放到了边塞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顺治、康熙雍正三代近一个世纪中,流放东北人数多达十余万。[38]乾隆元年(1736)清廷停止发遣流人去东北以后,西域成了清代流贬的主要地区。[39]被流放人员,多为饱学之士。西域独特的山川景色吸引了他们,艰苦的流放生活磨炼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很大一部分清代边塞诗就是由这一群体书写的。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为清代西域边塞诗的盛产奠定了基础,使得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数量大大超过了唐代边塞诗。有学者统计,清代边塞诗的创作总量在万首以上,传世的唐代边塞诗仅2000多首。也有学者说清代边塞诗总数超过了前代中国古代边塞诗总量的一半以上。[40]这么广泛的诗歌创作群体和盛产的诗歌数量,与乾隆皇帝西域边塞诗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2.题材丰富、格调清新

唐代边塞诗多以军旅征战、大漠风光、相思怀远为题材。清代边塞诗开发、丰富了抒写题材,诗的格调也转向清新明快。(www.chuimin.cn)

首先,清代边塞诗彰显了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主题,讴歌了西域军民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精神。如魏元枢《查勘关隘遍历大关内外纪事》:“连天吁陌新畴拓,卧草牛羊野性闲。王化抵今敷海外,何须亭喉出云间”,讴歌了天下一统的太平盛况。

其次,诗歌内容、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风光,多是冰天雪地、狂风大漠、荒无人烟、苍茫孤寂,岑参王昌龄概莫如此。而清代边塞诗人笔下出现了青山、翠柳、瀑泉、禾麦以及城市的繁华。施补华的“夭桃才红柳初绿,梨花照水明如玉”[41],纪昀的“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干”[42]等,都描绘了西域的美丽景色。纪昀一改唐诗里西域城堡冷清孤单的描写,刻画了西域城市的繁荣、美丽。如:“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座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宫柳绿如云”,“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花”,“山城到处有弦歌,锦峡牙签市上多”[43]等。总之,清代边塞诗中的暖色调大幅度增加,冷色调大大减少。

最后,抒写内容发生了大的转变。战争题材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清代边塞诗中征戍诗、战争诗数量大大减少,山水诗、风俗诗成为主要形式。究其原因:一是清代平定西域后,大的战事基本结束,现实题材减少;二是清王朝的高压文化政策下,学术和考据之风盛行,学者、诗人为求自保,只能“描摹山水”;三是在清廷的主导下,掀起了全国性的修志热潮,地方民俗文化备受关注。这种时代风尚激发了诗人们描写新鲜异趣的边地风俗文化的热情,涌现出了大量写风土、述人情、记风尚的诗作。

3.以诗纪事、注重写实

以诗纪事、注重写实是乾隆诗歌的显著特征。在乾隆诗歌的影响、带动下,改变了唐代多主观感情的抒发的诗风,转向了纪事和义理的探究。唐代诗人大开大合的比喻、夸张,变成了清代诗人的工笔摹写。同时,不少西域边塞诗学习、借鉴了乾隆诗歌自序和自注的写法。如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有长达四百字的自序,诗中多有详尽的自注。肖雄的诗全部有自注,最长的自注多达五百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清代边塞诗的影响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