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突显善考、典雅之精思

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突显善考、典雅之精思

【摘要】:乾隆的诗歌善于探索、考辨。《史记》“称大宛产苜蓿、葡萄,今哈萨克亦绝无”,是说大宛有苜蓿、葡萄等物产,而哈萨克没有。[32]引经据典是乾隆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精思善考诗风的又一体现。部昔两王称大小,人今一派别东西。达瓦齐战败被俘押到京城后,乾隆帝赦免并封王,应邀参加欢迎布鲁特使臣的宴会。

乾隆诗歌善于探索、考辨。他在《读史汉书有感》写道:“发潜信赖史,纪讹亦屡屡。尽信不如无,不求甚解悟。”[31]因而,乾隆对诗中涉及的许多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地理地名等,都进行了考证。如《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上什》一诗对西域哈萨克民族进行了考证,指出《史记》《汉书》所记“哈萨克为古大宛”记载是错误的。“大宛为城郭之国,则正是今之叶尔羌、喀什噶尔及吐鲁番一带回部,非哈萨克也。”《史记》“称大宛产苜蓿、葡萄,今哈萨克亦绝无”,是说大宛有苜蓿、葡萄等物产,而哈萨克没有。大宛与哈萨克仅产马相似,“然西北诸部,何处不产马耶”。《史记》称“大宛东北则乌孙”,作者从音韵上进行了考证:“大宛东则扞罙,于阗。扞罙音韵与今之‘哈密’为近,《史记》之‘扞罙’,《汉书》作‘扞弥’,又或作‘拘弥’。而《史记》所载为最先,《汉书》之‘扞罙’或因字画偶误,相沿不改,展转讹谬,至云‘拘弥’。”因此,乾隆帝推断:“盖汉时大宛、乌孙、康居、奄蔡、月氏、扞罙、于阗,诸国统为西域,而大宛部落强盛,附庸者多。”“哈萨克在彼时当是其部中之一国耳。”最后,乾隆帝评论道:“司马迁、班固并未身历其地,即至其地而语言不通,文字不晓,其传讹有必然者。”[32]

引经据典是乾隆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精思善考诗风的又一体现。在他的西域诗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抒发情怀,说明事理。如《布鲁特使臣至宴赐即席得句》:

七戎舜教远难稽,布露通唐付狄鞮。

部昔两王称大小,人今一派别东西。

新恩恰值伊绵峪,旧识兼逢达瓦齐。

勤远拓边凛古戒,捧盈恭己奉天禔。[33]

这首诗中引用了多个典故。“七戎”出自《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七戎在西。”“稽”为查考。“布露通唐”后乾隆帝自注:“考《唐书·西域传》始载布露,或云勃律,有大小两王,其时虽称内属,不过羁縻勿绝而已。”“狄鞮”,是古代专门翻译少数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别东西”后作者自注:“布鲁特有东西之号,在东者分鄂拓克为五,在西者分鄂拓克为十五。”“鄂拓克”,蒙古语音译,部落长名称。“新恩恰值伊绵峪”后乾隆帝自注:“布姑图昂阿,乙亥岁(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噶尔藏多尔济等来朝于此;丁丑岁(乾隆二十三年)哈萨克归化,使臣根札噶喇等亦来朝于此;今岁布鲁特归化,其使臣亦适朝觐于此。地灵佳兆,有如此神奇者,因名其峪曰伊绵。伊绵者,国语会极归极之意也。”“达瓦齐”后作者自注:“时达瓦齐扈驾预宴,询诸使臣,知其旧为台吉时曾识之,笑语甚欢。”达瓦齐战败被俘押到京城后,乾隆帝赦免并封王,应邀参加欢迎布鲁特使臣的宴会。“勤远拓边”,即勤奋开拓边疆。“凛古戒”,即敬畏先王的告诫。“捧盈恭己奉天禔”,即奉行天命,安定边疆。

再如《万树园宴布鲁特即席得句》:(www.chuimin.cn)

鳞集仰流鹿食苹,筵开万树洽舆情

旧藩每看联新部,夜雨刚欣凑午晴。

声教远通娑夷水,恩膏直逮孽多城。

敢云扬烈幸无忝,惟益临深励守成。[34]

诗中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典故,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心怀苍生的情怀。

客观地讲,乾隆诗歌中的引经据典,固然有卖弄自己“博学”的成分。有些典故在多首诗中反复出现,有的典故引用,也不是恰如其分。但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