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乾隆治理西域:军政并重、地方自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乾隆治理西域:军政并重、地方自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西域图志》中,乾隆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他的西域治理的思想。这一理念,在他的《西域图志》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西域统一之后,清政府在新疆实施了以军事镇摄为主的军府管理制度,驻军和屯田相辅的治安力量,爵禄、自治和轻赋的地方管理,办学校行科举培养地方人才等治理措施。三是关于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诗作。只有“秋熟千屯”,才能保持西域安定。西域平定后,应当“因俗而治”,宜耕则耕,宜牧则牧。

西域图志》中,乾隆诗歌的形式展示了他的西域治理的思想。

一是展示“大一统”国家观的诗作。乾隆在《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论汉唐宋明之中夏,而非谓我皇清之中夏也。”这里所说的“中夏”,就是华夏。在乾隆的心目中,“汉唐宋明之中夏”和“皇清之中夏”,都是华夏统一体的一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这篇诗文中,乾隆还写道:“有元之裔,久属版章,岁朝贡,从征狩,执役惟谨。准噶尔厄鲁特者,本有元之臣仆,叛出据西海,终明世为边患。”[13]指出元代蒙古族及其厄鲁特,都是华夏的成员;因准噶尔叛乱,清政府不得已出兵西域。在《御制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一诗中,乾隆描述清朝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则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

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14]

平定西域后,乾隆作《驻跸避暑山庄作》一诗:

中外而今果一家,止戈奉朔迈流沙。

两临先是曾施惠,大赉兹番永定遐。

云馆桂芳秋正半,山田黍熟岁云嘉。

勤民继武愿俱惬,惟日孜孜敬益加。[15]

这里所指的“中”,是内地、中原;“外”,是中原之“外”包括西域的边疆地区;诗的首句就说中原和边疆地区是一家。诗中描绘了国家统一后,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总之,“中华一家,天下一体”的“大一统”思想,是乾隆边疆治理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在他的《西域图志》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是体现“因俗而治”和“恩威并用”的治边政策的诗作。“因俗而治”“恩威并用”是清王朝边疆治理的基本政策。早在雍正时期,清政府就提出治理西北地区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16]。乾隆执政后,则明确提出要“从俗从宜”“不易其习”[17]。西域统一之后,清政府在新疆实施了以军事镇摄为主的军府管理制度,驻军和屯田相辅的治安力量,爵禄、自治和轻赋的地方管理,办学校行科举培养地方人才等治理措施。这些措施,正是“因俗而治”“恩威并用”的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平定西域的过程中,清廷不仅对有功的上层人士加官晋爵,而且对参与叛乱的归附者也给予优待。如《新正瀛台小宴御前藩王大臣及漠咱帊尔》:“千群尚可冰嬉试,三接都教春宴陪。”[18]诗中写西域藩王漠咱帊尔,因帮助清廷擒获霍集斯之子,乾隆亲自设宴款待漠咱帊尔。

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被清军俘获后押送到北京,清高宗封他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显示了高宗的怀柔之心。《新正小宴外藩》正是描述乾隆设宴款待达瓦齐的情形:

一家中外逮渠搜。三接从来礼数优。

朵朵彩云成瑞字,瀼瀼沾露泛春

肆筵每先上元节,列席教陪归义侯。(www.chuimin.cn)

行庆底知心喜处,即看积玉满峰头。

春园节物始妍和。彩服华茵嘉客多。

桂核兰湘方授几,花云藕树未分科。

毋俾底藉宾筵什,易解教翻牧马歌。

远使堪嘉知悔过,也令预宴沐恩波。[19]

诗中写,乾隆三度接见战俘达瓦齐,并设盛大宴会款待。宴会上还奏“牧马歌”,以示对蒙古民族风俗的尊重。“远使堪嘉知悔过,也令预宴沐恩波”写伊犁台吉宰桑等首领因悔罪被乾隆宽恕,邀请其参加宴会。

三是关于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诗作。乾隆在平定西域的过程中就开始考虑西域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问题,西域统一之后,更加注重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平定准噶尔后,就写下《驻防辟展屯田大臣定长等奏进所获麦万穗诗以纪事》:

载戢西瀛已定功,戍耕伊始庆绥丰。

夏收万穗先来进,秋熟千屯预报芃。

实栗惟堪尝以彘,既安那更役如熊。

开疆逾远心随远,总为祈年宵旰中。[20]

诗中说,准噶尔既已平定,就要开始务“戍耕”,抓好农业生产。只有“秋熟千屯”,才能保持西域安定。

再如《涿鹿行叠去岁韵》:

天涯尽处销兵气,干戈包以虎皮收。

千村耕牧本无事,行因释奠文教修。[21]

西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域平定后,应当“因俗而治”,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在恢复发展生产的同时,“行因释奠文教修”。也就是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长治久安。正如乾隆在卷首二《冬日视朝》一诗中所描述的“远服迩安心敢肆,敬天勤政训聪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