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清朝乾隆年间,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政治较为昌明,文化成果迭出,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研究称,当时全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51]。有这样强盛的国力做基础,朝廷做了许多有益民生的好事。乾隆皇帝自诩:“朕自缵绪以来,益隆继述。凡泽民之事,敷锡愈多,恩施愈溥。此不特胜国所无,即上溯三代,下讫宋元,亦复罕有伦比。”[52]在西域减轻各族的赋税负担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西域百姓长期受准噶尔汗国的统治,经济剥削和政治奴役十分残酷。自从康熙间噶尔丹和大小和卓木反叛以后,西域各地长期兵燹,百姓苦不堪言,贫困至极。反叛平定以后,在国家强大经济实力之下,朝廷对西域就格外施恩,实行减轻赋税的养民之策。《西域图志》载:
圣天子犹重轸疮痍,苏其困惫。酌盈剂虚,取足供军屯之费而止。视向者役属厄鲁特时,悉索敝赋,不啻挈陷井而登衽席矣。[53]
为了使饱受兵燹痛苦的西域各族百姓休养生息,严格以用定收,核算军事驻屯所需费用,以基本供给为标准征收地方的贡赋税粮。
当时,西域的贡赋分为粮、赋、租、税、贡等五种。粮是农户按地亩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赋是农户按亩征收的草料,也可折合成粮食来收取。在有矿藏特产的地方,还征收杂赋,诸如红铜、火药、硫黄、黄金、玉、葡萄等。租是民户或商户承种官府的菜园、种粮田、商铺房每年交纳的定额租钱。税有很多种,如房地牲畜税,一般按其折算的价值,每合一两征银三分;有民盖铺房税,每间每年征银一钱到二钱;还有商税,按不同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贡,又称土贡,一般是民族地区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有的有定额,如哈密每年进贡鹰五架,羊角弓面十幅,绰塔尔布四匹,及瓜干、小刀、砺石之类。有的无定额,如伊犁一带的准部每年进贡哈萨克马、黑獭皮、野鸡和鹿尾。
在严格以用定收原则的支配下,对西域各地区各民族的贡赋税粮实行了几种不同的征收方法。
对一般居民和起科后的屯户征收粮赋和其他租税。以镇西府宜禾县为例,其粮赋每亩科征四升一合八勺七抄六撮,另加耗粮每亩四合一勺八抄七撮六圭,科征草折粮每亩三升,即每亩地每年征收粮赋合计七升六合零六抄三撮六圭。为了弄清这个标准粮赋的真实状况,我们查找了“屯政”门所载宜禾县朴城子屯田点收获的数据,该屯田点适宜种植小麦、豌豆和青稞,记录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四十二年(1777)的收获情况,我们舍去前边的数据,只摘录出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四十二年(1777)的数据,为“乾隆三十六年收获九分,三十七年收获八分五毫,三十八年收获八分,三十九年收获八分五厘,四十年收获八分五厘,四十一年收获七分一厘,四十二年收获七分三厘”[54]。这七年间,平均每亩收获为八分一厘三。该卷所记“分”,系“每亩以斗起分,以亩收一石为十分”。就是说,这七年中宜禾屯田平均每年每亩收获粮食八斗一升三合,再与所征粮赋相除,得出10.687%,也就是说,其地亩所征粮赋额为其收成的十分之一强。当然,这样数额的粮赋负担是很低的。
当地还征收租税,包括三项:一是房地牲畜税,每当其折价值银一两时,额征银三分,即百分之三;二是民盖铺房,每间每月额征银一钱;三是官盖铺房,每间每月额征银一两六钱至一两。迪化州等地商民认垦菜园地,每亩每年额征银一钱。(www.chuimin.cn)
伊犁安插民户承种地亩,每亩科征细粮八升。招徕回人垦种地亩,实行计户纳粮法,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始每户每年征粮十六石。按每户耕种三十亩地计算,每亩征粮五斗三升三合。赋为每亩额征银五分。另外,回人承种,官府借给耕牛、籽种和口粮,故而从开垦之次年始,分作三年,每亩带征借项银五分。还款后,每亩只征额银五分。当地租税中,房地牲畜税、民盖铺房额征银、官盖铺房额征银,与上述宜禾、哈密县相同。另外,还有地基税每间每月额征银二钱,民盖住房每间每月额征银二钱,商民认垦菜园每亩每年额征银一钱,商民认垦禾地每亩每年额征银五分。由于菜园比粮田收益高,所以菜园征银是粮田征银的一倍。
回部郡王额敏和卓、公苏赉满所属回户承种辟展地亩,每年每亩额征收获的十分之一。此外额敏和卓等还要进贡土产,包括粮食三千石,葡萄二百四十斤,以及瓜干、绸、布、手巾、佩刀等物。附近罗布淖尔的回户每年进贡水獭皮。
哈密回人耕种的地亩,免交纳粮赋。至菜园房租,亦以商民租赁回人地基,并无税入。
杂赋,征收各地矿产或物产。如哈喇沙尔额征红铜九百五斤,硝四百八十斤;库车红铜七百二十九斤十两,火药六百斤,硫黄四百斤,硝二百斤;阿克苏额征红铜四千六百六十七斤,硫黄四千二百斤,铅三百斤;喀什噶尔额征红花三千六百五十斤,棉花一万四千六百三十斤,葡萄八百斤;叶尔羌额征果园普尔钱一百腾格,水磨面九十二石七斗五升,葡萄八百斤,二者皆折收普尔钱。普尔钱是清代新疆地区通行的钱币。乾隆时在阿克苏等地设局制造,以红铜为之,重二钱,每钱五十文。以一钱为一普尔,每一普尔值银一分。一百普尔为一腾格,值银一两。
另外还有商税,以乌什为例:凡外番人在乌什贸易者,三十分抽一,而缎、布、皮张则二十分抽一。本地商人往外番各部贸易者,二十分抽一,而缎、布、皮张则十分抽一。贩卖牲畜,马一匹抽收五十普尔;大牛一头收二十五普尔,小牛一头半之;大羊一牵抽收十二普尔,小羊一牵亦半之。其他物品看其值之贵贱折收腾格普尔,遇有应贡物件即以充贡。
以上清朝官府在西域征收的粮赋贡税总体来讲是比较轻的,对各少数民族尤其如此。对回人来说,凡是自己原本就耕种的地,是不收粮赋的。而回人各级伯克都按规定合法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种田户,这些土地上生产的粮食果蔬等都合法地归伯克所有,不必交纳粮赋。准部各级扎萨克对朝廷只需进贡当地的特产和物品,其他的一切赋税全无,这也是一种经济上的优待。很轻的赋税负担,对刚刚经历了长期兵燹破坏的西域,是收抚民心、休养生息的一个经济手段。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3-10-12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清乾隆间统一西域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西域图志》“山”门以四卷篇幅,将西域诸山大体整理为南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北天山系列,将诸山走向及支脉位置予以准确记述,提供了西域诸山的新知识。[22]横贯西域的天山山脉,又被称“祁连”“雪山”“白山”“折罗曼山”。该山脉层峰叠嶂,随地异名。葱岭,又名为极疑山,在天山西南与南山会合处,为西域西境之屏障。......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我们在第二章第一节统计,《西域图志》的撰述者对传统经史子集中有关西域的记载和著述几乎搜罗殆尽,并加以引述,进行辨析。《西域图志》的作者们对历代正史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并引以考据,可见乾隆皇帝及其臣子们的古代史料观与当代文献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是该书资料可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些地理典籍的使用,为《西域图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十六国春秋》等三部西北历史古籍是治西北史尤其是西域史的最重要资料。......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