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 西域初定,驻军担负着维护社会与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屯田 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西域设立屯田,以供给过往人员及驻地军政人员,更以这些亦军亦农的人员作为稳定地方的重要力量。《西域图志》三十二、三十三《屯政》两卷记载了历年屯田管理机构、亩数、人数、种植的作物及历年收成情况。......
2023-10-12
王希隆先生多年系统地研究清代屯田,指出:“清代西北屯田,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西北屯田发展的高潮时期,见于记载的屯田名称很多,但大体类别有兵屯、旗屯、犯屯、民屯、回屯五种。”[23]
兵屯主要是指绿营兵的屯田。绿营又称绿旗,主要由汉族军人组成,他们在承担军事任务的同时,还要兼充百役,包括充当屯田的劳动者。兵屯的屯地、工具、籽种等都由国家提供,屯田的收获物有的五五分成,一半抵充饷银,留作口粮,一半作为屯租,上交官仓;有的全部上缴官仓,屯兵及其家属完全依靠饷银生活。
旗屯是驻防西域的满族、蒙古八旗屯田,以及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的屯田。满、蒙旗屯的目的是在其饷银之外补贴旗人的生活,种田者主要是旗人的子弟。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是有饷无粮,故其屯田是为了自给粮食。
犯屯是遣犯屯田。分为三种,一种是罪行严重者被赏给屯兵为奴,在屯兵的份地里干活;一种是承种份地遣犯屯田,他们被编入兵屯得到必要的农具、籽种、畜力,按定额缴纳屯租,食粮另给;一种是轻微犯罪者的安插户屯田,他们的经济待遇与一般屯田户大体一致。
民屯是招募、迁徙来的民户屯田。王希隆先生认为,“考其制度,则有三种类型,我们将其分别称为分成制民屯、募役民屯和实边民屯”[24]。分成制民屯由国家招募而来,国家提供生产工具,收获按官四民六或二二分成。募役民屯也是由国家招募的屯户,生产资料由国家提供,收获物全部上交官仓,屯户的生活由官府每月支付的工价和口粮维持。最大量的是实边民屯,不同来源的屯户,使用国家提供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几年后开始向国家交纳赋税,并获得自耕农身份。
回屯就是回部即维吾尔族的屯田。乾隆时将回部人迁到伊犁进行屯田,土地、牲畜和农具由国家提供,收获物定额上缴,定额租率高于官四民六的标准。(www.chuimin.cn)
《西域图志》“屯政”门占两卷篇幅,详列了清代西域屯田的演变,尤其是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西域屯田的实际情况。从屯田者系地方安定力量出发,我们不必详列各地屯田亩数和收成,也不讨论屯田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度,只是统计清乾隆时期西域各地的屯田人数,包括屯兵、遣犯和回(即维吾尔)屯三类屯田者。列表如下:
表7-1 乾隆四十年西域屯田情况统计表
根据上表统计,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西域屯田的总人数为13881名,其中屯兵为12895名,遣犯686名,屯田回民(维吾尔)300名。此处统计屯兵人数与“兵防”门所载屯田兵总数15940名不一致,我们分别查考,发现可能是统计时间及口径不同造成的,在此无法较真。我们从《西域图志》中未能查找出旗屯、民屯的人数,而这两部分人员的数量应该是很大的。王希隆先生根据《乌鲁木齐政略》《清高宗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统计,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应募到天山北路屯田者约8000户[25],其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肃州、安西、高台等地移居迪化、宁边的为426户1500余名口,以此计算,每户约3.5人,则8000户就有28000人。另外还有大量自行出关到西域应募、认垦的人。至于回部人口屯田的,远不止上述表中所统计的伊犁的300人。王希隆先生根据各种资料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迁往伊犁的回户达6383户。[26]在第五章中我们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出回民(维吾尔族)的户均人数为3.91,则仅伊犁回屯的人口就有24957名,其他地方的回部屯田人口或许还不止此数。故而乾隆四十年前后西域屯田的总人数应该在七八万人以上。
在“兵防”门中屡屡言“屯田兵于陕西甘肃除派,按年轮替”,又言“乌鲁木齐之绿营兵则令携眷移驻,并以察哈尔八旗中单寒人等及新旧额鲁特,亦令分往乌鲁木齐、伊犁,资以田产、牲畜永驻防守”,又言“屯种兼用绿营”。[27]故而,我们可以判断屯兵的大部分并非来自西域驻防官兵,而是自陕西甘肃派来。这部分人是暂时拿起农具的军人,在有敌情时随时可以拿起武器参加战斗。至于遣犯,也不必以为他们都是十恶不赦者。在清朝历史上,不乏遣犯参与平叛作战的例子。例如乾隆三十年(1765)乌什回人反叛,清军久攻不下,将军明瑞于是“调伊犁遣犯十二人,手携云梯前列”,冒死登城,终于夺取该城。为此乾隆皇帝下令以这些立功的遣犯“充补绿旗兵丁”。[28]至于一般的民屯,多为招募或迁徙来的,他们全家老小在屯田地劳作,并且受屯田武官管理,实行农忙务农、农闲集中训练,“兼习骑射”[29],当地方有事时,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庭和劳动果实,他们当然会义无反顾的。总之,数万屯田者是保证西域安全和国家边防的重要力量。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军备 西域初定,驻军担负着维护社会与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屯田 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西域设立屯田,以供给过往人员及驻地军政人员,更以这些亦军亦农的人员作为稳定地方的重要力量。《西域图志》三十二、三十三《屯政》两卷记载了历年屯田管理机构、亩数、人数、种植的作物及历年收成情况。......
2023-10-12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3-10-12
说明屯田是边域地区保障军民吃饭问题最重要的手段。[31]由上,可以总结出乾隆时西域屯田的意义:第一,屯田者是西域地方镇守和边境防御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西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主要是准噶尔(蒙古族)人,还包括布鲁特人和哈萨克人等。[46]对西域牧区的牧业经济,《西域图志》载:准噶尔……不尚田作,惟以畜牧为业。择丰草绿缛处所,驻牙而游牧焉。蛇名谟该,多生水中。而陆上之兽,水中之鱼,都是牧民可以捕猎的动物。大臣阿桂出使西域,在伊犁获得一种漂亮的鸟进献给乾隆皇帝。天山以北诸牧区是天马的故乡,历代所产名马不绝。[54]西域牧区也有少量农业和农产品。......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