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 西域初定,驻军担负着维护社会与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屯田 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西域设立屯田,以供给过往人员及驻地军政人员,更以这些亦军亦农的人员作为稳定地方的重要力量。《西域图志》三十二、三十三《屯政》两卷记载了历年屯田管理机构、亩数、人数、种植的作物及历年收成情况。......
2023-10-12
《西域图志》“官制”门中记载了乾隆四十年前后分布于全西域的“皆统于将军”[9]的都统、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等朝廷任命的高级军官。
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时,规定回部(准噶尔)“地方事务,仍令各处驻扎大臣照旧办理”[10]。这不是对伊犁将军权力的限制,而是乾隆皇帝对治理数量很大的回部的一个基本思考,即分而治之。原来,还在平定反叛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就下谕:“若平定叶尔羌、喀什噶尔,办理安插回众时,朕意不必用回人为总管,仍循其旧制,各城分设头目,统于驻伊犁之将军。”[11]此时,乾隆皇帝就决定了不在西域设置统管回部的总头目,而是各地回部各设头目,再由派驻当地的都统、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等对地方回部头目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实行分而治之的目标。
努尔哈赤设八旗制度时就有作为旗之军政首长的固山额真、梅勒章京。二者汉译为都统、副都统。按清朝官制,满洲、蒙古、汉军各旗各设都统一人,为从一品,各旗另设副都统二人,为正二品。八旗都统“分掌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旗之政令,以宣布教养、整诘戎兵、厘治土田、稽核户口”[12],即旗之军政合一的长官。
办事大臣,是清代特有的主要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朝廷特派官员。照《钦定历代职官表》的说法,大体与汉代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等类似。《西域图志》中称:“奉旨特简驻扎各城将军大臣,均照驻防西藏、西宁之例铸授印信,优给养廉,随时简派轮替。”[13]如西宁办事大臣的职责为:“掌西宁之军政,凡青海三十六旗之会盟,一如喀尔喀四部之制,间岁举行,听简命大臣裁决,具疏以闻。”[14]西域各地之办事大臣亦同此例。办事大臣一般为从一品。
何为参赞大臣?《钦定历代职官表》言:“后汉凡两置都护,皆如前汉为加官,带骑都尉衔,盖如今伊犁将军之职。至永初以后,仅置护西域副校尉一人,则又如今参赞大臣之职也。”[15]就是说,参赞大臣与两汉的西域副都尉相似,即大体相当于副将军、副都统的武职官。(www.chuimin.cn)
《西域图志》称:“管理乌鲁木齐等处事务都统一员,旧系参赞大臣,乾隆三十八年改设,总理满洲绿营事务。”[16]乌鲁木齐原驻有参赞大臣,乾隆三十八年(1773)改设管理乌鲁木齐等处事务都统,简称乌鲁木齐都统。在乌鲁木齐都统之下,有副都统一员,系其副手。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起,当地以满洲、绿旗兵驻防,其军政事务即归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在乌鲁木齐都统之下,设有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卡伦侍卫等军官,有文员,又有屯政管理人员。
《西域图志》记录的西域所设办事大臣,有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辟展办事大臣、哈喇沙尔办事大臣、库车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叶尔羌办事大臣、和阗办事兼领队大臣等。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驻今乌苏,下有管理粮饷官和管理台站屯政官,似乎是一位军需后勤性质的办事大臣。辟展办事大臣驻在今鄯善,除管理绿营外,亦下设章京、同知等,并管理有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哈喇沙尔办事大臣驻今焉耆,下设有办理粮饷官、同知、通判,以及屯政的管理,也要管理库陇勒和玉古尔回民,下设有回民伯克多员,包括一位专司采铜的伯克。库车办事大臣驻今库车,兼辖沙雅尔,下设有印房章京、笔帖式、粮饷官、驻防绿营都司守备等,也要管理地方回民,下设多位伯克,其中有一位专司采铜的伯克。喀什噶尔办事大臣驻今喀什,有协办大臣一员,下设有印房章京、笔帖式、粮饷同知、办理回务章京等,有驻防满营领队官,驻防绿营总管官,也要管理地方回民,设有多位伯克。叶尔羌办事大臣驻今叶城,大约因其职事繁杂,故其下设有协办大臣一员,兼理领队事务。其下,有印房章京、笔帖式、粮饷官、坐卡侍卫、委署笔帖式等,另有管理驻防满营佐领、骁骑校、管理驻防绿营副将、游击、都司、千总、把总等武官,管理地方回民的诸伯克,及分理托古斯恰特、英额齐盘、密喇布、哈尔噶里克、阿奇木、巴尔楚克等的伯克。和阗办事兼领队大臣驻今和田,其下有驻防满营委署笔帖式、防绿营都司、千总、把总、经制外委等武官,管理回民的诸伯克,及分理额里齐、玉陇哈什、哈喇哈什、车哷、塔克、克尔雅等伯克。
《西域图志》记录的西域参赞大臣,除上述伊犁参赞大臣外,尚有塔尔巴噶台参赞大臣、乌什参赞大臣。塔尔巴噶台参赞大臣驻今塔城,系乾隆三十年(1765)设,同时在该城设有领队大臣一员。其下有印房章京、笔帖式,卡伦侍卫、骁骑校、护军参领,粮饷官,管理厄鲁特兵总管、副总管、佐领、骁骑校等武官,以及管理台站屯政的文武各员。乌什参赞大臣驻乌什,原驻副都统一员,乾隆三十一年(1766)将阿克苏参赞大臣改驻乌什,阿克苏只驻管理驻防绿营游击。乌什参赞大臣是军政兼管的军事长官,其职为总理乌什、阿克苏、赛喇木、拜诸城事务。下设有领队大臣、印房章京、笔帖式、管理粮饷官、照料入觐伯克之侍卫、管理卡伦侍卫、军台委署笔帖式,管理驻防满营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驻防绿营守备、把总、经制外委、管理屯政官弁等武官。下设管理乌什、阿克苏、赛喇木、拜城等诸城回民诸伯克。赛喇木城有驻防绿营游击、经制外委、管理卡伦侍卫、骁骑校等武官,及管理赛喇木、拜城回民诸伯克。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军备 西域初定,驻军担负着维护社会与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屯田 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西域设立屯田,以供给过往人员及驻地军政人员,更以这些亦军亦农的人员作为稳定地方的重要力量。《西域图志》三十二、三十三《屯政》两卷记载了历年屯田管理机构、亩数、人数、种植的作物及历年收成情况。......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3-10-12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3-10-12
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完成的《西域图志》。既然是使者“画图以进”,称作《西域图志》当更恰当。第四部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史书《西域图志》。这部书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52卷,其详尽、准确程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西域类”文献。选择研究《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对《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研究,希望张瑛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