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西域图志》中伊犁将军升任总统一览

清代《西域图志》中伊犁将军升任总统一览

【摘要】:当清朝统治推至全国后,在各地亦设置驻防将军,包括仁宗嘉庆间伊犁将军的设置。清代各地的驻防将军,只有伊犁将军在其将军前冠“总管”二字,称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6]乾隆四十七年撰成的《西域图志》又将“总管”改为“总统”,称其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并且载明处理以上诸项军政事务的幕府设置,从而标志着以伊犁将军为首的西域军府制度从产生到此时已初步定型。

康熙乾隆准噶尔部和回部多次反叛,平定后的西域仍然存在很多动乱因素,乾隆皇帝发现单纯依靠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招抚和羁縻手段,无法消弭西域的不安定因素,只有以强大的军事手段为后盾,强化驻军将领在地方管理方面的权力,才是当时的西域形势下较为稳妥的管理机制。故而《西域图志》言:“仰惟圣天子丰庸懋建,全域来归。抚其地,治其人,开置伊始。凡新疆诸境,制之以将军督提,守之以监司丞倅将佐弁员。”[2]也就是实行以军事管理为主的地方行政体制。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乾隆皇帝下谕旨道:“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著授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3]

我们知道,伊犁将军的设置并非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清代很早设有盛京将军,其职责是:“掌镇抚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凡军师、卒戍、田庄、粮糈之籍,疆域之广轮,关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数,以时简稽而修饬之。”[4]在盛京将军之下有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等,这两位将军大体与我们要讨论的伊犁将军的职责一致。如吉林将军之职为“掌镇守吉林乌喇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祀山川,辑宁边境”[5]。当清朝统治推至全国后,在各地亦设置驻防将军,包括仁宗嘉庆间伊犁将军的设置。在《清仁宗实录》中,从嘉庆五年(1800)始,保宁、松筠、长宁、晋昌、庆祥先后担任过伊犁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前,也有伊犁将军的记载。此时的伊犁将军是驻防地方的高级军事将领,统率有相当数量的以旗兵为主的军队,在负责地方安全、处理民族和边防事务的同时,也奉调到全国其他地方参与平叛和作战,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域地方的封疆大吏。清代各地的驻防将军,只有伊犁将军在其将军前冠“总管”二字,称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乾隆诏书的这一加冕,既突显了伊犁将军作为最高军政长官而统辖新疆的重要地位,也清楚地表明了清廷欲采用军府体制来管理新疆全域的基本构想。数日后,《清高宗实录》载入军机大臣关于此事的奏疏,明确了以伊犁将军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是总管西域地方的一切行政、民族、屯田、边防及驻军调遣事务。

伊犁当勘定之初,为新疆总汇,奉旨设立将军,一切管辖地方、调遣官兵,自应酌定成规。臣等谨议:凡乌鲁木齐、巴里坤,所有满洲、索伦、察哈尔、绿旗官兵,应听将军总统调遣。至回部与伊犁相通,自叶尔羌、喀什噶尔,至哈密等处驻扎官兵,亦归将军兼管。其地方事务,仍令各处驻扎大臣照旧办理。如有应调伊犁官兵之处,亦准咨商将军,就近调拨。开明职掌,载入敕书。从之。[6](www.chuimin.cn)

乾隆四十七年(1782)撰成的《西域图志》又将“总管”改为“总统”,称其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并且载明处理以上诸项军政事务的幕府设置,从而标志着以伊犁将军为首的西域军府制度从产生到此时已初步定型。这时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似应拥有三层职责:一是从地域上总统山南山北各地行政事务;二是从军事上总统调遣西域各地的驻防官兵;三是西域所有军政官员及民族士官皆受其总统节制,也就成为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

乾隆皇帝钦定的第一任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是明瑞。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月开始,长期在西域参与平定准噶尔之乱。先是以副都统授领队大臣,从征阿睦尔撒纳,以功授参赞大臣。乾隆二十四年(1759)率军征讨霍集占立功,擢正白旗汉军都统。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补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十月任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正式负责起西域军政事务的大任。乾隆三十年(1765),乌什回部反叛,驻乌什副都统素诚自戕,明瑞亲自率领副都统观音保往讨,长期围城,断其汲道,终于迫使城内反叛者缚献额色木图拉等四十二人投降,明瑞悉斩之,其胁从及妇稚万余送伊犁。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明瑞为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赴云南与犯边的缅甸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