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将军之下有参赞大臣一员,乾隆二十五年已设。伊犁参赞大臣也是朝廷命官,与伊犁将军同驻伊犁城,后来不常设,相关事务则由伊犁将军直接处理。设卡伦侍卫十二员,则是协助将军管理各军事据点的军官。伊犁将军及伊犁参赞大臣直接管理的是伊犁及其周围之准噶尔各部。以上职官,构成了伊犁将军直接领导下的负责军事、政务诸项事务的文武职官。......
2023-10-12
康熙到乾隆间准噶尔部和回部多次反叛,平定后的西域仍然存在很多动乱因素,乾隆皇帝发现单纯依靠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招抚和羁縻手段,无法消弭西域的不安定因素,只有以强大的军事手段为后盾,强化驻军将领在地方管理方面的权力,才是当时的西域形势下较为稳妥的管理机制。故而《西域图志》言:“仰惟圣天子丰庸懋建,全域来归。抚其地,治其人,开置伊始。凡新疆诸境,制之以将军督提,守之以监司丞倅将佐弁员。”[2]也就是实行以军事管理为主的地方行政体制。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乾隆皇帝下谕旨道:“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著授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3]
我们知道,伊犁将军的设置并非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清代很早设有盛京将军,其职责是:“掌镇抚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凡军师、卒戍、田庄、粮糈之籍,疆域之广轮,关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数,以时简稽而修饬之。”[4]在盛京将军之下有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等,这两位将军大体与我们要讨论的伊犁将军的职责一致。如吉林将军之职为“掌镇守吉林乌喇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祀山川,辑宁边境”[5]。当清朝统治推至全国后,在各地亦设置驻防将军,包括仁宗嘉庆间伊犁将军的设置。在《清仁宗实录》中,从嘉庆五年(1800)始,保宁、松筠、长宁、晋昌、庆祥先后担任过伊犁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前,也有伊犁将军的记载。此时的伊犁将军是驻防地方的高级军事将领,统率有相当数量的以旗兵为主的军队,在负责地方安全、处理民族和边防事务的同时,也奉调到全国其他地方参与平叛和作战,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域地方的封疆大吏。清代各地的驻防将军,只有伊犁将军在其将军前冠“总管”二字,称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乾隆诏书的这一加冕,既突显了伊犁将军作为最高军政长官而统辖新疆的重要地位,也清楚地表明了清廷欲采用军府体制来管理新疆全域的基本构想。数日后,《清高宗实录》载入军机大臣关于此事的奏疏,明确了以伊犁将军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是总管西域地方的一切行政、民族、屯田、边防及驻军调遣事务。
伊犁当勘定之初,为新疆总汇,奉旨设立将军,一切管辖地方、调遣官兵,自应酌定成规。臣等谨议:凡乌鲁木齐、巴里坤,所有满洲、索伦、察哈尔、绿旗官兵,应听将军总统调遣。至回部与伊犁相通,自叶尔羌、喀什噶尔,至哈密等处驻扎官兵,亦归将军兼管。其地方事务,仍令各处驻扎大臣照旧办理。如有应调伊犁官兵之处,亦准咨商将军,就近调拨。开明职掌,载入敕书。从之。[6](www.chuimin.cn)
乾隆四十七年(1782)撰成的《西域图志》又将“总管”改为“总统”,称其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并且载明处理以上诸项军政事务的幕府设置,从而标志着以伊犁将军为首的西域军府制度从产生到此时已初步定型。这时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似应拥有三层职责:一是从地域上总统山南山北各地行政事务;二是从军事上总统调遣西域各地的驻防官兵;三是西域所有军政官员及民族士官皆受其总统节制,也就成为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
乾隆皇帝钦定的第一任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是明瑞。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月开始,长期在西域参与平定准噶尔之乱。先是以副都统授领队大臣,从征阿睦尔撒纳,以功授参赞大臣。乾隆二十四年(1759)率军征讨霍集占立功,擢正白旗汉军都统。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补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十月任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正式负责起西域军政事务的大任。乾隆三十年(1765),乌什回部反叛,驻乌什副都统素诚自戕,明瑞亲自率领副都统观音保往讨,长期围城,断其汲道,终于迫使城内反叛者缚献额色木图拉等四十二人投降,明瑞悉斩之,其胁从及妇稚万余送伊犁。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明瑞为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赴云南与犯边的缅甸军作战。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在伊犁将军之下有参赞大臣一员,乾隆二十五年已设。伊犁参赞大臣也是朝廷命官,与伊犁将军同驻伊犁城,后来不常设,相关事务则由伊犁将军直接处理。设卡伦侍卫十二员,则是协助将军管理各军事据点的军官。伊犁将军及伊犁参赞大臣直接管理的是伊犁及其周围之准噶尔各部。以上职官,构成了伊犁将军直接领导下的负责军事、政务诸项事务的文武职官。......
2023-10-12
清乾隆间统一西域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西域图志》“山”门以四卷篇幅,将西域诸山大体整理为南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北天山系列,将诸山走向及支脉位置予以准确记述,提供了西域诸山的新知识。[22]横贯西域的天山山脉,又被称“祁连”“雪山”“白山”“折罗曼山”。该山脉层峰叠嶂,随地异名。葱岭,又名为极疑山,在天山西南与南山会合处,为西域西境之屏障。......
2023-10-12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3-10-12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西域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清统治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故而在《西域图志》中以大量篇幅记载了当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而卷首四卷《天章》,卷八至卷十九《疆域》,卷三十《官制二》,卷三十七、三十八《封爵》也都有涉及西域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内容。......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