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西域图志》探索: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等部落信息

清代《西域图志》探索: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等部落信息

【摘要】:爱乌罕,即今阿富汗;痕都斯坦,指克什米尔一带;巴勒提,在克什米尔以东。书中说,爱乌罕、痕都斯坦“俱葱岭外大国”,“境内崇山四围,长河襟带,滨河城堡,棋布星列。”痕都斯坦与北印度交界,汉时为古罽宾国地。“巴勒提部,在痕都斯坦东,痕都斯坦为古罽宾国,巴勒提与之附近,应属古罽宾国东境也。”[252]图6-12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诸部[1]吴福环:《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中华书局,2014年,第8页。

爱乌罕,即今阿富汗;痕都斯坦,指克什米尔一带;巴勒提,在克什米尔以东。书中说,爱乌罕、痕都斯坦“俱葱岭外大国”,“境内崇山四围,长河襟带,滨河城堡,棋布星列。”[245]

爱乌罕,“在拔达克山布哈尔西南,部落最大,为古大月氏地”[246]乾隆二十七年(1762),爱乌罕汗爱哈默特沙遣使朝见清廷,贡刀及四匹骏马。其刀弯如半弓,乾隆皇帝称其不适用。其骏马皆“高逾七尺长八尺,为龙——皆駃騠”[247]

痕都斯坦与北印度交界,汉时为古罽宾国地。其“国工治玉以水磨,成器最精,为内地所弗逮”[248]。曾向清廷进贡所制双玉盘、玉壶、玉盘、玉碗、白玉碗、玉杓、荷叶杯、玉瓿、菊花碗、玉盂、玉瓜瓣瓢、玉灯檠、玉饮器、小玉盒等,颇得乾隆皇帝的欢心。进贡的玉墨瓶笔室最特别,乾隆皇帝《御制咏痕都斯坦玉墨瓶笔室》赞其:“削木中书拟管城,横行却向左而行。宛看琢玉成笔室,更介为瓶贮墨卿。点染誊章供述事,取携凑便恰怡情。非珍新样兼精玖,用识同文异献荆。”[249]意思是痕都斯坦用以书写的笔是削木使其头为尖状,写字是横行自右向左,笔盒以玉石精琢而成,还有贮墨蘸墨的玉珥瓶瓮,这样的文房用具书写方便,取用和携带都令人欣喜。

巴勒提,“在博洛尔南。东接土伯特,西接克什米尔,又西接痕都斯坦,南接哈普伦,中有长河”[250]。“巴勒提部,在痕都斯坦东,痕都斯坦为古罽宾国,巴勒提与之附近,应属古罽宾国东境也。”[251]巴勒提部全境分为两个部落,由默默斯帕尔和乌苏分别统领,总共有1.6万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表示归附清廷,乾隆皇帝准其继续通市贸易。(如图6-12)[252]

图6-12 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诸部

【注释】

[1]吴福环:《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中华书局,2014年,第8页。

[2]吴福环:《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中华书局,2014年,第9页。

[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4][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卷二一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3278页。

[5][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二三三,中华书局,1956年,第4562页。

[6][北齐]魏收著:《魏书》卷一〇三,中华书局,2000年,第1561页。

[7]参见郝文明、王铁志著:《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6页。

[8][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36页。

[9]吴福环著:《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绪论》,中华书局,2014年,第11页。

[1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历代西域图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11]苗普生、田卫江著:《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1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8页。

[13]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80-381页。

[14]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1页。

[15]杨学琛著:《中国历代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16]杨学琛著:《中国历代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1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3页。

[18]谷苞:《新疆维吾尔族族源新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19]周伟洲:《也谈新疆维吾尔族族源问题》,载《西北历史资料》,1981年第2期。

[20]《维吾尔族简史》为国家民委主持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一种,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1]《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转引自《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2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八《杂录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8页。

[23]周伟洲:《关于维吾尔族族源问题》,载《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第15页。

[24]王志刚、宋德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维吾尔族近代格局的形成》,载《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5]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页。

[26]李树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形成过程(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一》,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7]李树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形成过程(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一》,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8]覃光广、冯利、陈朴:《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57-158页。

[29]李树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形成过程(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一》,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0]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1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

[31]耿世民:《试论塔里木盆地民族的融合和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载《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8页。

[32]《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前言》第4页。

[33]周伟洲:《关于维吾尔族族源问题——评吐尔贡·阿勒玛斯〈维吾尔人〉的有关部分》,载《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

[34]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35]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36]王治来、周锡娟:《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1983年,第65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0页。

[38]杨建新著:《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2页。

[39]杨建新著:《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2页。

[40]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2-165页。

[41]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19页。

[4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4页。

[4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4页。

[4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6-517页。

[45]米娜瓦尔:《论维吾尔族宗教历法及宗教节日》,载《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6]阿依先·肉孜:《维吾尔族的节日文化与宗教》,载《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12期。

[47]阿依先·肉孜:《维吾尔族的节日文化与宗教》,载《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12期。

[48]阿依先·肉孜:《维吾尔族的节日文化与宗教》,载《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12期。

[4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5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5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5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5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54]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4页。

[55][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七,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18页。

[56][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七,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18页。

[5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5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2-553页。

[59]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8页。

[6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二《服物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9页。

[61]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50页。

[62][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八《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56页。

[63][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二《服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540-541页。

[64]黄盛璋:《塔里木盆地东缘的早期居民》,载《西域研究》,1992年第1期。

[65]侯灿:《楼兰城郊古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第7期。

[66]李树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形成过程(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一》,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7][日]松田寿男、长泽和俊,耿世民、孟凡人译:《塔里木盆地诸国》,载《考古学参考资料》,1980年第3-4期。

[68]李树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形成过程(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一》,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9]李树辉:《古代突厥方言研究》,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0]张凤武:《新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述略》,载《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7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八《杂录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8页。

[72]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八《杂录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8页。

[73]阿底峡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7-108页。

[74]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7-478页。

[75]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8页。

[7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3-525页。

[7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3页。

[7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3页。

[7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

[8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

[8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

[82]陈婷婷:《清代乾隆年间官修文献中西域准噶尔部与回部乐器状况》,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8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5页。

[8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5页。

[8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5页。

[8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5-526页。

[8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8页。

[8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6页。

[8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七《杂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5页。

[9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七《杂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5页。

[9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皇舆全图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9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七《封爵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9页。

[9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94]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7页。

[95]《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3页。

[96]科学院档案馆第21卷,第4号,第11册,第39张,引自《准噶尔汗国史》汉译本第182页。

[97][英]约弗·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汉译本下卷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45-1149页。

[98][英]约弗·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汉译本下卷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45-1149页。

[9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10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10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10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七《杂录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2页。

[10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七《杂录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2页。

[10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10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10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107][明]宋濂:《元史》卷二〇二《八思巴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3021页。

[108]以上均见Christopher Dawson编The Mongol Mission一书,转引自《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2期。

[10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七《杂录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0页。

[11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七《杂录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0页。

[111]《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112]《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11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2页。

[11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3页。

[11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〇《音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2页。

[11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3页。

[11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首三《天章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37页。

[11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首三《天章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11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120][清]徐珂著:《清稗类钞》(第十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6635页。

[121][清]徐珂著:《清稗类钞》(第十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6635页。

[12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一《服物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4页。

[123]余太山著:《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441-442页。(www.chuimin.cn)

[12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一《服物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1页。

[12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12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一《服物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0页。

[12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12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3页。

[129][清]梁份著,赵盛校注:《秦边纪略》(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2页。

[130][苏联]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45页。

[13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3页。

[132]《清高宗实录》卷二六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522页。

[133]袁祖亮著:《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134]房若愚:《新疆哈萨克族人口规模变迁及分布》,载《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2页。

[13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9页。

[13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13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13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9页。

[140]《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页。

[141]苏北海:《古代塞种在哈萨克草原的活动》,载《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142]《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143][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7页。

[144]翦伯赞、陈述等著:《历代各族传记汇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365页。

[145]《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通史》(第1卷),阿拉木图,1957年,第34-35页。

[146]《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147][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4页。

[148][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6页。

[149]王钟翰著:《中国民族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97页。

[150][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62页。

[151][南朝范晔著:《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99页。

[152][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6页。

[153]翦伯赞、陈述等著:《历代各族传记汇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38页。

[154]孙智辉著:《西北民族述略》,甘肃省图书馆,1984年,第120页。

[155]余贤杰:《月氏及其西迁》,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56]余太山著:《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年,第42页。

[157]余贤杰:《月氏及其西迁》,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58]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第168、1350页。

[159]刘光华:《甘肃通史》(先秦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4-386页。

[160]参见孙占鳌:《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农业的转型》,载《酒泉历史文化论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57、59页。

[161][苏联]乔汗·瓦里汗诺夫著:《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第11卷),民族出版社,1957年,第401页。

[162]《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163][汉]司马迁著:《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5页。

[164]王明哲、王炳华著:《乌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48页。

[165][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9页。

[166][唐]杜佑著:《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4559页。

[167][晋]刘昫等著:《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6页。

[168][宋]李昉著:《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年,第806页。

[169]余太山著:《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03页。

[170]余太山著:《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171]余太山著:《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7、87页。

[172]钱伯泉:《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载《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173]参见孙占鳌:《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农业的转型》,载《酒泉历史文化论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59、61页。

[174][清]汪廷凯著:《西陲总统事略》卷一一,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48页。

[175][清]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绥服西属国》,中华书局,1984年,第378页。

[176][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一《汉魏北徼诸国·康居传》,清咸丰十年(1860)刻本,第312页。

[177][日]百鸟库吉,钱稻孙译:《粟特国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

[178]褚绍唐著:《新中国地理》(下册),地图出版社,1954年,第133页。

[179]《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180]《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181][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997页。

[182]《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183]《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184]参见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56页。

[185]参见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56页。

[186]参见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26-450页;吴福环著:《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中华书局,2015年,第488-489页。

[187][苏联]乔汉·瓦力汉诺夫著:《论文及信件》,阿拉木图,1956年。

[188][苏联]乔汉·瓦力汉诺夫著:《论文及信件》,阿拉木图,1956年。

[189]《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190]《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65页。

[191]高永久:《景教的产生及其在西域的传播》,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

[192]《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66页。

[193][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八《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60-863页。

[194]《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73、375页。

[195][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八《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60-863页。

[196]参见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33-538页。

[197]《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77页。

[198]参见帕提曼著:《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暨哈萨克族研究资料索引》,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14-128页。

[199]参见帕提曼著:《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暨哈萨克族研究资料索引》,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0-163页。

[200][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中华书局,1959年,第2893页;[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四《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0页;[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卷三〇《乌桓、鲜卑、东夷传》,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第862页。

[201][晋]陈寿著:《三国志》卷一〇三《高车传》,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第2307页;[唐]令狐德棻著:《周书·突厥传》卷四九,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908页;[唐]李延寿著:《北史·突厥传》卷九九,中华书局,1992年,第3287页。

[202][唐]魏征:《隋书·铁勒传》卷八四,中华书局,1997年,第1879页;[宋]欧阳修著:《新唐书·高昌传》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12页。

[203][元]《辽史·百官志》卷四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58页;[元]《宋史·高昌传》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4年,第14112页。

[204][明]宋濂著:《元史·地理志》卷六三,中华书局,2000年,第1574页;《明宣宗实录》卷六六“宣德五年五月乙卯”条,第1138页。

[205]《吉尔吉斯史》,吉尔吉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174页。

[206]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的统治》,载《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207]马文华:《18—19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载《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20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209]潘志平著:《浩罕国与西域政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21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21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4页。

[212][清]汪廷凯著:《西陲总统事略》卷一一,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48页。

[213][清]汪廷凯著:《西陲总统事略》卷一一,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48页。

[214][清]祁韵士著:《西陲要略》卷四,清光绪四年(1878)同文馆刊本,第96页。

[215][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八《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58-859页。

[216][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八《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58-859页。

[217]参见王钟翰著:《中国民族史》(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87-1389页。

[218][清]王树枬著,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八《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58-859页。

[219][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91年。

[220]冯承钧、陆峻岭著:《西域地名》(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5页。

[221][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三《外藩列传》,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56页。

[222]《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448页。

[223]《清高宗实录》卷五八八,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674页。

[22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4页。

[225]《清高宗实录》卷六〇七,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819页。

[226]《清高宗实录》卷六〇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776页。

[227][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三《外藩列传》,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56页。

[22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7页。

[22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23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23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23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7页。

[23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8页。

[23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9页。

[23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五《藩属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7-579页。

[23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3页。

[23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5页。

[23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5页。

[23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5页。

[24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6页。

[24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6页。

[24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6页。

[24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6页。

[24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24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24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7页。

[24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7页。

[24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8页。

[24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8页。

[25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3页。

[25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3页。

[25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