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哈萨克族曾经信仰佛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时期,实际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宗教。哈萨克族人是根据萨满教将宇宙分为三界的信仰创造出这些神话并加以传说。哈萨克族人民至今还保留着崇拜月亮的宗教习俗。他们认为火是哈萨克族人的救星,具有让他们摆脱灾难的力量。这是哈萨克族人民整体皈依伊斯兰教的时期。......
2023-10-12
哈萨克族是西域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1869年以后,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鼎盛时期(前53—51)“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133]。1684年,哈萨克头克汗王分三部节制汗国,号称人口百万。[134]《西域图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哈萨克族约40万人。
清代哈萨克分大、中、小三个玉兹。大玉兹,即乌拉克玉兹,主要分布于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流域;中玉兹,即鄂图尔玉兹,分布在大玉兹以北,夏牧场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冬牧场在托博尔河、伊施姆河、努腊河、萨雷苏河流域;小玉兹,即奇齐克玉兹,位于今哈萨克斯坦西。《西域图志》根据所处地域及所拥部属的不同把大玉兹称作右部,中玉兹称为左部,小玉兹称作西部。“左部哈萨克,东南与准噶尔接,西与右部接,北与俄罗斯接,其常所会廷曰叶什勒。傍叶什勒河,东去塔尔巴噶台,南去伊犁皆千里,东南去镇西府四千五百余里。其部曰鄂图尔玉兹。无城郭,逐水草,事游牧,冬夏别居无常处。地广人稠,甲于他部。”[135]“右部哈萨克,东去左部二千里,北至俄罗斯界,西南至塔什罕。其部曰乌拉克玉兹。汗曰阿比里斯。其巴图尔有三:曰吐里拜、曰辉格尔德、曰萨萨克拜。阿比里斯驻塔什罕城,不事事,受成而已。惟吐里拜实专其政。其俗大略与左部等。其地在古康居国西境。”[136]
从17世纪下半叶起,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流域。在准噶尔部落长达七八十年的武装叛乱中,哈萨克族各部人民惨遭烧杀抢掠,深受其害。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出师平定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得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同年六月初七日,清朝参赞大臣富德率兵追捕阿睦尔撒纳至爱呼斯河(阿亚古斯河),与中玉兹首领阿布赉相见。阿布赉说:“我等自祖父以来,未能受中国皇帝恩典,今情愿将哈萨克全口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随具表文,并进马匹。”[137]阿布赉宣布臣服于清朝,就遣使入觐,并决定把逃匿在哈萨克境内阿尔察图的阿睦尔撒纳擒献给清朝。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高兴,专门写了《哈萨克称臣内属遣使进贡诗以纪事》[138]。
乾隆二十三年(1758)秋天,参赞大臣富德率兵追捕残匪至大玉兹境内。当时,一部分维吾尔人正与大玉兹哈萨克人作战。富德派蒙固尔岱、赫善等前往调解。他们单骑闯入作战的两阵之间,对双方进行解释和说服,很快就调解了冲突。大玉兹哈萨克首领吐里拜自愿臣服于清朝,向清营献马进表,“自效请倍左部,语尤恺挚”。表文说:“伏念臣者九思内附,远处边末,与左部阿布赉各长一方,为准噶尔阻绝,未由自通。近闻左部输服,被恩优渥。恭惟天使惠来,祇领宸训,得均隶臣仆,诚懽诚忭。谨遣臣子弟入觐,瞻仰天颜,如天覆育之,圣人在上,臣愿竭衰驽,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139](www.chuimin.cn)
1763年,在里海东北岸一带游牧的哈萨克小玉兹,得到中玉兹和大玉兹归附清朝政府的消息后,其汗努拉利派遣使臣随中玉兹使臣到北京请求臣属。至此,西域哈萨克族全部归顺了清廷。
自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人得到清廷的许可,开始迁至其故地阿尔泰、塔城和伊犁等地安居。自此,哈萨克人摆脱了长期战乱的困境,有了繁衍生息的环境。[140]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历史上哈萨克族曾经信仰佛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时期,实际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宗教。哈萨克族人是根据萨满教将宇宙分为三界的信仰创造出这些神话并加以传说。哈萨克族人民至今还保留着崇拜月亮的宗教习俗。他们认为火是哈萨克族人的救星,具有让他们摆脱灾难的力量。这是哈萨克族人民整体皈依伊斯兰教的时期。......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清乾隆间统一西域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西域图志》“山”门以四卷篇幅,将西域诸山大体整理为南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北天山系列,将诸山走向及支脉位置予以准确记述,提供了西域诸山的新知识。[22]横贯西域的天山山脉,又被称“祁连”“雪山”“白山”“折罗曼山”。该山脉层峰叠嶂,随地异名。葱岭,又名为极疑山,在天山西南与南山会合处,为西域西境之屏障。......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完成的《西域图志》。既然是使者“画图以进”,称作《西域图志》当更恰当。第四部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史书《西域图志》。这部书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52卷,其详尽、准确程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西域类”文献。选择研究《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对《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研究,希望张瑛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2023-10-12
上缀缨,名扎拉,止及其帽之半。台吉、宰桑之妇,衣用锦绣,两袖两肩及交襟续衽,镶以金花,或以刺绣。妇女靴履与男子相同。贵官则有兼用缎制者,上缀以流苏、银钩等物。次日,婿先归,另外选择吉日以娶妇。......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