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哈萨克族历史文化在清代《西域图志》中的研究

哈萨克族历史文化在清代《西域图志》中的研究

【摘要】:哈萨克族是西域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1869年以后,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1684年,哈萨克头克汗王分三部节制汗国,号称人口百万。[134]《西域图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清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哈萨克族约40万人。在准噶尔部落长达七八十年的武装叛乱中,哈萨克族各部人民惨遭烧杀抢掠,深受其害。至此,西域哈萨克族全部归顺了清廷。自此,哈萨克人摆脱了长期战乱的困境,有了繁衍生息的环境。

哈萨克族是西域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1869年以后,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鼎盛时期(前53—51)“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133]。1684年,哈萨克头克汗王分三部节制汗国,号称人口百万。[134]《西域图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哈萨克族约40万人。

清代哈萨克分大、中、小三个玉兹。大玉兹,即乌拉克玉兹,主要分布于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流域;中玉兹,即鄂图尔玉兹,分布在大玉兹以北,夏牧场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冬牧场在托博尔河、伊施姆河、努腊河、萨雷苏河流域;小玉兹,即奇齐克玉兹,位于今哈萨克斯坦西。《西域图志》根据所处地域及所拥部属的不同把大玉兹称作右部,中玉兹称为左部,小玉兹称作西部。“左部哈萨克,东南与准噶尔接,西与右部接,北与俄罗斯接,其常所会廷曰叶什勒。傍叶什勒河,东去塔尔巴噶台,南去伊犁皆千里,东南去镇西府四千五百余里。其部曰鄂图尔玉兹。无城郭,逐水草,事游牧,冬夏别居无常处。地广人稠,甲于他部。”[135]“右部哈萨克,东去左部二千里,北至俄罗斯界,西南至塔什罕。其部曰乌拉克玉兹。汗曰阿比里斯。其巴图尔有三:曰吐里拜、曰辉格尔德、曰萨萨克拜。阿比里斯驻塔什罕城,不事事,受成而已。惟吐里拜实专其政。其俗大略与左部等。其地在古康居国西境。”[136]

从17世纪下半叶起,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流域。在准噶尔部落长达七八十年的武装叛乱中,哈萨克族各部人民惨遭烧杀抢掠,深受其害。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出师平定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得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同年六月初七日,清朝参赞大臣富德率兵追捕阿睦尔撒纳至爱呼斯河(阿亚古斯河),与中玉兹首领阿布赉相见。阿布赉说:“我等自祖父以来,未能受中国皇帝恩典,今情愿将哈萨克全口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随具表文,并进马匹。”[137]阿布赉宣布臣服于清朝,就遣使入觐,并决定把逃匿在哈萨克境内阿尔察图的阿睦尔撒纳擒献给清朝。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高兴,专门写了《哈萨克称臣内属遣使进贡诗以纪事》[138]

乾隆二十三年(1758)秋天,参赞大臣富德率兵追捕残匪至大玉兹境内。当时,一部分维吾尔人正与大玉兹哈萨克人作战。富德派蒙固尔岱、赫善等前往调解。他们单骑闯入作战的两阵之间,对双方进行解释和说服,很快就调解了冲突。大玉兹哈萨克首领吐里拜自愿臣服于清朝,向清营献马进表,“自效请倍左部,语尤恺挚”。表文说:“伏念臣者九思内附,远处边末,与左部阿布赉各长一方,为准噶尔阻绝,未由自通。近闻左部输服,被恩优渥。恭惟天使惠来,祇领宸训,得均隶臣仆,诚懽诚忭。谨遣臣子弟入觐,瞻仰天颜,如天覆育之,圣人在上,臣愿竭衰驽,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139](www.chuimin.cn)

1763年,在里海东北岸一带游牧的哈萨克小玉兹,得到中玉兹和大玉兹归附清朝政府的消息后,其汗努拉利派遣使臣随中玉兹使臣到北京请求臣属。至此,西域哈萨克族全部归顺了清廷。

自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人得到清廷的许可,开始迁至其故地阿尔泰、塔城和伊犁等地安居。自此,哈萨克人摆脱了长期战乱的困境,有了繁衍生息的环境[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