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间统一西域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西域图志》“山”门以四卷篇幅,将西域诸山大体整理为南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北天山系列,将诸山走向及支脉位置予以准确记述,提供了西域诸山的新知识。[22]横贯西域的天山山脉,又被称“祁连”“雪山”“白山”“折罗曼山”。该山脉层峰叠嶂,随地异名。葱岭,又名为极疑山,在天山西南与南山会合处,为西域西境之屏障。......
2023-10-12
西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主要是准噶尔(蒙古族)人,还包括布鲁特人和哈萨克人等。所谓“山北准部,为乌孙、突厥旧俗,逐水草,无城郭”,“哈萨克处西域之西北境,其地辽旷绵邈,鲜城郭宫室,畜牧为业,寇钞为资”,“东西布鲁特,附天山葱岭而居,言语服饰与山南诸部异,逐水草事游牧”。[46]
对西域牧区的牧业经济,《西域图志》载:
准噶尔……不尚田作,惟以畜牧为业。择丰草绿缛处所,驻牙而游牧焉。各有分地,问富强者,数牲畜多寡以对。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事不取给于牲畜。……达官贵人,夏日食酪浆酸乳麦饭,冬日食牛羊肉谷饭。贫人但饮乳茶,亦足度日。……性喜射猎,第持弓彀矢,罕有巧力胜者。喜放雕鹘,恒择高处就下放之。其居处夏择平原,冬居暖谷,无恒所。[47]
放牧和狩猎是天山以北诸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天山以北的畜牧狩猎资源极为丰富而特殊。书中称:
鸟之属,有鹤名岑,有鹰名哈尔察该,有鹞名尔,有雕名布尔古特,有雁名喀伦,有鹭名浑,间亦有孔雀名托古斯。其小者,则燕名哈拉岱,雀名博客硕尔噶,鸦名克哷,鹊名沙扎该,鸡名塔奇雅。雉名郭尔郭特,味肥而鲜。鸭名逊。有鸟焉,形如雉,色黑尾白斑,赤晴黄缬,名鷟鸑尔。其兽,则有虎名巴尔,有豹名伊尔毕斯,有犀名萨尔鲁克,有熊名哈喇古啰苏,有牛名乌克尔,有兕名布拉古啰苏。多鹿獐,鹿名布谷,獐名库德里,及马名摩林,骡名罗萨,驴名额尔集根,骆驼名特们之属。有羚羊名布空,盘羊名乌呼勒拉,山羊名伊满。盘羊之形甚肥硕,山羊之皮甚坚韧,可为弓把。猪名噶海,蹄多白。狗名诺海,形绝小。兔名洮赉,狐名乌尼,狼名绰诺,大者毛长三四寸。猫名密,大者重二三十斤。獭名塔尔巴噶,毛色青,伊犁产者佳。有田鼠名呼鲁郭纳,貂鼠名布拉罕,灰鼠名克哷穆,银鼠名乌音,猿名萨尔玛沁。鱼之种类与中土异,其无鳞者谓之奇勒必,长丈余者谓之图鲁,俱出额尔齐斯郭勒。长一二尺,有通骨,嘴甚长而无刺者,名曰易里木。长二三尺,腹甚扁而阔,多腴者,名曰纳和。又有呼尔布、百奇里两种,俱大鱼之类也。蛇名谟该,多生水中。有浑身金点者。虾名哈毕尔噶和罗垓。蟆名谟勒克依,蛤名哈卜济噶苏。虾及蛤蟆之属,不以供馔。鳖名雅苏台谟勒克伊。龟名拉克谟勒克伊,有七八种。其最贵者大如拳,色如金,甲如锯,爪如钩,能缘木。[48]
其中的鹰、鹞、雕都是捕猎的动物。而陆上之兽,水中之鱼,都是牧民可以捕猎的动物。
大臣阿桂出使西域,在伊犁获得一种漂亮的鸟进献给乾隆皇帝。此鸟“色正黝,尾中散白点如雪糁,赤晴黄匡,翎戢戢骈半雉扇然”[49]。从《鸟谱》中查找不到该鸟,于是乾隆皇帝从古书中找到凤属神鸟之名,称其为鷟鸑,并命郎世宁为之图而亲自赋诗纪之。我们查考鷟鸑一名最早的出处在《国语·周语》:“内史过言: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50]《说文解字》鸟部亦言:“鸑鷟,凤属,神鸟也,从鸟狱声。”[51]两原始文献皆称该鸟名为鸑鷟,乾隆皇帝却误书为鷟鸑,《西域图志》遂随之颠倒书写鸑鷟之名。天山以北诸牧区是天马的故乡,历代所产名马不绝。乌良海产良马名胡青骢,准部以之贡献,秋围时乾隆皇帝驾之,称其:“左旋右抽尽如意,发小殪大皆从容。一驰迭获鹿曰两,再驰更毙狐之封。”故而赐名为“俊鹘骢”。[52]乾隆二十四年(1759),哈萨克人向乾隆皇帝献马,乾隆皇帝先撰《御制大宛马歌》,称赞“駩騢骝骓类实伙,匍匐牵跪陈墀前。为龙为徕各夭矫,雄姿逸态英且闲。流珠歕玉谁则见,奔霄追电有必然”[53]。几年后,又《御制大宛马识语》,指出哈萨克即古康居,古书总称大宛出善马,其实西域诸地皆多有善马,不独大宛有之。此次哈萨克所献马,即古所谓汗血马。[54]
西域牧区也有少量农业和农产品。《西域图志》称:“准部不乏泉甘土肥,性宜生植之地,是以百谷园蔬之属,几于无物不有。惜其逐水草,事畜牧,未能物土之宜而布其利耳。”书中载,准噶尔部五谷之属,有黍、高粱、糜、大麦、小麦、小豆、青稞,间有稻米不甚粘,还有麻、瓜、菜、野韭、葱、小蒜、蒜等。树木有松、柏、桃、李、葡萄、榆、桑、柳、杨,不知汉名的胡逊树、察尔察树。有各种花草,如“有羊刺草,上生刺蜜,味甚甘美”。书中专门提到,准部“有葡萄名乌珠木,美者可酿酒”。有“杨名乌里雅苏,叶不甚垂,其干可屈为肉槽,剡为舟楫”[55],似即胡杨,但因其生长时间长,而有很粗的树干。
【注释】
[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3]指《汉书·西域传》。
[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历代西域图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历代西域图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列表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列表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列表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五《列表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10]诸数据采自《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户口附》,第461-464页。
[11]此数据见《西域图志校注》第576页。但《清高宗实录》卷五九六“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庚申”条,中华书局,1986年,第647页,则言西布鲁特“布哈尔以东我等二十一万人”,两数据略有差距,我们取20万之数。
[1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1页。
[1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1页。
[1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1-462页。
[1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西域全图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页。
[16]申时行著:《明会典·西戎上》卷一〇七,中华书局,1998年,第5793页。
[1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六《晷度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1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六《晷度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1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七《晷度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6-161页。
[2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四五《藩属二》、四六《藩属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3、569、574、576、577、579、581、583、586、588、593页。
[2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〇《山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2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〇《山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1-313页。
[2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一《山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6-319页。
[2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二《山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5-331页。(www.chuimin.cn)
[2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三《山四》,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0-345页。
[2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四《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1页。
[2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七《水四》,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1页。
[28][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1页。
[29][唐]杜佑著:《通典》卷一七四《州郡四·风俗》,中华书局影印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84年,第924页。
[30][明]宋濂等著:《元史》卷六三《地理六·河源附录》,中华书局,1976年,第1564页。
[3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二七《水四》,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2页。
[32]乾隆四十八年撰成《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卷首有“上谕”及《御制河源诗》,坚持其说。
[3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四《贡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6页。
[3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9页。
[3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3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0页。
[3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二《屯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
[3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5页。
[3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四《贡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8页。
[4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四《贡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0页。
[4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1页。
[4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3页。
[4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3页。
[4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3页。
[4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4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十《疆域三》、卷二《图考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0、98、96页。
[4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4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1页。
[4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1页。
[50][春秋]左丘明著:《国语》卷一《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页。
[51][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5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1页。
[5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四《藩属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1页。
[54][清]傅恒、英廉等著:《西域图志》卷首《御制大宛马识语》,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86年,第2889页。
[5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三《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0页。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清乾隆间统一西域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西域图志》“山”门以四卷篇幅,将西域诸山大体整理为南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北天山系列,将诸山走向及支脉位置予以准确记述,提供了西域诸山的新知识。[22]横贯西域的天山山脉,又被称“祁连”“雪山”“白山”“折罗曼山”。该山脉层峰叠嶂,随地异名。葱岭,又名为极疑山,在天山西南与南山会合处,为西域西境之屏障。......
2023-10-12
西域的农业经济区主要在天山以南,另外天山以北包括伊犁一带,也有土肥水沃而适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西域农业经济地区“地宜五谷、桑麻、香枣、蒲萄”[37]。[38]是说西域回部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善于经商,还从事狩猎活动。[40]西域农业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黍、稷、高粱、糜、青稞等,以及一定量的稻谷。西域农业区的矿产资源丰富,有黄金、白金、红铜、铅、铁、水银、硇砂、硫黄、硝等。......
2023-10-12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3-10-12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西域图志》虽然也分设有此二门,却赋予了与内地不完全相同的内涵。[33]乾隆朝的地方官员和驻军首领对西域各地的经济状况、土地所宜、农牧业生产、物产和特产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西域图志》全面研究了西域各地的经济状况和物产特产,以横亘中部的天山为准,将西域划分为两大经济区。[36]这一认识,已经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论的边缘。......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