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西域图志》门类分析及定稿变化

清代《西域图志》门类分析及定稿变化

【摘要】:门类是任何一部地方志体例的主要表现。为此,我们将《西域图志》初稿的门类和定稿的门类,列表进行对比,以分析《西域图志》定稿门类的特殊之处。表4-4《西域图志》初稿、定稿门类比较表以《西域图志》初稿与定稿比较,由初稿的18门,定稿增为20门,更改名称和内容的,由“分野”改为“晷度”,使地理位置的确定更为科学与准确。

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记载一地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作,是一地的全史。中国古代的地方志,创体于魏晋南北朝,宋以后开始盛行,明清则成为制度。雍正间曾颁布每六十年各地修志一次的制度。自上而下,有一省之“通志”,有“府志”“州志”“郡志”“厅志”“县志”,以至“场志”“乡志”“镇志”等。地方志内容广博,对该地区上至天文、星野,下至山川地理,中及人事关系、建置沿革、军政要事、人物典故、古迹名胜、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物产矿藏、田亩水利、人口、民族、宗教寺庙几乎无所不包。

体例,就是该方志区别于其他著述的整体表现形式,主要是如何分门别类,以更好地反映和容纳地方各方面的历史和情况。体例是志书编纂的“纲”,全书的撰述、内容的安排都必须以之为准绳。故而,我们评价一部志书,其体例的得失与特点,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作为西域地方的全史《西域图志》,受到乾隆皇帝的极端重视,不断给予指示,为之撰文,而且集中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和官员从事撰述,故而其体例不仅吸纳了当时方志撰述的诸多优点,而且有许多独创的体例,体现了乾隆时期地方志撰述的皇家水平。

门类是任何一部地方志体例的主要表现。《西域图志》的分类在吸收前代省级通志分类的同时,根据西域特点,前后有过不少的变动,反映了该书撰修者对体例反复斟酌的独特匠心

为此,我们将《西域图志》初稿的门类和定稿的门类,列表进行对比,以分析《西域图志》定稿门类的特殊之处。《西域图志》初稿的门类,系据《国朝宫史》[5]所列,定稿的门类则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所列。

表4-4 《西域图志》初稿、定稿门类比较表(www.chuimin.cn)

以《西域图志》初稿与定稿比较,由初稿的18门,定稿增为20门,更改名称和内容的,由“分野”改为“晷度”,使地理位置的确定更为科学与准确。“屯田”改称“屯政”,更精准地体现了西域屯田的政治军事作用。“语言”和“字书”两门被删,其内容则分布于“杂录”之准噶尔部和回部之中,对于西域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这样做显然更有利于表现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外藩”改为“藩属”,准确地体现了西域“归化”诸族,既有归清廷直接统治的哈萨克等民族,也有地处域外真正外藩的霍罕、爱乌罕、布哈尔等。新增“钱法”“学校”“封爵”和“杂录”四门,体现了清廷加强对西域统治的经济、文化措施和民族政策、民族状况。从中可以窥知,该书初稿撰写时虽已经过了十分慎重的酝酿设计,而至增纂定稿间,又经过了比较重大的修改。

从定稿编排体例中可以看出,《西域图志》在保存史料的同时,更注重传播西域的基本信息。所以在总共52卷之中,卷首天章、疆域、晷度、图考、山、水共占了33卷,清朝对新疆治理措施的内容,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藩属占了13卷,风俗、音乐、杂录共4卷。体例安排上侧重对新疆基本状况、治理政策和措施的记述,反映了作者对西域治理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