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图志》问世之前,已经有大量与西域有关的著述存在。[2]在《西域图志》编修过程中,引用、参考了大量历代古籍文献,并进行了辩证考析。[3]书中引用《刘昭郡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和《明一统志》对玉门石油河的记载,再加按语,说明古籍记载与本书判断的方位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古籍文献是《西域图志》的重要资料来源。从引用目录和引用次数看,《西域图志》文献来源主要是史部书籍,也有经部、子部和集部书籍。......
2023-10-12
史部古籍是《西域图志》引用量最大的古籍文献。本课题对《西域图志》所引用的史部文献做了具体考察,又细分为三类。
(一)“正史”类古籍
(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武帝纪》《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宛列传》都有关于西域的记载,《大宛列传》是司马迁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写成的,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西域图志》中有13卷25处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名。如,在霍罕诸部图说中,引用了《史记》的记载,说明清代的霍罕诸部是汉代的大宛地区。[4]在《历代西域图说》中,引用了《史记》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使月氏,经匈奴,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有天子言之。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以骞为中郎将,使乌孙,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骞还,乌孙乃益重汉。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5]
(2)《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历史。《西域图志》中有40卷142处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等。如,《西域图志》卷八《疆域一·安西南路》中,引用了《汉书·地理志》关于酒泉郡、敦煌郡设置的时间,所领各县的名称;《汉书·郡国志》关于酒泉郡、敦煌郡距洛阳的里程。[6]
(3)《汉书颜师古注》,是唐代颜师古对班固《汉书》的注释。《西域图志》中有4卷5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如,在《御制阳关考》中引到“《汉书颜师古注》流沙在敦煌西八十里”[7]。
(4)《后汉书》,是南朝范晔著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10纪、80列传和8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西域图志》有30卷73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名。如,《西域图志》卷九《疆域二》,引用了《后汉书·西域传》关于哈密的记载[8],指出哈密是西域的门户,汉王朝与匈奴经常争夺,汉永平、永元、元初年间,汉王朝多次攻占哈密,保障了西域通达。
(5)陈寿著《三国志》,是一部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60年的历史。《西域图志》有5卷7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名。如《西域图志》卷八《疆域一》引《三国志》“魏初河右扰乱,敦煌功曹张恭,遣从弟华,攻沙头县”[9]。
(6)房玄龄等著《晋书》,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西域图志》有10卷23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名。如,《西域图志》卷八《疆域一》,引《晋书·地理志》“敦煌郡,统阳关县”[10]。
(7)魏收著《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西域图志》有24卷86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如,《西域图志》卷八《疆域一》,引《魏书·西域传》“且末国,都且末城。在鄯善西,后役属鄯善,西北方流沙数百里”[11]。
(8)《周书》,唐代令狐德棻主编,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记载北朝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西域图志》有7卷10次引用该书,考证民族、地理和史事。如,《西域图志》卷八《疆域一》,引《周书·异域传》:“鄯善,古楼兰也。所治城方一里。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大统八年,率众内附。”[12]
(9)《北史》,唐朝李延寿撰。共100卷,含本纪12卷、列传88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230多年史事。《西域图志》有19卷66次引用该书,考证民族、地理和史事。如,《西域图志》四十七《杂录一》,引《北史·高车传》:“高车属今准部境,旧与匈奴接壤,故语言略同。即今准部与蒙古语言相似之概也。”[13]
(10)梁沈约撰《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含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共100卷。《西域图志》有1次引用该书,考证乐舞之事。
(11)《隋书》,唐魏征主编,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西域图志》有17卷46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如,《西域图志》卷十二《疆域五》,引《隋书·突厥传》:“突厥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当后魏之末,有伊利可汗,击铁勒,败之。”[14]
(12)《唐书》,有《旧唐书》、《新唐书》之分。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修的《唐书》,记载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祐四年(907)共290年的历史,共200卷。宋仁宗认为《唐书》浅陋,下诏重修。由欧阳修、宋祁撰,共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重修后的《唐书》称为《新唐书》,刘昫、张昭远等撰修的《唐书》称为《旧唐书》。《西域图志》引用中,只说《唐书》,没有说明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我们从引用内容来分析,应出自《新唐书》。一是经过修订后的《新唐书》质量远高于《旧唐书》,《西域图志》的撰修者均为朝廷的大学问家,不会不知道这些情况;二是引用的许多内容是《旧唐书》中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地理志》等。《西域图志》有42卷287次引用《唐书》,考证史事、民族和地理。如,《西域图志》卷十四《疆域七》,引《唐书·地理志》:“西州交河郡,领县前庭,本高昌,宝应元年更名。”[15]
(13)《新五代史》,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74卷,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50多年的历史。《西域图志》有8卷9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
(14)《宋史》,脱脱、阿鲁图等修撰。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西域图志》有14卷20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如,《西域图志》卷十四《疆域七》,引《宋史·外国传》:“王延德使高昌,至鬼谷口避风驿。凡八日,至田泽寺。高昌闻使至,遣人来迎。次历地名宝庄。又历六种,乃至高昌。高昌即西州也。”[16]这段引证说明,高昌就是西州。
(15)《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宋濂、王袆主编。全书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西域图志》有14卷25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16)《明史》,张廷玉等撰,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200多年的历史。《西域图志》有25卷56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如,《西域图志》卷十四《疆域七》,引《明史·西域传》:“土尔番,在哈喇和卓西百里,去哈密千余里。唐置西州交河县,此则交河县安乐城也。”[17]
(二)地理类古籍
(1)《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西域图志》中有5卷19处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物产。
(2)《山经》,古代专记山脉的地理著作。《西域图志》计有3卷9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3)《禹本纪》,是一本失传了的古书,可能为战国时楚国人所著,书中着重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其中有许多关于山河湖泊地形地貌等记载。《西域图志》有2处引用该书,考证地理。
(4)《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此书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记述了各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西域图志》共有13卷16处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5)《郡国志》,《西域图志》中称《刘昭郡国志》,其实《郡国志》是晋司马彪所著《续汉书》中八志之一,南朝梁刘昭注范晔《后汉书》时,因其中无志,故将司马彪书中的八志都移入该书中,馆臣撰《西域图志》时称其为《刘昭郡国志》显系张冠李戴。《西域图志》有1处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6)《水经》,传为汉桑钦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记江河水道的书。记有河流水道137条。《西域图志》计有7卷27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www.chuimin.cn)
(7)《水经注》,共40卷,北魏郦道元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中国一千多条河流以及相关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还记录了一些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西域图志》中有11卷30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8)《西域图记》,或作《裴矩西域记》,隋裴矩著,原书共3卷,记录西域44国民族、地理和人文资料,是我国古代有关中西交通的重要文献。原书早已散佚,《隋书·裴矩传》收录了该书序言,唐宋丛书中收有其零星内容。《西域图志》有4卷7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9)《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或《唐西域记》,唐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西域图志》有6卷15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
(10)《游天竺记》,唐释法明撰。《西域图志》有1处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名。
(11)《经行记》,唐杜环著。唐天宝十年(751),杜环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战役中被大食军俘虏,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元年(762)乘商船回国,写成《经行记》一书,记录其在亚非诸国所见所闻。该书惜已失传,唯杜佑的《通典》中引用此书,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西域图志》有1次引用该书,考证西域地名。
(12)《括地志》,是唐朝时官修的一部全国地理总志。正文550卷、序略5卷。原书久佚,今有《括地志辑校》4卷,约13万字。《西域图志》有2卷4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13)《元和志》,全称《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为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西域图志》有4卷35次引用该书,考证地理和史事。
(14)《高居诲记》,又名为《于阗国行程记》,是五代时期张邺、高居诲于公元938—942年出使于阗留下的记录,该记录见于《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第三》。《西域图志》有9卷12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
(15)《高昌行纪》,宋王延德撰,共1卷。《西域图志》有2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16)《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官修的全国地方总志。《西域图志》中有3卷9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17)《明一统志》,明英宗天顺年间官修成的全国地理总志,共90卷。《西域图志》中有1卷3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18)《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全国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西域图志》里引用的《皇朝一统志》是指乾隆年间编写的一统志。《西域图志》中有10卷21次引用该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19)《旧一统志》,似即上述康熙《大清一统志》。《西域图志》中有3卷4次引用两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20)《肃州旧志》和《肃州新志》。经考,《西域图志》里提到的《肃州旧志》指的是《肃镇华夷志》,大约纂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顺治十四年(1657)重刊。该志主要记载和保存了明洪武五年(1372)进军河西以迄万历后期200多年来肃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关系、长城兵防、丝绸之路贸易等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资料。而《肃州新志》指的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黄文炜、沈青崖纂修的《重修肃州新志》。《西域图志》中有7卷13次引用两书,考证地名和史事。
(三)其他历史类古籍
(1)《逸周书·王会解》,古人以为《逸周书》系周书之佚篇结合而成。《王会解》是关于洛邑王城筑成以后,周成王大会天下诸侯及四夷的篇章。其中记载了稷慎、秽人等数十国族名称及其贡物。《西域图志》有1处引用该书,考证族名。
(2)《续汉书》,晋司马彪著东汉一朝史书。《西域图志》有1处引用该书,考证地名。
(3)《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304—439)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全书共100卷,另有序例1卷、年表1卷。《西域图志》有1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
(4)《西河旧事》,河西走廊历史、民谣、风俗记录,有清张澍辑本。《西域图志》有2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
(5)《敦煌耆旧记》,作者及时代不明,或为魏晋时著作,记载敦煌地区的历史、人物。《西域图志》有1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
(6)《魏略》,北魏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然据《三国志》卷四《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254)九月司马师废少帝曹芳及郭太后议立平帝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元帝时。《西戎传》为其列传之一。《西域图志》计有11卷25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名。
(7)《通典》,唐代杜佑撰,200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是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西戎》为其卷章之一。《西域图志》有5卷9次引用该书,考证典制、地理和史事。
(8)《通志》,南宋郑樵撰,典制体专书。《西域图志》有3卷4次引用该书,考证西域地名、史事、音乐。
(9)《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宋元间马端临编撰,为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西域图志》有13卷21次引用该书,考证史事和地理。
有关清代《西域图志》研究的文章
《西域图志》问世之前,已经有大量与西域有关的著述存在。[2]在《西域图志》编修过程中,引用、参考了大量历代古籍文献,并进行了辩证考析。[3]书中引用《刘昭郡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和《明一统志》对玉门石油河的记载,再加按语,说明古籍记载与本书判断的方位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古籍文献是《西域图志》的重要资料来源。从引用目录和引用次数看,《西域图志》文献来源主要是史部书籍,也有经部、子部和集部书籍。......
2023-10-12
《西域图志》有1处引用该书,考证古代音乐。《本草》,古代药学著作。《广志》,晋郭义恭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博物志书。《博物志》,晋张华撰,记载各种矿产、动物、植物等。南京金陵刻经处分别编为《高僧传》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出版发行。对音译梵文,一一举出异译、出处并进行解释。《敦煌随笔》,2卷,清常钧撰,常钧曾于安西任职三年,本书系其见闻记录。......
2023-10-12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3-10-12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2023-10-12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3-10-12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3-10-12
由此认为对西域河流湖泊的水必须利用和防患并举,“不惟资以利用,抑且划为地险,襟带绝徼,古而然矣”。[26]该书“水”门以五卷篇幅,详细考察和记载了西域的诸水系河、水、泉、池、湖。安西北路记载了图尔库勒等6条河流,赛巴什湖等3个湖泊,鞭杆泉等23眼泉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域各地何处多河流,何处多山泉,何处多湖泊,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西域丰富的水资源。......
2023-10-12
西域,无论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环境,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又将其分割为两大区域,即天山南部地区和天山北部地区。以后各代均在西域设官管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西域地理范围的东界已经恢复到了明代以前的阳关、玉门关以西。二是“西接葱岭”。乾隆平定西域后,葱岭地区全部归清政府管辖。......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