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皇舆全图》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与增修机遇

《皇舆全图》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与增修机遇

【摘要】:清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实地测绘,先后完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十排全图》和乾隆《皇舆全图》。这样,西域地理测绘,不仅满足了《皇舆全图》的编纂需求,客观上也为《西域图志》的编修奠定了基础。《皇舆全图》为《西域图志》地图的编纂奠定了基础,成为《西域图志》地图部分的主要来源。(二)《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及增修为《西域图志》提供了历史机遇《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全国性志书。

清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实地测绘,先后完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十排全图》和乾隆《皇舆全图》。从逻辑关系上讲,《皇舆全图》是《皇舆全览图》《皇舆十排全图》的发展和完善。乾隆皇帝原意是将新收复的,康熙、雍正《皇舆全览图》《皇舆十排全图》中未记载的西域地图进行补充,绘成完整的疆域图册——《皇舆全图》。为此,他两次组织了西域地理测绘工作。随着测绘工作的开展和对西域地区治理认识的深化,乾隆决定编纂《皇舆全图》的同时,运用西域地理测绘成果,编纂一部全面记载西域历史与现状的《西域图志》。这样,西域地理测绘,不仅满足了《皇舆全图》的编纂需求,客观上也为《西域图志》的编修奠定了基础。

(一)西域地理测绘是《皇舆全图》的编纂需求,也是《西域图志》编修的前奏

1.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帝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现所用地图存在模糊不清、测绘不精、内容错误等问题,深感“疆域错纷,幅员辽阔,方舆地理,又今昔互异”[87]。今后要想治理全国,没有详细而准确的地舆图志,是十分困难的。

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康熙帝命进有关地图呈览。当时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张诚乘机把早已绘好的亚洲地图送上,并指图说明中国的东北部分地区,因地理知识缺乏无法绘制,请求皇帝进行一次全国大地测量。康熙帝认为很有必要。

康熙三十七年(1698)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来华传教,沿途细察各省地图,发现府县城镇的位置与实地不符甚多,他将此事上奏康熙皇帝,再次建议重新测绘全国各省地图,这就更加坚定了康熙皇帝测绘全国省级新图的决心。于是命大臣白晋返回法国,又挑选十几位精通天文、地理和数学的教士来华,参与皇朝地图的测绘工作。由于这次绘图准备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为了慎重从事,康熙皇帝于四十六年(1707)十二月,命白晋等传教士先在北京附近进行小块试验性的测量,以与旧图相比较。经半年的努力,地图绘制完工,上呈康熙帝。“帝亲自校勘,认为远胜旧图”[88],这样才开始测绘各省地图。这次测绘,康熙帝除聘用外国传教士外,还命中国有关官员、精通算法人员和钦天监等有关机构人员,共同到各地进行测量。这次测量工作从康熙四十七年正式开始,康熙五十七年完工,历时十年,最终将测绘成果编入并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皇舆全览图》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1400000。经纬网以北京为中心,并通过天文测量和三角测量的方法在全国实测出641个经纬点,这是我国第一次引入西方测绘技术的大地测量,虽然还有不准确之处,但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测绘规模最大、精度极高的地图。

2.雍正《皇舆十排全图》

雍正《皇舆十排全图》是清雍正三年(1725)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基础上,结合新辟苗疆、改土归流及海外舆图新资料补充修订而成的全国地图。该图由北向南排列,共分十排,故称雍正《皇舆十排全图》。纸本木刻色印,纵525厘米,横各排不等,计里画方,每方折地200里。该图成图区域广阔,北起北冰洋,南到海南岛,东北濒海,东南至台湾,西抵里海。雍正时期,对传教士采取禁止措施,没有用西洋人进行绘图工作。该图采用了以北京为经、纬线中心的方格绘法,范围大大超过了康熙图。

3.乾隆帝《皇舆全图》

《皇舆全览图》和《皇舆十三排图》是在西域尚未统一时完成的,最大的缺憾就是西域部分只有哈密地区绘入。乾隆平定天山南北后,命何国宗与明安图两次率精通西方测绘技术的传教士傅作霖、高慎思及中国测绘专家,对西域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和科学测量,绘制了精确的地图,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皇舆全图》。《皇舆全图》为《西域图志》地图的编纂奠定了基础,成为《西域图志》地图部分的主要来源。因此,西域地图测绘,是《西域图志》编修的前奏。

(二)《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及增修为《西域图志》提供了历史机遇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全国性志书。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经先后三次纂修,完成了3部著作,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开始的第二次纂修,其主要目的就是增纂《大清一统志》之西域部分。

1.《大清一统志》的编修

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一日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书康熙皇帝,建议各省修通志,汇为《大清一统志》。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御旨“依议”,《大清一统志》编修开始。根据史料记载,这项大型的编纂工程,自下而上,逐级成书。即由府州县编纂府州县志,汇辑为省通志,再由各省通志汇为《一统志》。府州县志由各级地方长官负责,省通志由督抚主持,礼部负责督促,收掌保管,待齐集后,一并移送翰林院,由翰林院编辑成《一统志》。如此浩大的工程,从卫氏上疏到论议、决策与实施,前后不到两个月,反映了康熙对编修《一统志》的高度重视,也说明这一时期朝廷确实是政令畅通。

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廷设立《一统志》馆,负责《一统志》纂修。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一统志》编修进展缓慢,主要存在困难:一是各地志书编修缺乏史料;二是纂修官对如何“例载本朝人物”举棋不定;三是《一统志》与《明史》等纂修工程同时进行,影响了进度。直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一统志》还未修成。

雍正三年(1725),清廷“以《一统志》历久未成,特简重臣敦率就功”[89],重开《一统志》馆,大学士蒋廷锡任总裁,陈德华为副总裁。雍正六年(1728),皇帝为纂修《一统志》,诏谕各省重修《通志》,对于人物采访、撰录、时限、奖惩等,要求公当详明。此后虽然编纂进度有所加快,但至雍正十三年(1735)仍未成书。

乾隆即位后,下令继续进行《一统志》编修工作。乾隆八年(1743)才最后成书,因为该志记载时间至康熙时期,故俗称康熙《大清一统志》。全书共342卷。康熙《大清一统志》是一部涵盖全国的志书,具有重大的历史文献价值。

2.《大清一统志》的增修

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时期国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收复了青海北部厄鲁特蒙古诸部;雍正五年(1727),又平定西藏阿尔布巴之乱;乾隆十五年(1750)设驻藏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统领西藏事务。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乾隆二十二年(1757),再平阿睦尔撒纳叛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平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西域。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史曹学闵提议重修《一统志》,以全面反映变化了的清朝疆域。

乾隆二十九年(1764),高宗下令续修《大清一统志》。“舆图日廓,户口日蕃,田赋日殷,府州厅县建置分并及人官物土之盛日著。”[90]由于资料严重缺乏,方略馆在利用现有资料的同时,请求朝廷要各省进呈方志。“乾隆三十年乙酉岁,圣天子以西陲底定,疆域式廓,乃命臣工重修《大清一统志》,将以垂示奕叶,为千古未有之典章。部牒至黔,分行下独阳,克期待复。”[91]经过20年的增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钦定大清一统志》完成。全书共500卷,体例与康熙《大清一统志》相同。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与康熙《大清一统志》相比,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西域部分。完成西域部分的增修,如同编纂康熙《大清一统志》的要求一样,必首先编纂、报呈《西域图志》。这样,《大清一统志》的增修,客观上为《西域图志》的编纂提供了历史机遇。

【注释】

[1]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1页。

[2]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1页。

[3]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1页。

[4][清]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卷一四《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总叙》,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9年,第178页。

[5][清]何秋涛著:《朔方备乘》卷三八《土尔扈特归附始末叙》,清咸丰十年(1860)刻本,第386页。

[6][清]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卷一四《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总叙》,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9年,第178页。

[7]苗普生、田卫疆著:《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1页。

[8]马大正、成崇德著:《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

[9]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83页。

[10]钟兴麒等校:《西域图志校注》卷二九《官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11]钟兴麒等校:《西域图志校注》卷三九《风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12]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2页。

[13][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二,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39页。

[14]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3页。

[15]《清圣祖实录》卷一五八“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庚子”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89页。

[16]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1页。

[17][清]祁韵士著:《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九《厄鲁特要略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6页。

[18]《清世祖实录》卷六五“顺治九年十二月”条,华文出版社,1988年,第456页。

[19]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67页。

[20]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2页。

[21]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8页。

[22]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和卓传》,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23]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5页。

[24]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5页。

[25]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26]韩儒林著:《元朝史》(上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2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元朝”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28]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4页。

[29]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9页。

[30]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6页。

[31]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1页。

[32]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3页。

[33][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七,国学文献馆复印本。

[34]见《鄂本笃访契丹记》,转引自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页。

[35]见《鄂本笃访契丹记》,转引自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页。(www.chuimin.cn)

[36]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4页。

[37]见《与哈智摩哈美德谈话记》,转引自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401页。

[38]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5页。

[39]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2-423页。

[40]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9页。

[41]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7页。

[42]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7页。

[43]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83页。

[44][清]魏源著:《圣武记》卷二《国朝绥服蒙古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185页。

[45][清]温达等著:《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七,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437页。

[46]《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三“康熙三十九年七月庚子”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264页。

[47]《清世祖实录》卷三二“雍正三年五月”条,华文出版社,1988年,第296页。

[48][清]何秋涛著:《朔方备乘》卷四《荡平准噶尔述略》,清咸丰十年(1860)刻本,第56页。

[49]《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三“雍正十年九月”条,华文出版社1988年,第1036页。

[50]《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五“雍正十年十一月”条,华文出版社1988年,第1114页。

[51]《清世祖实录》卷一二四“雍正十一年八月”条,华文出版社1988年,第1023页。

[52]参见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91-392页。

[53]参见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93页。

[54]《清高宗实录》卷四七七“乾隆二十一年六月癸丑”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002页。

[55][清]魏源著:《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278页。

[56][清]赵翼著:《皇朝武功纪盛》卷二《平定准噶尔前编述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

[57]杨建新主编,杨志娟、牛海祯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93页。

[58][清]魏源著:《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278页。

[59][清]昭梿著:《啸亭杂录》卷十《章嘉喇嘛》,中华书局,1980年,第1135页。

[60][清]魏源著:《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278页。

[61][苏联]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33页。

[62][清]傅恒等著:《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79页。

[63][清]魏源著:《圣武记》卷四《乾隆勘定回疆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296页。

[64]《俄国皇家地理学会通报》,一八六四年,第三卷,第41页载:这支军队由五千穆斯林和多兰人,千余加尔梅克人和四百中国人组成。引自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汉译本,第99页。

[65][清]和宁著:《回疆通志》卷一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36页。

[66][清]和宁著:《回疆通志》卷一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36页。

[67]《清高宗实录》卷五五五,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6页。

[6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七《疆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69][清]魏源著:《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278页。

[70]《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九,中华书局,1986年,第1344页。

[71]余太山著:《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53页。

[72]成崇德著:《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8-157页。

[73][英]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章五《中国人民在喀什噶尔的统治》,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46页。

[74][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一,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8页。

[7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四《疆域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76][清]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一四,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33页。

[7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八《疆域十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

[78][清]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二,国学文献馆复印本,第15页。

[79][清]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64页。

[80][清]赵尔巽等著:《清史稿》卷二八三《何国宗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86页。

[8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前《谕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页。

[82][清]傅恒、英廉等著:《西域图志》卷前《谕旨》,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1页。

[83][清]傅恒、英廉等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前《谕旨》,乾隆四十七年(1782)本,第1页。

[8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皇舆全图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85]《清高宗实录》卷四九〇“乾隆二十一年六月癸丑”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972页。

[86]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六《晷度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87][清]玄晔著:《康熙御制文集》(二)卷四,1966年4月初版,第28页。

[88][清]赵尔巽等著:《清史稿》卷二八三《何国宗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86页。

[89][清]黄之隽等著:《乾隆江南通志·序》,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0年,第2页。

[90]《钦定大清一统志·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页。

[91][清]刘岱:《(乾隆)独山州志·序》,转引自龙尚学:《贵州地方志序跋凡例选录》,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1984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