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乾隆平定西域:清代《西域图志》研究

乾隆平定西域:清代《西域图志》研究

【摘要】: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53]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乾隆时期平定西域的斗争,主要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

1.平定准噶尔部

乾隆时期,全国形势已趋统一,只有西域处在准噶尔部统治之下。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病故后,准噶尔封建主为争夺统治权,互相倾轧,内战纷起。乾隆十七年(1752),沙俄人欲收买和硕特拉藏汗之孙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来推翻喇嘛达尔扎取而代之,失败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逃至哈萨克。同年底阿睦尔撒纳唆使达瓦齐选精兵1500人,采取买通内奸和突然袭击的手段,杀死喇嘛达尔扎,篡夺了汗位。但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准噶尔人人嗟怨,故归降的纳默库济尔噶乘机起事,欲取而代之。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和策划下,粉碎了夺权活动。乾隆十八年(1753),阿睦尔撒纳公开向达瓦齐提出要求与他划分厄鲁特诸部,遭拒绝后,开始进行掠夺自立。乾隆十九年(1754),达瓦齐亲率兵马直至额尔齐斯河进行征伐,阿睦尔撒纳不敌,陷于绝境,被迫投向清朝[52]面对准噶尔统治集团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纷纷进行反抗,或反叛逃亡,或投奔清朝。大批厄鲁特部众离开了准噶尔地区。[53]

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亲自拟定了讨伐准噶尔的檄文,阐明了出兵准部的原因和目的:

诞告尔准夷有众,昔尔台吉噶尔丹策零,祗服朕训,恭顺无失,朕嘉其诚笃,30年来,叠沛恩施,俾尔有众,各得休息。逮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赋性暴戾,不恤其众,喇嘛达尔扎,因而篡弑,于时曾欲代天申讨,歼此逆乱,念噶尔丹策零后嗣,唯有喇嘛达尔扎人,用是恩施格外,未加剿除。达瓦齐以噶尔丹策零臣仆,敢行篡弑,致噶尔丹策零后嗣灭绝,且又残害同人,酷虐其下,败坏黄教,悉令还俗。朕念噶尔丹策零,恪恭敬顺,事朕有年,安忍视其宗灭地亡,使衽席黎元,流归左道。又值杜尔伯特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等,不胜其虐,率部投诚。朕君临天下视同,车凌等沥诚祈请,朕焉有不收留抚养之理。是以特沛殊恩,悉皆加爵晋秩,其属下宰桑,亦予官职及银缎产畜,俾得安居。然使安置于喀尔喀地方,不免侵占游牧,互有杂处,殊为无益,不若仍居旧地为尤善也。今为尔众两路兴师,北路命将军班第、阿睦尔撒纳,西路命将军永常、萨喇尔,率兵前进,平定准部,以为车凌阿睦尔撒纳人众复业之所。尔夷众有车凌、阿睦族属,欲行内附者,朕亦一体施恩,其余有众,如谓达瓦齐既弑其主,又绝人嗣,思念大义,不甘为诚来降者,朕亦同车凌、阿睦尔撒纳等一体抚恤,使居民游牧处,不他徙,总之先来者先受朕恩,后来者后蒙朕惠,即使达瓦齐能痛改前非,输诚投顺,朕亦一体封爵,不令失所,尔等如不晓朕怜念夷众丧亡,溺于左道,拯诸水火之意,不知大义所在,仍怀观望或敢抗拒者,大兵所至,必尽歼除,尔等其详求朕谕,熟思利害,擅自裁择,无遗尔悔,为此延告。[54]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进军;西路命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清廷统一西域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55]。达瓦齐因部下多不战而降,仅带亲信70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清廷留将军班第、参赞鄂容安率兵500善后,大军班师回朝。

清廷顺利统一西北后,论功封赏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但阿睦尔撒纳“自用珲台吉菊形篆印”[56],私自占有达瓦齐的马驼牛羊,擅杀投奔清朝的台吉宰桑,逼迫不听指使的宰桑远离伊犁,同时四处招兵买马,密谋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阿睦尔撒纳分裂割据的野心日益暴露,清廷采取相应对策,命其入觐热河避暑山庄,企图消患于未萌。不料阿睦尔撒纳在半道上把定边左副将军印交给同行的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后,逃回塔尔巴哈台,唆使同党袭击清军台站哨所,围攻驻军将领,将军班第、鄂容安兵败自杀。

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不久,喀尔喀封建主青衮杂卜也自军营逃归,利用清廷在平准战争中向喀尔喀百姓征丁征马引起的不满情绪,以及喀尔喀大活佛呼图克图的兄弟额琳沁多尔济以放走阿睦尔撒纳的罪名被清廷赐死而引起的封建领主的疑虑与不安发动了叛乱。受清朝册封的准噶尔绰罗斯汗、辉特汗、杜尔伯特汗也因为家属被留热河,实际上成为人质而心怀不满,也相继为乱。[57]在阿睦尔撒纳煽动下,各部上层“喇嘛、宰桑蜂起应之”。[58]刚刚平定的天山北路又陷入战乱之中。

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进军西域。三月,清军进入伊犁。这次进军,清朝总结前次教训,令大军步步为营,渐次进剿。同时利用藏传佛教稳定喀尔喀局势。[59]阿睦尔撒纳掀起的叛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使准噶尔地区重新陷入内乱频仍、生灵涂炭的境地,加上当时准噶尔地区“瘟疫盛行,死亡相望”[60],准噶尔部已无力抵抗清军。阿睦尔撒纳只好再投哈萨克中帐汗。七月,清军进至爱呼斯河(今阿亚古斯河),与哈萨克中帐汗阿布赉相会,阿布赉愿率部臣服,派头目奉表进贡,并遣人捉拿阿睦尔撒纳。消息走漏,阿睦尔撒纳率8人连夜逃往俄国谢米巴拉丁斯克要塞。为取得沙俄支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要求沙俄出兵保护和进攻清军,为其网罗残余势力,承认其为准噶尔总汗。沙皇也为其出谋划策,要他加入俄国国籍,保证支持他当准噶尔总汗。清廷对他的政治野心早有所察觉和防范,一方面对其后台沙俄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果断地进行严厉的军事征伐。俄国地方当局先将他送往亚梅舍沃要塞,接着又转送到托博尔斯克。在亚梅舍沃时阿睦尔撒纳已身染天花,到托博尔斯克仅一个月,他就去世了。[61]准噶尔部被彻底平定。

2.平定大小和卓(www.chuimin.cn)

“和卓”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圣裔”,是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后裔,也是伊斯兰教中的上层人物自我标榜的称呼。大、小和卓是乾隆时期西域两位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

大小和卓“自祖父三世,皆被准噶尔囚禁”[62]。波罗尼都、霍集占随父玛罕木特在伊犁河谷率维吾尔人为准噶尔贵族垦田纳赋。

乾隆二十年(1755)四月,大小和卓趁准噶尔部崩溃之机,率30余户归降清朝。清朝希望通过大小和卓的宗教影响和平统一南疆。五月,“释大和卓木,以兵送归叶尔羌,使其统其部,而留小和卓木,使掌伊犁回务”[63],并派侍卫托伦泰、副都统阿敏道等率厄鲁特兵1000名、清军400名分赴南疆各城宣抚、议定贡赋章程。波罗尼都带着给他配备的一支军队,利用白山派在天山南路的影响,很快就完成了招抚任务。[64]小和卓霍集占曾参与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叛乱。叛乱被清政府镇压后,他寻机潜往南疆。到达南疆后,小和卓霍集占以宗教为号召煽动信徒反对清廷,同时反对大和卓“召集回人投顺天朝”[65]的主张,劝诱其兄波罗尼都叛清自立,自己“僭称巴图尔汗”,并“传示各城回目,整备鞍马、器械”,在大小和卓的操纵下,“由是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所属之十万回户皆从之起事”[66]。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霍集占将清朝派来进行招抚工作的副都统阿敏道及随行兵丁100余人俱行杀害,正式发动了分裂叛乱。

阿敏道被杀后,乾隆决心以武力统一天山南路,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清廷正式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清朝命兵部尚书觉罗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额敏和卓、哈宁阿为参赞大臣,顺德纳、爱隆阿、玉素布为领队大臣带兵征讨大小和卓。乾隆于二十六日颁发谕旨,宣谕霍集占罪状:

布拉尼敦、霍集占兄弟,在噶尔丹策零时被拘于阿巴噶斯、哈丹鄂托克,我兵初定伊犁,释其囚絷,令为回人头目。方欲加恩赐爵,授以土田。乃乘厄鲁特变乱,率伊犁回人逃往叶尔羌、喀什噶尔。朕以其或惧厄鲁特骚扰,暂避以图休息,尚未加兵。第遣使招抚,不料竟敢戕害使臣,僭称巴图尔汗,情尤可恶,若不擒获正犯,则回众终不得安生。用是特发大兵,声罪致讨。但闻霍集占起义倡乱,布拉尼敦被迫从行,已命分别办理。夫伊等以兄弟至亲,朕尚较其情罪轻重,期无枉抑。何况尔等回众,全无干涉,岂有株连扰害之理?惟是霍集占颇称奸狡,自知身犯重辟,或图苟延残喘,造言惑众,以厄鲁特多被剿杀为比。殊不思尔等皆无罪之人,朕何忍与叛逆之徒,一体诛戮。此次兴师,特为霍集占一人。尔等若将霍集占缚献,自必安居如旧,永受殊恩。如执迷不悟,听从逆酋指使,大兵所至,即不复分善恶,悉行剿除,悔之何及。尚其熟思利害,毋自贻误。[67]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皇帝把矛头对准霍集占一人,而不像平准战争那样伤及无辜。事实证明,这一方针对于分化敌军营垒、争取下层民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域图志》记载:“我师方自阿克苏进兵,指喀什噶尔。喀什噶尔之旧伯克人民,及从逆酋行脱归者,迎谒途次,以其城降。大军未至城百里外,回民扶老携幼跪迎,争献牛酒。且言曰:吾遭受准噶尔残虐数十年,赋繁役重,民不聊生,久思归圣化。而两和卓木,负恩背叛,钳制我等,莫由自通,使我田不得耕种,畜不得游牧,小大惴惴,罹于锋镝。今一旦去汤火,得安衽席,世世子孙,为大皇帝编氓,更生之幸,实过愿望。”[68]

清军首先进击库车,霍集占率军来援,被清军击退。霍集占逃出库车后,打算退据阿克苏、乌什。二城维吾尔人头目闭城相拒,并派人迎接清军。清军兵不血刃,连得二城。霍集占遂退保叶尔羌,波罗尼都则据守喀什噶尔,二人相为掎角,抗击清军。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兆惠率军4000进击叶尔羌,霍集占纠众万余,围攻清军。兆惠以兵少不能攻城,于城东黑水河畔有水草处结营固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初,清将富德率援军至黑水河,清军里外夹击,大败霍集占。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率部众逃亡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在伊西洱库尔淖尔再次大败大小和卓,“凡降回众万有二千,牲畜万计。两和卓携其妻孥旧仆三四百人走拔达克山”[69]。清军遣使者至拔达克山,要求交出和卓兄弟。拔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将二人擒杀,并交出霍集占首级。

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成为清朝完全统一西域地区的标志性事件。乾隆皇帝于二十四年(1759)十月二十四日以平定西域已成,宣谕中外[70],南疆历史进入了清王朝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