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霍乱接种率94.69%,儿童基础免疫全面推行

霍乱接种率94.69%,儿童基础免疫全面推行

【摘要】:接种内容为霍乱、伤寒、牛痘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疫苗。霍乱预防接种人数为54 338人,实际接种人数为51 454人,完成率94.69%。同时,开始对一周岁内儿童实行“四苗”基础免疫。1983年,《食品卫生法》实施后,区卫生防疫站、地段医院之间形成完整的安全网络,食品安全管理由行政管理走向法治化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

1960年起,预防接种工作全部由基层医疗单位承担。接种内容为霍乱伤寒、牛痘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疫苗。是年,卡介苗接种纳入免疫计划。1962年开始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1964年,开展了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治“急性胃肠炎、菌痢、传染性肝炎、疟疾、麻疹等主要疾病”,开展全民性预防接种、霍乱、三联、灰髓炎接种。0—2岁服用ⅡⅢ型灰髓炎(体液)人数为:应服7 744人,已服7 507人,完成率94.63%。霍乱预防接种人数为54 338人,实际接种人数为51 454人,完成率94.69%。结合1964年儿童节召开妈妈会发宝塔糖86 739粒。1965年开始麻疹疫苗接种。1966年开始乙型脑膜炎疫苗接种。1971年开始流行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1979年,实行儿童预防接种一人一卡制,霍乱疫苗不再接种。

1980年起,街道在防止各种传染病方面,特别是在控制和扑灭急性肠道传染病方面,坚持有泻必拔,有泻必活,送药上门,上门送宣传资料2万多份,做到家喻户晓,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控制了畸形肠道炎传染病的蔓延。1982年,预防接种改称为计划免疫。开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同时,开始对一周岁内儿童实行“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庙、麻疹苗)基础免疫。1983年,《食品卫生法》实施后,区卫生防疫站、地段医院之间形成完整的安全网络,食品安全管理由行政管理走向法治化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集体性散发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十万分之八以下。冷饮合格率由1980年的73.21%上升至90.18%,熟食卤味合格率由1974年的39.17%上升至76.38%。从事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体检率由原先的76.5%上升至100%。

1984年10月,地段医院开设计划免疫门诊,同时加强“冷链”工作,即:区防疫站配备低温冰箱和冷藏运输箱,地段医院配备冰箱和冷藏包,为疫苗的保藏和运输提供良好条件,有效保障疫苗质量。1985年,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工作,努力降低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宣传创建文明卫生周活动时,要求群众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封闭里弄井31只,严防病从口入和水源性传染,是年无发生因水源传染的食物中毒。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场所开展宣传《卫生法》《食品法》《市民卫生须知》等内容,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宣传防病除害科学知识,文娱形式宣传3次,受听9 000人次,对里弄不听劝阻的养鸡户进行执法,共杀鸡326只。1986年起,境域内计划免疫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卫生部的考核标准。1988年,因食用毛蚶引起的甲肝流行,发病率为历史罕见。1992年,急性肝炎等发病率下降,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渐下降,个别出血热全部消灭。同时,对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定期送医上门服务,建立85岁老人的健康卡604张,定期为老人体检。每季度由里弄的卫生员、退休医生、在职医院和联建单位医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并做好记录,对生活不能自理的142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关心卡并作好记录,在长新里弄建立了以地段医院高年资医生为主的简易医疗站,实行看病、取药、验血、心电图等一条龙服务,使老年人不出弄堂,方便就医,地段医院为地区老人建立了197个家庭病床。(www.chuimin.cn)

1993年起,参加区里定期组织的传染病执法检查,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管理。1995年,开展对心血管疾病的检测,逐步探索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1996年,“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庙、麻疹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为100%,推广规范化计划免疫门诊。1997年,开展以外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摸漏补种工作,深入社区为137名接种过的外来儿童建卡,为未接种的221名外来儿童补种。完成对医院的肠道门诊进行规范化改造。社区精防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充实和调整,对辖区内的135名精神病人进行监护管理。1999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门诊的规范化验收获得合格,并通过上海市“防盲和初级眼保健模范街道、镇”的验收。2011年,依托防病信息网络,建立疫情应急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实行传染病疫情首日报和领导签发责任制,对防病工作违规现象实行责任追究。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内容。2004年,糖尿病纳入慢性病防治工作,2005年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