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文化馆的发展与变迁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文化馆的发展与变迁

【摘要】:占地4 79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 600平方米,隶属区文化局。1959—1961年秋,在延安西路设文化站,开设电影、电视、棋类和图书阅览等活动项目。更名为长宁区革命文化馆,后又将人员分流至区属各文化单位。1975年4月,恢复文化馆建制,5月,改称长宁区青年宫,隶属共青团区委领导。1992年10月18日,文化馆用地被批租,兴建沪西文化大厦。

馆址:延安西路719号。占地4 79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 600平方米,隶属区文化局。

1958年5月1日,在江苏路367号成立。同年组建京剧舞蹈、合唱、民乐、话剧、越剧、沪剧等艺术团队,创办文化刊物《长风》。1959年春,与区工人俱乐部合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不久,迁至愚园路1136弄31号(今区少年宫),1960年,迁回区工人俱乐部。

1959—1961年秋,在延安西路设文化站,开设电影电视、棋类和图书阅览等活动项目。1962年11月,恢复独立建制,馆址暂设在区工人俱乐部。1965年初,迁至愚园路1182号。是年,创作演出独幕剧《团结起来》,参加上海市巡回演出,在天山路开设天山小剧场,放映电影,举办群众性文艺演出。

“文化大革命”中,各项业务活动一度停顿。更名为长宁区革命文化馆,后又将人员分流至区属各文化单位。1975年4月,恢复文化馆建制,5月,改称长宁区青年宫,隶属共青团区委领导。1976年3月,迁至延安西路今址。1977年10月,恢复原名文化馆,业余艺术团队继续活动。(www.chuimin.cn)

20世纪80年代起,馆内成立区老年书画协会、文学社和青年联谊画会等一批业余文艺社团。1980年,区文化馆建成可容500人的简易剧场,后又建200多平方米的展览厅和650平方米的旱溜冰场,还开设电视、康乐球、音乐欣赏等活动室。1982年,设长宁区业余艺术学校,当年共开办39个班,培养文艺骨干千余名。1986年,与工厂联合举办迎新春民歌大奖赛,吸引6 000余人报名参赛。1987年,开展文化活动502项,平均每月不少于40项;组织演出34场,平均每月达2.8场;参与群众达306万人次,平均每月达25.5万人次。1989年,举办区首届社区文化汇展,11个街道、镇3 000余名群众参加演出。1990年,举办合唱指挥班和文艺思想学习班。1991年,富有特色的现代儿童想象绘画班开班。

1978—1992年,文化馆陆续举办月光纳凉晚会、中老年风姿舞会、迎春音乐会、故事会串、迎新春民歌大奖赛、社区文化会展、闹元宵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1992年10月18日,文化馆用地被批租,兴建沪西文化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