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大都的设计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元大都的设计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摘要】:元大都就是明清北京城的前身,在我国都城建筑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图77 元大都与金中都位置图元大都的设计规划是“井井有序”的。在元大都设计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心台位置的选定。元大都的设计规划者是看到这点的。大都的设计规划者从水源及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把城中心选定在积水潭东北地方,把宫城选定在太液池以东地区,其结果就使大都形成坐南向北的,如同南宋临安一样的布局。大都西北的健德门是

元大都就是明清北京城的前身,在我国都城建筑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即金迁都汴京的第二年,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的时候,蒙古统治者还无意在此建都,金中都的宫室全被焚毁。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从刘秉忠等人建议,决定建都燕京,仍称此地为中都大兴府。到至元四年,进一步决定放弃金中都旧城,以旧城东北郊外原来金建有离宫(大宁宫)的湖泊地带为中心,重新设计建设新都,受命主持规划的就是主持建设上都的刘秉忠。到至元八年改称中都为大都,并正式以元为国号,而将金中都旧城称为南城(参看图77)。元大都从至元四年正月开始兴建宫城,八年始建大内,十年建成正殿和寝殿,十一年正月宫阙全部筑成,到二十七年六月发侍卫兵万人才修完大都城,前后历时二十四年之久。

图77 元大都与金中都(元代称为南城)位置图

元大都的设计规划是“井井有序”的。虞集《大都城隍庙碑》说:“至元四年,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以居兆民,辨方正位,井井有序,以为子孙万世帝王之业。”(《日下旧闻考》卷五〇引)元大都确是经过“辨方正位”而“井井有序”地进行建设的,其重点在于确定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的方位,其中尤以朝廷宗庙最为重要。所以《元史·刘秉忠传》说:“命筑中都城(按即大都),始建宗庙宫室。”《析津志》也说:“至元四年二月己丑,始于燕京东北隅,辨方位,设邦建都,以为天下本。四月甲子,筑内皇城位置,公定方隅;始于新都凤池坊北立中书省。其地高爽,古木层荫,与公府相为樾荫,规模宏敞壮丽,奠安以新都之位,置居都堂于紫微垣。”(《析津志辑佚·朝堂公宇》第8页)又说:“至元四年世祖皇帝筑新城,命太保刘秉忠辨方位,得省基,在今凤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纪于紫微垣之次。”(同上书第32页)更说:“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同上书第33页)所谓“内皇城”或“内城”,都是指大内或宫城。所说“筑内皇城位置”,就是确定宫城的位置在太液池以东地方。所说“立中书省”,就是确定北中书省的位置在后来划定为凤池坊以北地方。据《析津志》和《大元一统志》,凤池坊近海子(即积水潭),在海子东北斜街以北,即今什刹海以北地方。北中书省在钟楼之东,鼓楼之北。宫城和北中书省是刘秉忠设计大都时最早确定的位置。所说“置居都堂于紫微垣”,“分纪于紫微垣之次”,就是把中书省比作紫微垣星,把中书省安置在紫微垣星的位置上。可知他首先把中书省和宫城的方位确定,有其特殊的重要用意。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就是确定了全城中轴线的位置。《析津志》又说:“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今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树旁诸市人数,发卖诸般米甜食、饼0550-01、枣面糕之属,酒肉茶汤无不精备,游人至此忘返。此景莫盛于武宗、仁宗之朝。”(《析津志辑佚·岁纪》第213页)这是说,刘秉忠确定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作大内南门(即崇天门)对准的方向,因而这棵大树被封为独树将军,每逢盛大节日都要在这树上挂满诸色花灯。这样以大内南门对准外城南门外大树,就确定了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也就使得宫城的中心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之上,从而突出大都以宫城为中心的格局。

在元大都设计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心台位置的选定。《析津志》说:“中心台,在中心阁四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在原庙之前。”(《析津志辑佚·古迹》第104页)这所原庙,就是后来元成宗所建的大天寿万宁寺。在都城的设计建设中,建立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的标记,是元大都首创的。这个中心台所以要在正南建立的石碑上刻曰中心之台,因为这是全城南北向中轴线的终点。这块石碑所在之点正是向南对准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的一条南北向的直线,即贯通全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从外城南门丽正门开始,经过萧墙南门灵星门、宫城南门崇天门,穿过宫城,出宫城北门厚载门,萧墙北门厚载红门,经万宁桥(即海子桥)而直到中心台。于是全城的重要建筑物都可以按照中轴线来安排,有的安排在中轴线的左右,有的就安排在中轴线上[117]。(参看图78)

中心台位置的选定,不仅可以由此确定全城中轴线的方向和位置,而且可以由此确定对称的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的方位,还可以确定东西两面城墙正中城门(即东面崇仁门和西面和义门)的位置,又可以制定从中心台向东通到崇仁门的横街的位置,使得作为中轴线的南北向大街和这条横街成为“丁”字形交叉。(www.chuimin.cn)

元大都之所以要选定金代建有离宫(大宁宫)的湖泊地带作为全城的中心,选定宫城位置在太液池以东地区,选定中心台在太液池上游称为积水潭(今什刹海)的大湖的东北地方,不仅是为了取得丰沛的水源和解决漕运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新兴日用商品行市发展的需要,适应众多都城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的需要[118]。回顾一下北宋和南宋的情况。北宋汴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都城,就是由于疏通了东南汴河,加强了和南北大运河的联系,使水上运输事业得到大扩展。由此而形成了沿汴河和四周城门内外许多日用商品新行市的兴旺,沿河近桥和城中心新街市的发展,都城中各种日用物资的作坊的扩展,各种新行市之间协作以及都城中各种商业和全国各地联系的加强,以至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南宋临安之所以能够成为十分繁华的都城,同样是由于疏通了城中大河和城西北运河的联系,从而形成水上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行市和新街市在沿河近桥、四周城门和城中心的进一步繁荣,全国性市场的进一步的扩大。金中都与之对比,就差得多,原因就在于没有为日用品新行市和新街市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元大都的设计规划者是看到这点的。大都的设计规划者从水源及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把城中心选定在积水潭东北地方,把宫城选定在太液池以东地区,其结果就使大都形成坐南向北的,如同南宋临安一样的布局。大都西北的健德门是通向北方的重要门户。健德门外十里建有接官亭,称为礼贤亭,用来迎送北来官员(《析津志辑佚·古迹》第105页)。皇帝每年四、五月间车驾幸上都,八、九月间车驾还大都,都是由从西北健德门经过中心台以南,通向萧墙北门厚载红门的驰道(即中轴线)而进出宫城的。

图78 元大都中轴线示意图

金中都在皇城的东西长廊南端的东西两侧,建有文楼和武楼,即钟楼和鼓楼,金又在汴京城中部州桥稍北建有文武楼(杨奂《汴故宫记》,见《元文类》卷二七)。元大都沿用这种制度,在城中部建有钟鼓楼。鼓楼,或称更鼓谯楼,正名为齐政楼,用《尚书·尧典》“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大都鼓楼在中心阁稍西,楼上设有壶漏、鼓角,楼下有三门。《析津志》说:“此楼(指鼓楼)正居都城之中。”实际上并不在城的正中,而是位于中部的略偏西处。钟楼在北中书省之东,鼓楼之北,至元年间建造,“阁四阿,檐三重,悬钟于上,声远愈闻之”(《析津志辑佚·古迹》第108页)。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特别提到大都的钟楼:“城之中央有一极大宫殿,中悬大钟一口,夜间若鸣钟三下,则禁止人行。鸣钟以后,除产妇或病人之需要外,无人敢通行道中。纵许行者,亦须携灯火而出”(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第八十三章)。

唐代长安原有街鼓制度,入晚街鼓打动后实行宵禁,坊门紧闭,街上禁止通行,除非产妇或病人带有证件者。自从北宋汴京准许开放夜市后,街鼓制度被取消,街上通宵可行,每日清晨靠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敲木鱼沿街报晓。南宋临安也是这样,靠寺院鸣钟或行者沿街报晓。金在中都、汴京设文武楼,元大都更在城中设置规模较大的钟鼓楼,作为早晚报时并禁止夜间街上通行的信号,后来这种制度就在许多城中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