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辽五京结构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辽五京结构变迁

【摘要】:辽是东北部落契丹所建立的王朝。辽兴宗更于重熙十三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合称五京。辽上京是契丹最早创建的都城,始终作为政治上的中心。据《辽史·地理志》,上京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共有南北两城。西楼当对峙的市楼之一。综上可知辽东京的结构,大体上与上京相同,都以契丹城与汉城并立,而在汉城中设市,并设有“看楼”作为管理机构。

辽是东北部落契丹所建立的王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三年(公元918年)在临潢开始筑城,称为皇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扩展郭城,起建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天显三年又升东平郡为南京。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因为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遣使奉表上尊号,于是依照汉制,登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改元会同,改皇都为上京;同时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辽圣宗开泰元年即公元1012年又改名析津府),改南京(东平郡)为东京辽阳府。辽圣宗又于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辽兴宗更于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合称五京。五京的建设,时期有先后,曾受到唐、五代、北宋中原都城格局的影响,所以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的变化。

辽上京是契丹最早创建的都城,始终作为政治上的中心。上京大体上采用了唐代长安的体制,同时又保留了契丹旧有的礼俗。

据《辽史·地理志》,上京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共有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高三丈,四面有门,东为安东门,南为大顺门,西为乾德门,北为拱宸门。中有大内,即宫城。大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为东华,西门为西华。承天门前有正南街,具有中轴线性质,街两侧为各司衙、寺观、孔庙等,并有天雄寺与八作司相对。天雄寺在皇城东南隅,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具有原庙性质。正南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两区,东属临潢县,西属长泰县,这种体制是沿用唐代长安的布局。承天也是长安宫城的门名。皇城实际上是契丹城性质,既为中央官署所在,又为契丹贵族集居之地。据宋使者薛映出使辽的记录,“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与毡庐,皆东向”(据《辽史·地理志》所引,《契丹国志》卷二四引《富郑公行程录》相同)。说明当时辽的宫城内,除建二大殿外,还保留契丹所居毡庐的旧俗。宫殿和毡庐所以皆东向,是原来契丹礼俗,以东向为尊。

据《辽史·地理志》,南城为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南门之东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居留之处。西南有同文驿招待诸国使者,又有临潢驿招待夏国使者。汉城是特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族所居之处。横街有楼对峙而下设市肆,这种市楼是用以监督管理市上贸易的,也还仿照中原设“市楼”管理“市”的制度。上京的市上贸易还比较原始。后周广顺年间胡峤记:“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辽史·地理志》所引)西楼当对峙的市楼之一。在皇城之南特设汉城,是辽的都城所特有的体制,汉城具有外郭城的性质。

辽上京遗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周围约14公里,与文献所说幅员二十七里大体相合。分为南北两城,北即皇城,南为汉城,汉城北墙即是皇城南墙。皇城略作长方形,南北长2 000米,东西宽2 200米,南墙被水冲毁。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门,门外有简单的瓮城,城外每隔九十步筑有马面。中部小山冈上为大内所在,有围墙,大内中部有东西向横贯小路。通向皇城东西两门。小路以北,正中为一处台地,前为矩形,后为圆形,即主要宫殿所在。这条横贯在宫殿以南的小路,其作用当与唐代长安宫城南的横街相同,只是规模较小。大内以北,为禁苑所在。大内正南200米处,有一矩形台地,尚留有石狮一对,当即承天门遗址。这样成对的石狮设置于大门之前两旁,也该是模仿当时中原的礼俗。承天门南有大道直通汉城,当即正南街,汉城相当于中原都城的外城或郭城,但规模较小,因河水冲刷,遗址多被破坏。东西横街尚留有残迹,两侧有狭小的建筑遗址,横街西端有方形高台,可能即是“看楼”的基址。大内西北多空旷之地,除西部山冈有佛寺遗址与窑址外,其余可能用作契丹贵族安扎篷帐之处[110](参看图65)。

辽的东京辽阳府,在今辽宁辽阳附近,五代时原为渤海国地。辽太祖天显元年(公元926年)灭渤海国后,曾在此新建东丹国,以皇太子图欲为东丹国人皇王。这年太祖去世,次子耶律德光即位(即辽太宗),皇太子图欲从海路出奔后唐。天显三年以旧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居民移住东平郡,并升东平郡为南京。天显十三年(即会同元年)改南京为东京辽阳府。

图65 辽上京临潢府城址图

(采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278页)

据《辽史·地理志》,城名天福,城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共八门,东面有迎阳,东南有韶阳;南面为龙原,西南为显德;西北为大辽,西为大顺;东北为安远,北为怀远。宫城在东北隅,高三丈,有敌楼;南为三门,壮大有楼观。四隅有角楼,相距各二里,可知宫城周围共八里。宫墙以北设有让国皇帝(即曾做东丹国人皇王的辽太子图欲)的御容殿,具有“原庙”性质。大内建有二殿。外城谓之汉城,分南北二市,“中为看楼,晨集南市,夕集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赵头陀寺等。汉城的周围里数不明。综上可知辽东京的结构,大体上与上京相同,都以契丹城与汉城并立,而在汉城中设市,并设有“看楼”作为管理机构。只是上京的“市”是永久性的“井肆”,东京的南北二市是晨夕的集市性质。

辽的南京幽都府,辽圣宗时改为析津府,原为唐代幽州治所蓟城。蓟城最初是战国时代燕国建都的地方,在今北京西南宣武区西部。唐代蓟城分为外城与子城两重,唐太宗曾在此修建佛寺,武则天时始建成,赐名悯忠寺。唐玄宗安禄山、史思明一度在此称帝,此后长期为藩镇所割据。五代初期,幽州属后唐。辽太宗帮助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石敬瑭以燕(即幽州)、云(治所在大同)十六州献契丹,辽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

据《辽史·地理志》,南京亦称燕京,城周围三十六里,高三丈,宽一丈五尺,有敌楼、战橹。共有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宸。大内在全城西南隅。皇城内设有安置景宗、圣宗御容的二殿。皇城南有三门,即南端和左右掖门。南有毬场,东设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辽史·地理志》所说“城方三十六里”,“三”字当是“二”字之误,宋使许亢宗于宣和七年即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出使金国,当时金尚未在此扩建中都城,许亢宗在《奉使行程录》中所说“燕山府城周围二十七里”,依然是辽南京的规模,可知辽南京城周围当在二十六七里左右,后来经金扩建才到达三十五六里之数。

据宋使王曾《行程录》(《契丹国志》卷二四引,《辽史·地理志》引作《上契丹事》),辽南京的皇城,确是偏处在外郭城的西南隅,所谓“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皇城的西墙即是外郭城的西墙,皇城的西门即是外郭城的西门,所以外郭城的西门之一叫显西,皇城西门亦是显西(参看图66)。这该是沿用唐代幽州治所的格局。这种子城设于外郭城西南隅的格局,也还是沿用战国时代燕国建都于蓟的传统的制度。据王曾《行程录》,皇城正南门叫启夏,内有元和殿、洪政殿。元和、洪政二殿是辽南京早期的主要大殿,辽太宗和辽兴宗到南京,都曾“御元和殿”。据王士点《禁扁》,辽南京“殿之扁曰清凉,曰元和,曰嘉宁”。清凉殿当即凉殿,辽太宗于会同三年(公元940年)到南京时,下诏建于皇城西南堞。嘉宁殿,辽道宗于清宁五年(公元1059年)曾祭兴宗于此。又有延寿寺(在今琉璃厂东北)供有辽景宗石像,具有原庙性质。辽圣宗于统和十二年曾因景宗石像建成,“幸延寿寺饭僧”(《辽史·圣宗纪》)。

图66 辽南京析津府位置图

辽兴宗重熙五年(公元1036年)下诏修南京宫阙府署,有些重要的大殿当建于兴宗时,建造得很朴实坚固。其中如仁政殿,经历一百五十年,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世宗对其宰臣说:“宫殿制度苟务华饰,必不坚固,今仁政殿辽时所建,全无华饰,但见他处岁岁修完,惟此殿如旧,以此见虚华无实者不能经久也。”(《金史·世宗纪》)。正因为辽所建重要大殿很坚固耐用,金扩建中都时依然以辽的建筑作为其基础,整个宫城结构没有大的变动,只着重于扩建外郭城。今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砖塔,原是辽代天王寺的建筑,虽经明代大修,依然保有辽代风格。

辽南京城内分设二十六坊,每坊建有门楼,标有坊名,大多沿用唐代旧称。“市”在城内北部。《辽史·食货志》载:“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偫,命有司治其征。”城内有“六街”,特别繁华。《辽史·圣宗纪》载: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因燕民丰收而“车驾临幸”,“至夕,六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观之”。

辽的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1983年该盟撤销,并入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又称大名城),东距今叶(叶伯寿)赤(赤峰)铁路的天义车站约15公里,位于老哈河上游北岸,始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相当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据《辽史·地理志》,“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七金山即今之九头山,在中京城址以北约7公里,土河即今之老哈河。辽圣宗是因为望见所谓“郛郭楼阙之状”的“云气”而要在这里建都的,因此他从燕蓟(即燕京一带)谋求良工,要建成一个有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的“神都”。同上书还讲到,所建皇城中设有祖庙和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具有“原庙”的性质,并设有大同驿接待宋使,设有朝天馆接待新罗使者,设有来宾馆接待西夏使者。整个格局是以北宋东京为模式的,有三重方城,即外城、皇城和宫城。(www.chuimin.cn)

统和二十五年,宋使者路振出使到辽中京,在他所著《乘轺录》(《皇朝事实类苑》卷七七宋晁载《续谈助》所引)中,对这个城的布局有具体的描写:

契丹国(指辽中京)外城高丈余,步东西有廊(按此五字涉下文而衍,幅员三十里。南门曰朱夏门,凡三门,门有楼阁。自朱夏门入,街道阔百余步,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居民列廛肆庑下。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三里第二重城,城南门曰阳德门,凡三门,有楼阁。城高三丈,有睥睨,幅员约七里。自阳德门入,一里至内门,内(曰)阊阖门,凡三门,街道东西并无居民,但有短墙以障空地耳。阊阖门楼有五凤,状如京师,大约制(制)度卑陋。东西掖门去阊阖门各三百余步。东西角楼相去约二里。是夕宿大同驿,驿在阳德门外。

宋王曾《行程录》也有记载:

南门曰朱夏,门内夹道步廊,多坊门。又有市楼四,曰天才、大衢、通阛、望阙。(《契丹国志》卷二四引)

所谓朱夏门,相当于北宋东京的南薰门;“自朱夏门入”的街道,相当于东京的南面御街;所谓第二重城,相当于东京的里城,阳德门相当于东京的朱雀门;所谓内门指大内之门,阊阖门相当于东京的宫城南门宣德门。当时宣德门的门楼上装饰有五凤,所以路振说:“阊阖门楼有五凤,状如京师。”所说京师即指东京。阊阖门两旁设东西掖门,犹如东京宣德门设东西掖门。大内的东西设有角楼,也是仿照东京的模式。大同驿设在阳德门外,犹如东京的都亭驿设在宣德门外中央官署以外。所说阊阖门外“街道东西并无居民,但有短墙以障空地”,正相当于东京宫城宣德门前御街两侧排列有黑漆和朱漆杈子的地段,具有宫廷广场性质,是举行大朝贺典礼时群臣排班之处。所说从朱夏门入,经三里到第二重城阳德门,再经一里到大内的阊阖门,即是辽中京的中轴线,市肆的廊舍和居民的坊里都整齐地排列在这条大街的东西两侧。辽中京设大同驿接待宋使、设朝天馆接待新罗使者和设来宾馆接待西夏使者,也是仿效北宋东京设都亭驿接待辽使,设都亭西驿接待西夏使者,设同文馆接待高丽使者,设礼宾院接待回纥、于阗使者和设瞻云馆或怀远驿接待诸番国。

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和重点发掘,证实了路振的记述大体可信。外城东西宽约4 200米,南北长约3 500米,周围共约15 400米,合于“幅员三十里”之数。从外城南墙正中(即朱夏门)到皇城(即第二重城)南门(即阳德门),有笔直大道,路长1 400多米,约近三里之数;路面略呈弧形,宽64米,约合四十步之数,不到路振所说的“街道阔百余步”。可能“阔百余步”的只是其中一段(参看图67)。路的两侧有石板砌成及木板铺盖的排水沟,这和北宋东京御街西侧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基本相同。大道两侧各有南北向的经路三条,东西向的纬路五条,最宽的15米,最窄的4米,成为中央有中轴线而东西两侧对称的布局。在大道两侧的排水沟旁,还发现有石头墙基与大道平行,可能是坊里的外墙。路振所说“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只是指有廊舍的一段街的东西两侧,各有三坊。从整条大道两侧的经路三条和纬路五条相互作“井”字形的交叉情况来看,大道东西两侧,当各有三列直排的坊,每列应有四坊,共十二坊,东西两侧共二十四坊。

图67 辽中京大定府城址图

(采自《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文物》1961年第9期)

皇城在外城的正中偏北地方,东西两面各距外城约1 000米,南面距外城约1 400米,北面距外城约500米。皇城作横阔的长方形,东西宽约2 000米,南北长约1 500米,幅员约合十四里。宫城又在皇城正中偏北,仅筑有东、南、西三面的墙,其北墙即是皇城的北墙,每面长约1 000米,四角有角楼基址,与路振所说“相去约二里”相合。从皇城南门阳德门向北到宫城南门阊阖门,有宽约40米的大道,长约500米,约近一里之数,与路振所说符合。从阊阖门向东西两侧,沿墙各180米处,都探出宽约15米的豁口,当即东西掖门所在,与路振所说“东西掖门去阊阖门各三百余步”不合,“三”字当是“一”字之误。既然“东西角楼相去约二里”,整个宫城南墙仅二里宽,在东西角楼与阊阖门中间的东西掖门,当然不可能“去阊阖门各三百余步”。路振《乘轺录》又讲到,从东掖门到第三门,即武功门,门里有契丹君主(圣宗)的武功殿;从西掖门到第三门,即文华门,门里有国母(承天皇太后)的文华殿。根据实测,从东西掖门基址北去80米处,各有高出地下路面的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推定是武功门和文华门所在。又从东西掖门基址向北各有一条大道,通向北部,长约400多米处,在大道北侧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推定是武功殿和文华殿所在。文华殿和武功殿之间,有一条宽约8米的通道。这种武功殿和文华殿的建设,仍然保持有契丹风俗的特点(参看图68)。

图68 辽中京大定府结构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京城址中发现了外城大街两侧的南北向的廊舍建筑遗址,它位于皇城阳德门南约500米处,在外郭城南门朱夏门到阳德门间大道的两侧约20米。在发掘区内共发现东西向的十三排夯土台基,每排有四个楔形夯土台,每个夯土台平面作正方形,剖面呈楔形,上端长宽各约1米,深0.7米,下端长宽各约0.7米。每排四个楔形夯土台的距离,当中两个相距3.8米,东西两侧的两个各相距1.6米。附近还发现有移动过位置的石柱础五个,长宽各约40厘米,厚约25厘米。整个建筑遗址内地面全部夯实。在发掘区外还有与这十三排夯土台基相连的许多排夯土台基,未能全部发掘,可知它原是一处南北向的长廊式的建筑,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就是路振所说街“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的一部分,这是正确的[111]。王曾《行程录》所说朱夏门内的夹道步廊,亦当指东西两面的三百间廊舍。王曾还说有“市楼”四所,当是管理市上贸易的“看楼”(参看图69)。

图69 辽中京外郭城廊舍遗迹平面图

(采自《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文物》1961年第9期)

这样在大街东西两侧建筑“廊舍”而使“居民列廛肆庑下”,成为“市肆廊庑”,应该又是模仿当时北宋城市中流行的“市廊”的形式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相当于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宋真宗到郓州(州治须城,今山东东平),“上睹城中巷陌迫隘,询之,云: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即诏毁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〇)。所说“徙城”是指把郓州的州治从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迁移到须城。刚迁到须城时街道宽敞,后来因为地方官沿着街道两侧增建“市廊”租给商人营业而收税,街道就窄狭了。当时北宋境内城市中,正流行“增市廊以收课”的办法。这种廊庑式的长屋,可以分隔成许多间,分别按商人的需要租借给他们用作邸店,或开设商店。沿大街建筑的这种廊屋当然是为了便于商人开店营业,因而有“市廊”之称。北宋东京的汴河堤岸司和修完京城所都建有“房廊”租借给商人作为“岁收课利”,还设有楼店务“掌州县房廊课利”,所谓“房廊”和“楼店”同样意思。借给茶商、盐商临时堆积商品的地方也或称为“寄廊”或“廊屋”。看来辽中京这种用作“居民列廛肆庑下”的“廊舍”,不仅名称是沿用中原的,整个长廊式的建筑形式也还是模仿中原的。这正是繁荣的“街市”出现以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辽的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大同。辽兴宗重熙十年(公元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据《辽史·地理志》,城周围二十里,共四门,东为迎春,南为朝阳,西为定西,北为拱极。今西门内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是重熙七年建筑,南门内善化寺的大雄宝殿亦辽中叶所建。辽道宗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曾造诸帝石像、铜像供奉于华严寺,具有“原庙”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