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宋末年东京的新街市: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成果

北宋末年东京的新街市: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成果

【摘要】:北宋末年东京的街巷,已经把商业区和居民区打成一片,在许多重要的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出现了繁华的新“街市”,其中尤以南、东、西、北四条御街最为繁华。这一带夜市极盛,是供应来往京师的旅客需要的。北面御街,经上述东西向的潘楼街,到土市子,折而北行,便是南北向的马行街。

北宋末年东京的街巷,已经把商业区和居民区打成一片,在许多重要的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出现了繁华的新“街市”,其中尤以南、东、西、北四条御街最为繁华。所有这些繁华“街市”,主要是由新兴的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以及其他日用品商店组成的,适应了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众多居民生活上的需要。

南面御街以宫城南门宣德门为起点,经汴河的州桥,穿过里城朱雀门,经蔡河的龙津桥,直达外城南薰门。在宣德门的左右两掖门以南,建有左右千步廊,左右廊下各设有朱漆和黑漆杈子两行,行人限在朱杈子之外,但是“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原来这里的交易是很兴盛的,直到北宋晚期政和年间才禁止买卖。在左右廊的两侧,虽然建有景灵东宫、景灵西宫和中央官署,但是景灵东宫的东面、东南面和尚书省西门以外就是商业区。景灵东宫的东墙下,就设有大酒楼叫长庆楼,政和年间以后更为兴隆(《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景灵东宫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景灵西宫南曲,相对有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丸)药铺(同书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尚书省西门的西车子曲,有史家瓠羹、万家馒头,号称在京第一(同书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

大相国寺是京中最大寺院,在州桥东北,南临汴河的大街,东有寺东门大街。原为北齐大建国寺,后废,唐中宗时僧惠云再建;睿宗以旧封相国即位,因赐额为相国寺。前有三门,宋太宗时重建;三门左右有东西两塔各高三丈余,在第二座三门之后,有弥勒殿,殿内有唐铸铜弥勒,高一丈八尺。后阁,宋真宗时题名资圣,并从颍川郡取来铜罗汉五百尊,分列三门阁上及资圣阁。宋神宗元丰年间又增建东西两廊,并诸院为八院。宋徽宗政和年间一度改为宫,御书题额,后又复改为寺(高承《事物纪原》卷七、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一〇、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三)。中庭和西廊可容万人,“旧有六十余院,或止有屋数间,檐庑相接,各具庖爨”(周煇《清波别志》卷中)。每月朔望与三个逢八的日子(初八、十八、廿八),有盛大的庙市[62],是京城中心惟一的定期的百货大集市。

南面御街,“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63],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分茶”是大的食店的称呼。其中除一家香铺外,其余都是著名的饮食店。州桥的炭张家酒店和曹门的乳酪张家,都是以“卖一色好酒”和“好淹藏菜蔬”著名。“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即今熬字)肉、干脯,王楼(原误作“玉楼”,从《说郛》改正)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邓之诚校:鸡应作杂),每个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同书卷二《州桥夜市》)。王楼即是上述以梅花包子著名的店铺。“从食”是指各色的蒸作糕点。从州桥到朱雀门的御街上,有上述许多著名的酒店和饮食店。从朱雀门到龙津桥的御街上,虽然没有著名的饮食店,却全是供“杂嚼”的店铺,卖各种零星荤素食品、菜蔬、糖果,原书列举名件多到四十多种。这一带夜市极盛,是供应来往京师的旅客需要的。

沿御街从朱雀门南下,向东有东西向大街叫麦秸巷,设有酒店状元楼,向西可通新门瓦子,向南又有茶坊。过龙津桥南去,路心又设朱漆杈子如同大内以前,因为向南即是太学和国子监。过太学有横街,街南有熟药惠民南局,这是官营的熟药店。龙津桥以南,向西有武学巷和武成王庙(祭祀齐太公吕尚),庙以南有张家油饼。再西去有大街叫大巷口,有清风楼酒店,“都人夏月多乘凉于此”(同书卷二《朱雀门外街巷》)。此地的张家油饼和皇建院前的郑家油饼是京师最著名的饼店。同书卷四《饼店》说:“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这个武成王庙前的海州张家,当即张家油饼。

东面御街从州桥向东,临汴河的大街,有相国寺。寺南有相国寺桥,直对里城保康门。桥西有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桥南到保康门,有李庆家酒店、潘家黄耆圆(丸),街西又有保康门瓦子。由相国寺桥东去,出里城旧宋门,到外城新宋门,沿街都是客店。这是适应从汴河来的南方客商和旅客需要。里城旧宋门外有酒楼仁和店、姜店,都是正店(《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及卷二《酒楼》)[64]

西面御街,从州桥向西行,即俗称曲院街。靠近州桥有果子行,街北即都亭驿,街南有梁家珠子铺,余皆花果铺席以及卖“时行纸画”。这样在城中心设有果子行和许多花果铺席,是适应众多居民对于时鲜花果的需要。再往西,“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西去皆妓馆舍,都人谓之院街”(《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这个“最是酒店上户”的遇仙正店,当即会仙楼正店。同书卷四《会仙酒楼》说:“如州东仁和店、新门里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动使,各各足备,不尚少阙一件。”据此可知,曲院街南的会仙楼靠近里城的新门,因而亦可称为新门里会仙楼。这是西面御街上的大酒楼,以适应城西居民社会交际上的需要。曲院街往西到里城旧郑门,又有河王家、李七家正店(同书卷二《酒楼》)。

北面御街的街市是最繁华的。从宫城南门宣德门东去,有东西向的潘楼街,从宫城东南角的东角楼向东,直到十字街头,叫土市子。街南有鹰店,有贩鹰鹘的客商,鹰是猎人用来追捕禽兽的。还有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有界身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是适应商业新发展而在城中设立的货币金融交易中心,当即金银行所在。往东,街北即是潘楼,这是五代已存在的著名老酒楼,楼下有从早到晚,分批集合的百货集市。再往东,有著名的徐家瓠羹,街南有最大的瓦子桑家瓦子,大小勾栏多到五十多座(《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以供城中心众多人口的文化娱乐的需要。

北面御街,经上述东西向的潘楼街,到土市子,折而北行,便是南北向的马行街。从马行街北上,有十字街,东西两巷是东西鸡儿巷,多妓馆;东鸡儿巷又有郭厨酒店。马行街再往北有杨楼酒店,街东有马行的酒楼庄楼,后改称和乐楼,楼下即卖马市。马是北方重要交通工具,因而马行很是兴旺。略往北,又有酒楼叫任店,后改称欣乐楼,对门有马铛家羹店(同书卷二《潘楼东街巷》)。任店规模很大,门前彩楼欢门,“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閤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并有妓女数百聚集于主廊上。从杨楼北去,沿马行街两旁,又有东西两巷,即大小货行所在,“皆工作伎巧所居”,就是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在,制作都城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种日用货品。大货行通笺纸店,笺纸用旧布、乱麻等制成,有玉版笺等品种(《蜀笺谱》),是蜀中特产,文人爱用的珍品(同书卷二《酒楼》)。再沿马行街北去,有小货行的时楼,从此直到里城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按“元”即“丸”字)、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等(同书卷三《马行街北诸医铺》)。这就是医行、药行的所在。“马行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这些“国医”开设医铺,或者附设于药铺,收入很多,因而都成巨富。这里已有著名的小儿科和产科的医铺,是适应都城居民的需要的。北宋时小儿科这门医学很有发展。例如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郓城)人,卒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就以小儿科著名,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晚年到京师,曾为长公主看病。这一带还有香药铺席,还多官员宅舍。“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都人谓之里头”(同书卷三《马行街北诸医铺》)。

从马行街北去,出里城旧封丘门,有祅庙斜街,这里有州北瓦子。向北直往外城新封丘门,约十多里,即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有居民与铺席,多茶坊与酒店以及饮食店(同书卷三《马行街铺席》)。

从马行街经土市子南去,有铁屑楼酒店,即皇建院街,得胜桥有郑家油饼店,与龙津桥西南武成王庙前张家油饼齐名。直南到太庙街(即景灵宫东门大街),有酒楼高阳正店,夜市尤盛(同书卷二《潘楼东街巷》)。(www.chuimin.cn)

这是条横贯全城中心的大街。宫城东南角东角楼向东的潘楼街,即是大街向东的一段。由潘楼街经土市子一直向东,又有十字大街,有从行里角茶坊,从五更到天明,“博易买卖”,叫做鬼市子。街南有酒店中山正店,街北有郑皇后宅(同书卷二《潘楼东街巷》),郑皇后宅后有宋厨酒店(同书卷二《酒楼》,“宋”原作“0396-01”,今从《说郛》作“宋”)。再向东即旧曹门街,有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又有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曹门还有蛮王家、乳酪张家,都是正店(即大酒楼),其次有砖筒张家(同书卷二《酒楼》)。出里城旧曹门,有朱家桥瓦子,“桥头人烟市井,不下州南”。往东即牛行街,有著名的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同书卷二《潘楼东街巷》)。刘家药铺规模很大,“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洪迈《夷坚志》丙集卷一四“綦叔厚”条)。看牛楼当是牛行的酒楼。牛行街直到外城新曹门。

宫城西南角西角楼,沿大街西去,即是踊路街,一路有许多客店和许多药铺,如张戴花洗面药铺、国太丞药铺、张老儿药铺、金龟儿药铺、丑婆婆药铺,还有唐家酒店。梁门里有水果店李和家,以煼栗“名闻四方”(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立秋枣和鸡头(即芡实)上市,“李和家最盛”(《东京梦华录》卷八《立秋》)。出里城梁门西去,即梁门大街,街北建隆观内东廊有于道士卖齿药。再西去街南有州西瓦子,街北即酒楼宜城楼。略西去,与金梁桥街交接,金梁桥下有酒楼刘楼。往西西大街有荆筐儿药铺、枣王家金银铺,近北巷口有熟药惠民西局;再西去是瓮市子,是开封府刑人之所。从瓮市子北去有南北向大街,直到外城西北面的卫州门,街上有班楼酒店(《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这条大街上的著名店铺,除个别的水果店和金银铺以外,都是药铺和酒店[65]

宫城东门东华门外也是个市场。“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鳌(邓之诚校:鳌应作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值)三五十千,诸閤分争以贵价取之”(《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东华门外景明坊有酒楼叫矾楼,本名白矾楼,据说因“商买鬻矾于此”而得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很可能原是矾行的酒楼,因为紧靠宫城,特别翻造装修。“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这是东京最高大的酒楼。一般酒楼都只二层,它是三层。《事林广记》乙集卷一“东京城图”中,也只有它画作三层楼。据说“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一)。

从宫城东南角东角楼旁的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称为高头街,从纱行到东华门,直到里城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宣和间展夹城牙道矣”(同书卷二《东角楼街巷》)。

景灵宫东门大街,是景灵宫东门外的东西向大街,和以北的潘楼街和曹门大街并行。街南有三条甜水巷,从东而西,分为第一、二、三条甜水巷。在第三条甜水巷东有熙熙楼客店,往东,街南有酒楼高阳正店,由此向北直通马行街。第二条甜水巷东有审计院,直到太庙前门,太庙北入榆林巷,直通曹门大街。

相国寺东门大街,是相国寺东门外的南北向大街。街上都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寺南即录事巷,多妓馆;绣巷都是师姑“绣作”住所。寺北即小甜水巷,多南食店和妓馆。向北有李庆糟姜铺,直北出景灵宫东门前,再向北通高头街和姜行后巷(《东京梦华录》卷三《寺东门街巷》),当与宫城东华门前大街接连。这条南北向的相国寺东门大街,在景灵宫东门前,正与东西向的景灵宫东门大街作“丁”字形的交接,成为北自东华门前大街和南自临汴河大街(即东面御街)通向太庙的通道。

以上八条大街的“街市”,以北面御街即潘楼街、马行街和新封丘门大街最为繁华。潘楼街既有集市性质的潘楼酒店,又有金银行所在的界身巷和瓦子中最大的桑家瓦子。马行街既有马市和庄楼、杨楼、任店等酒楼,又有大小货行所在的东西两巷,往北又是医行和药行所在。新封丘门大街又有州北瓦子和茶坊、酒肆以及饮食店。其次是横贯全城中心的宣德门前大街。从宣德门往东,经潘楼街到旧曹门街,有北山子等大茶坊及药铺,旧曹门又有蛮王家等酒楼。出旧曹门更有朱家桥瓦子,再往东牛行街,又有牛行和看牛楼酒店以及刘家大药铺。从宣德门往西,到踊路街,有许多药铺和酒店;出里城梁门到梁门大街,又有州西瓦子及宜城楼等酒楼,往西西大街又有金银铺和药铺。再其次是以州桥为中心的南、东、西三条御街。南面御街,靠近景灵东宫有长庆楼酒店以及金银铺、漆器铺,从州桥往南到里城朱雀门全是酒店和饮食店,再往南到龙津桥,一路都是供“杂嚼”的饮食店。东面御街,从州桥东行,即临汴河的大街,街北相国寺有定期集市,到里城旧宋门外有仁和店、姜店等酒楼。这一带多邸店和客店。西面御街,从州桥西行,即曲院街,有果子行、会仙酒楼、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等。此外,相国寺东门大街都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除相国寺的定期集市有书籍以外,书籍铺主要设在这条大街上。

《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讲到元旦节日:“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当作曹)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按即踊路街)、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抹原误作捄,从邓之诚改正)、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马行、潘楼街即是北面御街,“州东曹门外”和“州西梁门外踊路”即是横贯全城的宣德门前大街,“州北封丘门外”又是北面御街的北段,“州南”指以州桥为中心的南、东、西三条御街。所指的正是全城繁华的“街市”地段。同书卷七《清明节》,讲到这天都中人出郊拜扫新坟,“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纸马铺是出售纸冥器的店铺,这是配合清明节日人们出城扫墓而当街布置的。北宋开始流行焚烧纸冥器,用纸制成楼阁、人马以及各种用具形式作为冥器,因而许多城门口常设有这种纸马铺。南宋临安有纸扎铺,如市西坊南有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有徐家纸扎铺(《梦粱录》卷一三《铺席》),就是沿用这种风俗(以上参看图56)。

图56 北宋末年东京(开封)内城复原示意图

(采自日本梅原郁所作《北宋末期开封内城概念图》,日本村田治郎《中国帝都》第124页,综艺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