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燕下都城址:河北易县的古代都城制度研究

燕下都城址:河北易县的古代都城制度研究

【摘要】: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燕下都由东西两个城连结组成,中间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隔开。6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作过调查,见该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第1期。后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作过勘察和试掘,见该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期。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据《水经注·易水》,这里就是“武阳,盖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之所城也”。这里正处于燕长城的西北端,是燕国西南的重要门户,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参看卷首图版十二)

燕下都由东西两个城连结组成,中间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隔开。东城平面近正方形,东墙长3 980米,北墙拐弯较多,长4 594米,南墙和西墙已不完整。城内东北部有个高台基,今称武阳台,高出地面11米,是宫殿建筑基址,在其东南和西南都有建筑群基址。紧贴武阳台北边有一道横贯东西的隔墙,该是用来防卫宫殿区的。在隔墙以外,离武阳台以北200米处有台基高3.5米,今称望景台;再往北450米处有台基高3米,今称张公台;更往北730米,在北城墙外有台基高12米,今称老姆台。三个台基前后排列,针对武阳台宫殿建筑。隔墙东段上有附属的建筑基址,残高4米;东城墙北段靠城门也有附属建筑基址,残高3米;北城墙东段也有附属建筑基址,高11米,今称炼台。这种在隔墙、东城墙、北城墙上的附属建筑,很明显是为驻屯军队防守用的。燕下都作为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从这些城墙上附设的防守建筑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参看图29)

手工业作坊主要在东城的西部地区。在武阳台西北,隔墙以外有规模较大的两处铸铁遗址,一处兵器作坊遗址,一处制骨遗址。东城西边中部也有铸铁和铸钱遗址。此外在武阳台建筑群以南也有兵器作坊遗址。铸铁作坊和兵器作坊之多,也是作为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的特点。至于居民区,分布在东城的东、中、西南等部。墓葬区在东城的西北角。

西城近梯形,比东城略小,北墙长4 452米,西墙长3 717米,南墙残存西段。城内没有大型建筑遗址,文化遗存也很少,当是为了加强防御而扩建的附郭[58]

图29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平面图

(采自《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www.chuimin.cn)

[55]《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楚囊瓦为令尹(杜注:子囊之孙子常也,代阳匄),城郢(杜注:楚用子囊言,已筑郢城矣,今畏吴,复增修以自固)。”沈尹戌曰:“……无亦监乎若敖、羛冒,至于武(武王)文(文王),土不过同,慎其四竟(境),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可见郢城是经子囊建议才建筑的,以后不断经过扩建。

[56]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和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第4期。

[57]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8期。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楚皇城勘探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

[58]关于燕下都的考古调查,1929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作过调查,见傅振伦《燕下都发掘报告》,《国学季刊》3卷1号。6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作过调查,见该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第1期。后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作过勘察和试掘,见该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期。这里所依据的,就是最后一种勘察和试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