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郑国从原封地迁移到洛水以东地区,春秋初年郑武公兼并郐、东虢等国,建都新郑。战国初期韩哀侯灭郑,从阳翟迁都新郑。因而新郑连续为郑、韩两国的都城。图17 新郑郑韩故城平面图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新郑故城和临淄故城的布局基本相似,小城都连结在大郭的西边,只是临淄的小城在大郭西南,而新郑的小城则在大郭西北,新郑的大郭面积远较临淄为小。陶范主要是、铲、锛、凿等工具,以范较多。......
2023-10-12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的都城,保存比较完整,已经过初步调查钻探的,有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郑国、韩国都城新郑(在今河南新郑),晋国都城新田(在今山西侯马),魏国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赵国都城邯郸(在今河北邯郸),楚国都城郢(在今湖北江陵),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其中除郢、雍以外,都在中原地区。中原诸都城有共同的布局特点,就是由西“城”和东“郭”相结合。据我们推测,这种布局是西周初期东都成周开创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侯中有不少大国的出现,又从大国争霸一直到先后称王,于是这种王都的布局被先后采用了。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吕尚(太公望)受封于齐,建都营丘。到周夷王(公元前887—前858年)时,齐胡公(公元前884—前860年)徙都到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齐献公又徙都临淄(《史记·齐世家》)。但是从来注释者,有的认为营丘即是临淄,有的认为另是一地[43],关于这点,目前还不能作出正确的论断。
临淄故城东临淄水,西依系水(今称泥河),由西南小“城”和东北大“郭”连结而成。周围有城濠。小城呈长方形,其东北部伸进大郭的西南角,两相衔接。小城东墙长2 195米,西墙长2 274米,曲折多弯;北墙长1 404米,南墙长1 402米。大郭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墙长3 316米,西部因系水关系有拐弯;东墙长5 209米,因淄水关系有多段拐弯;西墙长2 812米,南端与小城北墙相接;南墙长2 821米,西端与小城东墙相接(参看图15)。
小城在大郭的西南角,从其城门和道路的布局来看,是坐西朝东的,以东门、北门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小城有城门五座,东、西、北三面各有城门一座,南面有城门两座。其中东、北二门是通向大郭的门道,都有门阙建筑,东门的门阙比较凸出。东门在东墙偏北地方,门道宽14米,门道外口两侧城墙向前有较大凸出部分,其上原来该筑有门阙。北门在北墙中部,门道宽10米,门道外口两侧也向前略有凸出,其上原来也该筑有门阙(参看图16)。门道里口两侧并有夯土基地与城墙相连,当是城门的附属建筑,可能用于防卫。小城东墙和北墙在大郭内的部分,墙外都有城濠,而且要比南墙和西墙的城濠宽出近一倍,达25米左右,城濠通过东门和北门前有拐弯,宽度变狭,原来架有桥梁。小城南墙东门门道宽8.2米,南墙西门门道宽13.7米。小城西墙城门在南部,门道宽20.5米,门内南侧有夯土基地与城墙相连,当有建筑供防卫之用。
图15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
(采自杨宽《战国史》卷首图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图16 临淄齐国古代的小城东门、北门及其城濠(www.chuimin.cn)
(采自《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
宫殿基址在小城的北部偏西地方,以所谓桓公台为中心(参看卷首图版六)。小城交通大道都以宫殿区为中心。从北向南的北门大道(宽6—8米),通过宫殿区西侧,南下与从西向东的西门大道(宽17米)相连接。从东向西的东门大道(已被破坏),向西通往宫殿区,中间与从南向北的南墙东门大道(宽8米)相接连。
大郭有城门八座。西墙一门在南部(宽11米);北墙有东门(宽17米)和西门(宽13米);南墙也有东门(宽11米)和西门(宽13米);东墙有北、中、南三门,都被淄水冲坏,北、中二门尚有遗迹可寻。大郭内有横贯东西两条大道偏于北部,一条由东墙北门西行,略偏西北,直到西墙,路宽15米;另一条由东墙中门西行,略偏西北,到西部南北向河道中断,路宽17米。纵贯南北的大道也有两条,偏于东部,一条从城东北角穿过两条东西向大道,直通南墙东门,路宽20米;另一条从北墙东门穿过两条东西向大道,直通南墙西门,路也宽20米。东西向两条大道和南北向两条大道,相互交叉在河崖头村、阚家寨村一带的韩信岭高地,说明这一带是大郭中最繁华之区,文化堆积比较厚,曾发现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堆积文化层[44]。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临淄城中已有称为庄的“六轨之道”,又有称为岳的里,在北门以内,内宫以北。到战国时代,庄和岳一带极其繁荣,所谓“庄岳之间”,是齐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西汉初年仍然很繁华[45]。估计该在韩信岭高地一带。
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可以断定临淄大郭的时代早于小城。检查大郭西南角和小城交接的地方,把交接处的截面解剖,可以证明大郭原来作完整的长方形,它之所以缺掉西南的一角,是小城建筑的时候伸进来而截去的,现在大郭的西墙还有一段向南延伸到小城内的残迹一百多米,足以证明。同时,大郭的东北角曾发现有人殉的奠基坑。筑城郭的时候杀人来奠基,应该是早期的一种礼俗。大郭东北部河崖头村还曾发现西周、春秋时代墓地,有一座“中”字型春秋时代国君的大墓,墓室已被盗,而东、北、西三面有一个环绕的大殉马坑,殉马总数达600匹(参看卷首图版一)。从已发掘的先秦古城址来看,早期贵族的墓葬往往就葬在居住区的附近。因此这一带很有可能是早期齐国国君的宫殿区所在。当齐国最早都城临淄时,只筑有一个大城,他们仍然沿用商代的礼制,把宫殿造在城内东北部,所以大城的东北部文化堆积层最厚。大城的西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从北墙西门以东地方,向南直通到小城的东北角。河道以西的地势较低,文化堆积较浅,不是古人主要的活动地区。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东北部的韩信岭高地就是齐国都城营丘[46],这只是一种推测,还有待于作进一步考古调查来解决。
据考古调查,临淄大郭的建筑可以早到西周时代,而小城的建筑则在战国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手工业和商业很发达的城市。战国时代有七万户,西汉初年发展为十万户,这是它的全盛时期。据调查,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大郭东北部和小城南部。大郭东北部的冶铜遗址属于春秋前期,又发现属于战国时代的大块冶铁遗址。城西石佛堂一带也发现有大块战国冶铁遗址。小城南部发现有冶铜遗址和铸造齐刀货币的遗址,属于战国时代。
有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文章
西周末年郑国从原封地迁移到洛水以东地区,春秋初年郑武公兼并郐、东虢等国,建都新郑。战国初期韩哀侯灭郑,从阳翟迁都新郑。因而新郑连续为郑、韩两国的都城。图17 新郑郑韩故城平面图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新郑故城和临淄故城的布局基本相似,小城都连结在大郭的西边,只是临淄的小城在大郭西南,而新郑的小城则在大郭西北,新郑的大郭面积远较临淄为小。陶范主要是、铲、锛、凿等工具,以范较多。......
2023-10-12
整个城由东北而略为偏向西南。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作了广泛的发掘和调查,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城墙遗迹。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二里岗期的夯土台基数十处。......
2023-10-12
许多宫城靠近或相互连结的设施,可能是春秋后期晋国都城的一个特点,后来为战国时代赵国所沿用。图18 山西侯马晋国新田故城平面图牛村古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1 100—1 400米,南北长约1 340—1 740米。......
2023-10-12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燕下都由东西两个城连结组成,中间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隔开。6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作过调查,见该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第1期。后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作过勘察和试掘,见该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期。......
2023-10-12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知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都推行着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到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在相互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国都力量,有采用这种布局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十分频繁,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军事上的防守设施。春秋时代各国纷纷修筑城郭,都是为了防御。文化区的设置,也是战国时代都城的一个特点。......
2023-10-12
我们在上编中,叙述了唐以前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变化,说明了棋盘格式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的逐渐形成过程。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加强治安,都是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的。但是到唐、宋之际,这种都城的封闭结构发生了大变化。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都城制度的大变革,就有对唐以前都城的封闭式结构作系统探索的必要。......
2023-10-12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开始扩大咸阳都城的范围,大量营建新宫殿。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咸阳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以后,进一步在咸阳周围营建宫殿。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和咸阳之间的三桥镇南,说明秦始皇扩建的都城咸阳,尽管宫观造得很多,但是作为朝廷中心的朝宫,还是筑在扩建的咸阳的西南。从地球经纬线来看,东门阙正好直对秦都咸阳的东门,说明秦始皇扩建的秦都咸阳,还是坐西朝东,以东门为整个城的正门。......
2023-10-12
西周、春秋时代,天子的王畿和诸侯的封国,都实行“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郊”。因此西周国都的布局有一定的特点,既有贵族的宫殿区,又有“国人”的居住区,更有军队的驻屯地。西周都城的这些特点,是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西周都城有大规模的城墙的建筑,可能是从文王建都于丰开始的。武王克商以后,又建都城于镐,称为宗周,在今西安西南沣河中游东岸。......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