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郑国从原封地迁移到洛水以东地区,春秋初年郑武公兼并郐、东虢等国,建都新郑。战国初期韩哀侯灭郑,从阳翟迁都新郑。因而新郑连续为郑、韩两国的都城。图17 新郑郑韩故城平面图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新郑故城和临淄故城的布局基本相似,小城都连结在大郭的西边,只是临淄的小城在大郭西南,而新郑的小城则在大郭西北,新郑的大郭面积远较临淄为小。陶范主要是、铲、锛、凿等工具,以范较多。......
2023-10-12
西周、春秋时代,天子的王畿和诸侯的封国,都实行“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郊”。“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具有自由民性质,有参与政治、教育和选拔的权利,有服兵役和劳役的责任。当时军队编制是和“乡”的居民编制相结合的。居于“遂”的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就是井田上服役的农业生产者。《尚书·费誓》说:“鲁人三郊三遂。”“三郊三遂”,就是三乡三遂,说明西周初年已经实行这种“国”和“野”对立的乡遂制度[27]。因此西周国都的布局有一定的特点,既有贵族的宫殿区,又有“国人”的居住区,更有军队的驻屯地。
西周都城的这些特点,是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诗·大雅·公刘》记载周的祖先公刘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东北)的情况,已经注意到选择有充分水源的肥美平原、适宜建筑住处的大块向阳高地以及驻屯军队的营地,还要开垦适合生产粮食的农田。《公刘》说: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京”就是大块的向阳高地,适宜修建许多宫室的地方。“师”就是指军队的驻屯地。“京师”连称,因为此地驻屯有重兵。后来国都称为“京”或“京师”,就是起源于此。《公刘》又说: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影)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其军三单”的“单”,当读如“”或“堆”,是指三支驻屯的军队[28]。从上文“既景迺冈”“观其流泉”来看,驻屯军的营地是经过选择的,选在郊外高岗和有流泉的地方,既为了适宜驻屯防卫,又为了适合起居生活。“度其隰原,彻田为粮”,是说丈量低湿之地和平原之地,开垦田地,用来生产粮食。“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说丈量了豳的西部地区,可以建筑居处的面积是很宽敞的。“夕阳”是指夕阳所照的西部地区[29],“荒”是宽敞的意思。这种都城造在有水源的高地的办法,都城驻屯军队的设施,居住区造在西部的布局,对此后都城建设有深远影响。
公刘所建的豳这个都邑,还是很原始的。这里没有城墙的建筑,也没有宫殿和宗庙的建设。到公刘之后第九代公亶父(即太王),迁都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东北)的时候,都城的规模就比较像样了。根据《诗·大雅·绵》的描写,公亶父带领周族到达周原、选定地点之后,就“曰止曰时(通作跱),筑室于兹”,就是在此定居,建筑居室。接着“迺疆迺理,迺宣(通作畎)迺亩”,就是修起田界和治理农田,开筑田沟和垄亩。然后就大规模建筑都城,《绵》记载说: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通作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通作“偻”)冯冯,百诸皆兴,鼛鼓弗胜。(www.chuimin.cn)
这里,在建筑“室家”的同时,就建设整齐的宗庙,所谓“作庙翼翼”;还建筑大规模的土墙,所谓“百堵皆兴”。对于板筑土墙的情况描写得很生动,先要拉绳作为直线的标准,要立上木柱,捆束长板,筑成夹层的板墙,以便填土夯筑成土墙,即所谓“其绳则直,缩版以栽”。筑墙时,先要把土装到篓筐里,倒入夹层的板墙里夯得结实,筑成后还要把土墙上隆起之点削平。装土入筐的声音,倒土进夹板墙的声音,夯筑结实的声音,削平新筑成土墙上隆起之点的声音,都是很大而连续不断的,即所谓“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偻)冯冯”。《绵》还说: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通作“社”),戎醜攸行。
皋门是宫殿的外门,应门是宫殿的正门,这时都已建造得高大而堂皇了。还建筑有祭祀社神的大祭台,这样就能把侵扰的戎狄部族吓跑了。“戎醜”是对戎狄的一种蔑称。《诗经》中说到的“醜”,或者用来指俘虏,如“执讯获醜”(《诗·小雅·出车》);或者用来指猎得野兽,如“升彼大阜,从其群醜”(《诗·小雅·吉日》)。为什么建筑祭祀社神的祭台就能把戎狄吓跑呢?因为在古人的信念中,社神是主管杀戮罪人的,战争胜利以后举行的献俘典礼常常要在这种神社举行[30]。
《史记·周本纪》说:“古公(指公亶父)乃贬戎狄之谷,乃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绵》只说建立室家,建筑宗庙,兴建宫门和土墙,没有说到筑城郭。所谓“百堵皆兴”,当是指宫殿的围墙。当时未必有城郭的建筑,但是公亶父建设国都的布局,影响是深远的。皋门、应门等宫门的建筑,宗庙和神社的设置,都是从这时创始的。使用司空、司徒等官吏大规模征发人民建设都城,也是从这时开端的。
西周都城有大规模的城墙的建筑,可能是从文王建都于丰开始的。《诗·大雅·文王有声》对于文王“作邑于丰”有所描写,讲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王公伊濯,维丰之垣”。“淢”,《韩诗》作“洫”,就是城沟。说明丰邑的建筑,不但筑有城墙,也还筑有与城墙相配合的城沟。丰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中游西岸。
武王克商以后,又建都城于镐,称为宗周,在今西安西南沣河中游东岸。据《文王有声》,镐京有辟雍(大学)的建筑。根据西周金文,宗周有宗庙,周王常在此朝见大臣。《逸周书·世俘篇》记载武王克商以后,在周庙举行献俘礼,讲到“武王朝至燎于宗庙”,“武王乃以庶国馘(首级)祀于周庙,告于周庙”,这个“周庙”当是宗周的庙。
关于丰和镐的布局,没有史料可供探讨。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镐京驻屯有大军,当有驻屯的营地及其防御设施。文献上提到的“六师”(《尚书·顾命》《诗·大雅·棫朴》等),西周金文上见到的“六”(贮簋、南宫柳鼎等铭文),当即驻屯于宗周的军队。禹鼎铭文以“西六”和“殷八”并提,“西六”当是由于驻屯西土宗周而得名。西周时代共有三支主要军队,“成周八”驻屯于东都成周,“殷八”驻屯于殷的故都牧(即朝歌),“西六”驻屯于西都镐京。
有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文章
西周末年郑国从原封地迁移到洛水以东地区,春秋初年郑武公兼并郐、东虢等国,建都新郑。战国初期韩哀侯灭郑,从阳翟迁都新郑。因而新郑连续为郑、韩两国的都城。图17 新郑郑韩故城平面图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新郑故城和临淄故城的布局基本相似,小城都连结在大郭的西边,只是临淄的小城在大郭西南,而新郑的小城则在大郭西北,新郑的大郭面积远较临淄为小。陶范主要是、铲、锛、凿等工具,以范较多。......
2023-10-12
整个城由东北而略为偏向西南。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作了广泛的发掘和调查,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城墙遗迹。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二里岗期的夯土台基数十处。......
2023-10-12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知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都推行着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到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在相互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国都力量,有采用这种布局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十分频繁,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军事上的防守设施。春秋时代各国纷纷修筑城郭,都是为了防御。文化区的设置,也是战国时代都城的一个特点。......
2023-10-12
古代民间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只有在春季社祭和冬季腊祭的时候举行。这种文娱活动以及技艺比赛,秦汉以后长期在民间流行。这些有盛大的音乐歌舞演出以及“百戏”表演的佛教节日,因而逐渐成为都城中群众性娱乐的节日。到了隋唐时代,无论宫廷的“百戏”以及民间的娱乐都有进一步的扩展。这种以大街为“戏场”的风气,对唐代有很大的影响。......
2023-10-12
许多宫城靠近或相互连结的设施,可能是春秋后期晋国都城的一个特点,后来为战国时代赵国所沿用。图18 山西侯马晋国新田故城平面图牛村古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1 100—1 400米,南北长约1 340—1 740米。......
2023-10-12
南宋临安“行”“市”组织,比北宋东京种类更多,在城内外分布更广,而且在社会经济上所起作用也更大。《咸淳临安志》卷一九“市”条,在列举十七个主要“市”“行”后说:“以上团市,皆四方物资所聚,姑载其大略,余不悉书。”“市”和“行”“团”所以会分得如此多而细,是为了便于官府管理,从中抽税,以及提供官府所需物品和差役,或买卖官府多余的物品。因为每种商品的时价必须由“行”统一规定,市价就有“行市”之称。......
2023-10-12
雍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按照秦国礼制,秦王到二十二岁,必须要到雍的祖庙举行成年的“冠礼”,举行“冠礼”以后才能亲自处理政务。所说“悼公城雍”,可能是扩大建筑雍的城垣。图20 陕西凤翔秦国雍城遗迹平面图雍的主要宫殿和宗庙建筑,都在城内偏西南的中部地区。秦都雍城以西南作为君主和贵族的居住区,是很明显的。就这点看来,雍的布局是和中原各国都城制度一致的。......
2023-10-12
随着北宋瓦子的创设,东京民间技艺有了重大发展;随着临安瓦子的大发展,加上民间讲究技艺的社会的成立,民间技艺的创作和演出更加活跃兴旺。临安的瓦子,所有上述技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小说、讲史、杂剧、傀儡、影戏、杂技发展更大,“唱赚”也有新的创造。这几个“处”的描写,就是对当时小说技艺的一种概括的分析。“讲史”一类技艺,临安瓦子中也是人才济济。“唱赚”是绍兴年间新创的曲艺。......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