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纪胜》“社会”条所说的小女童像生叫声社,豪贵绯绿清乐社,《梦粱录》卷一九《社会》所说的女童清音社、豪富子弟绯绿清音社,该是同一性质的组织。此外诸王府第还有长生马社的组织,各种驻军也都有社,共有一百多社。所有这些讲究技艺的社会,对于民间技艺的创作和表演,无疑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023-10-12
沟池和城郭同样是古代的防御设施,但是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沟池的起源较早,城墙的起源较迟,上面我们叙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足以证明这一点。山西夏县埝掌东南青龙河两岸台地上的东下冯遗址,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东下冯遗址,有上下二层文化遗存,上层是商代前期文化遗存,下层是二里头文化遗存。东下冯类型遗存有壕沟二圈,呈“回”字形,平面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里沟边长约130米,外沟边长约150米,平行的里外两沟的间距为5.5—12.3米。沟的纵剖面上宽下窄,里沟口宽5—6米,外沟口宽2.8—4米,底宽均为2—3米。现存沟口到沟底深3米左右(参看图4)。居住址都是窑洞式的,窑洞掏挖在断崖或沟壁的旁边。出土遗物除石器、骨器、陶器以外,还有铜镞、铜凿等。
图4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区壕沟和城墙
(采自《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
商代前期遗存有城堡,已全部埋在地下,探明的有南墙和西墙一部分。南墙中段有曲折,总长约400米。东下冯类型遗存的倒梯形壕沟,正好包括在这座城堡的西南部。西墙的南段正包在壕沟的西边,与壕沟平行。南墙的西段正包在壕沟的南边,中段曲折处,压在壕沟的南角上。建筑基址都是圆形的台基,高出当时地面30—50厘米,直径一般为8.5—10米,台基中心有大柱洞,周围有二三十个小柱洞。建筑群的排列,前后有序,左右成行,间隔均为5米,十分规整,显然经过规划[5]。
从东下冯遗址来看,在今山西南部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还只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到商代早期才建筑城堡。
总的看来,用壕沟或城堡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设施,在防御设施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布局规划,是经过原始社会后期几千年的历史才逐渐形成的。在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村落挖掘环绕的壕沟,只是为了防御猛兽的突然袭击。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用城墙作为防御工程,则可能因为当时部落之间已发生彼此掠夺的战争,为了防备其他部落的突然袭击。等到国家机构形成,彼此间发生战争,城堡的建筑就有进一步的发展。把城墙和壕沟结合起来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出现的时代可能较迟。目前已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有三种情况,有的只有壕沟,有的只有城墙,有的城墙和壕沟结合起来。至少到商代中期已有城墙和壕沟结合起来的城堡了。(www.chuimin.cn)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3期。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
[3]李济:《城子崖》,1934年;董作宾《谭“谭”》,《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2分,1933年。
[4]参看《中原文物》1983年第2期的简讯:《中国考古学会在郑州举行第四次年会探讨夏商文化和青铜文化》。。
[5]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
有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文章
《都城纪胜》“社会”条所说的小女童像生叫声社,豪贵绯绿清乐社,《梦粱录》卷一九《社会》所说的女童清音社、豪富子弟绯绿清音社,该是同一性质的组织。此外诸王府第还有长生马社的组织,各种驻军也都有社,共有一百多社。所有这些讲究技艺的社会,对于民间技艺的创作和表演,无疑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023-10-12
西周末年郑国从原封地迁移到洛水以东地区,春秋初年郑武公兼并郐、东虢等国,建都新郑。战国初期韩哀侯灭郑,从阳翟迁都新郑。因而新郑连续为郑、韩两国的都城。图17 新郑郑韩故城平面图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新郑故城和临淄故城的布局基本相似,小城都连结在大郭的西边,只是临淄的小城在大郭西南,而新郑的小城则在大郭西北,新郑的大郭面积远较临淄为小。陶范主要是、铲、锛、凿等工具,以范较多。......
2023-10-12
整个城由东北而略为偏向西南。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作了广泛的发掘和调查,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城墙遗迹。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二里岗期的夯土台基数十处。......
2023-10-12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燕下都由东西两个城连结组成,中间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隔开。6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作过调查,见该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第1期。后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作过勘察和试掘,见该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期。......
2023-10-12
西周、春秋时代,天子的王畿和诸侯的封国,都实行“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郊”。因此西周国都的布局有一定的特点,既有贵族的宫殿区,又有“国人”的居住区,更有军队的驻屯地。西周都城的这些特点,是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西周都城有大规模的城墙的建筑,可能是从文王建都于丰开始的。武王克商以后,又建都城于镐,称为宗周,在今西安西南沣河中游东岸。......
2023-10-12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知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都推行着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到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在相互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国都力量,有采用这种布局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十分频繁,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军事上的防守设施。春秋时代各国纷纷修筑城郭,都是为了防御。文化区的设置,也是战国时代都城的一个特点。......
2023-10-12
临安皇城坐落于整个杭州城的南端,作为全城中轴线的御街也是由南向北的。看来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而作出的特殊设施。南部和西南部是丘陵地带,北部和东南部是水网地带,政治上统治的中心宜于居高临下,建设在南部的丘陵地带,所以不仅五代时吴越的“子城”建在凤凰山麓,南宋临安的皇城依然建设在这里,从而形成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
2023-10-12
许多宫城靠近或相互连结的设施,可能是春秋后期晋国都城的一个特点,后来为战国时代赵国所沿用。图18 山西侯马晋国新田故城平面图牛村古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1 100—1 400米,南北长约1 340—1 740米。......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