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狭义上说,城市专指经国家批准有市建制的城镇。郊区化也称郊区城镇化,在美国尤其明显,是指由于私家汽车的广泛使用,先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向郊区搬迁,追求低密度独立住宅,住宅的郊区化引发了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工厂纷纷向郊区迁移的连锁反应。图1.1大城市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左)、发展中国家(右)......
2023-10-11
据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种植于公元前10世纪,建于喜马拉雅山山麓,在连接印度加尔各答和阿富汗的干道中央与左右,种植了三行树木,称作大树路(Grand Trunk)。
大约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在美索布达米亚(Mesopotamia)由人工整地而成的丘陵上兴建宫殿,并以对称的规划布局配置松树与意大利丝柏(Italian crypress)。
希腊时代(公元前5世纪)在斯巴达的户外体育场,其两侧列植法国梧桐作为绿荫树。
罗马时代(公元前7世纪—公元4世纪),在神殿前广场(Forum)与运动竞技场(Stadium)前的散步道路旁种植法国梧桐,据载当时罗马城之主要街道种植意大利丝柏。
中世纪(公元5—14世纪)时期的欧洲,各国于巡礼的街道上种植当地的乡土树种,即大都用意大利丝柏。在多数的城堡内,用于街道栽树的空间几乎没有。在农用地的边界线上常以很多树列作为标志。
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街道绿化有了较大的发展。法国亨利(Henri)二世依据1552年颁布的法律,命令国人在境内主要道路栽植行道树,因而有在国道上种植欧洲榆的记载。同一时期,奥匈帝国有计划地在国内各干道栽植法国梧桐之类的行道树,其目的是为了战时补给军用木材。
1625年英国于伦敦市的摩尔菲尔斯地区,格林公园西,圣詹姆士公园(St.James Park)以北,设置了公用的散步道(Public walk),兼作车道,长约1 km,种植4~6排法国梧桐,这条林荫路是女王陪同国宾乘坐马车巡视所通行的街景优雅的迎宾道,开创了都市性散步道栽植的新概念,即所谓林荫步道(The Mall),后来成为闻名于世的美国华盛顿市的林荫步道(具有四排美国榆树的园林大道)之原型,是美国各大都市设计林荫道的典范,也是日本的购物街(Shopping Mall)的起源。
1647年在柏林曾以特尔卡登为起点设计菩提树大道,在道路东侧配置了4~6列树木的林荫大道。这条美丽的林荫大道对日后法国巴黎辟建的园林大道(Boulevard)有极大影响。
18世纪后半期,奥匈帝国国王约瑟夫二世在1770年颁布法令:在国道上种植苹果、樱桃、西洋梨、波斯胡桃等果树当行道树。因此,至今匈牙利、德国和捷克等国仍延续这种传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政府正式制定了有关道路须栽植行道树的法令,这些法令对于栽植位置、树种选择、树苗检查、树权、砍伐与修剪的手续等事宜均加以规范。这是法国自16世纪亨利二世以来,在欧洲各国中道路行政特别是栽植行道树的相关法令方面最先进的。
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向都市集中,市区急速扩张,都市规划发展,辟建干线,行道树栽植日渐盛行。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拆除了中世纪的古城墙,填平壤沟,建成环状街道或辟局部为园林大道,以修饰景观为主要功能,有宽阔的散步路,使城市面貌更加生动活泼。
1858年,由当时的塞纳县知事奥斯曼主持,在巴黎修建了香榭丽舍大道,成为近代园林大道之经典,对欧美各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18世纪末,由法国陆军技师郎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完成的华盛顿市规划,多处配置了法国式的林荫大道。在1872年曾对30个树种进行试验,最后限定10~12种为最适合栽植的行道树树种。
十月革命后,苏联在街道绿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例如在城市绿化方面规定了林荫道的最低规模和一般应具备的功能,特别是在莫斯科等几个大城市中建立了街头游园和绿化广场,它们不仅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在比例、尺度上恰当,而且其内部的布局、配置层次都是完整的,这方面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商业城市不断涌现。为了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特别是汽车的日益增多,城市必须建立宽阔的道路和方便的交通网。作为城市建设组成部分的行道树种植更加普遍,行道树的布置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日益恶劣,很多城市进行了重新规划。在新的规划中普遍要求增加绿地,以改善和保护环境。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中曾出现“花园城市”“城市林带”和“绿色走廊”等设想,并得到实践。(www.chuimin.cn)
2)我国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道路绿化的历史比较悠久。在2 000多年前的周秦时代就已沿道路种植行道树。据《周礼》记载,公元前5世纪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种有许多列树,来往的旅客可以在树荫下休息。
《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原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即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为发展工商业,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公路,“路宽五卡步,两旁每隔三丈栽一青松”。修驰道是秦代的功绩之一,在2 000多年前这样大规模地沿路种青松,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西汉长安“路街平整,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树木”。长安城有南北并列的14条大街,东西平行11条大街,用这些街道将全城划分为108个街坊。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150 m,安上门大街134 m,通往春光门和金光门的东西大街宽120 m。街道都是土路面,为了排水两侧有宽深各2 m的水沟,街道两侧种有成行的槐树,称“槐街”。
西晋洛阳(今洛阳以东)宫门以及城中央大道皆分为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余……夹道种植榆槐树,此三道四通五达也。
南北朝建康(今南京)是宋、齐、梁、陈各朝的首都。它的布局是曲折而不规则的,但中央御道砾直,御道两侧是御沟,沟旁种柳,所以有“飞在夹驰道,垂柳荫御沟”的记载。
隋朝东都在周王城故址,正对宫城正门的大街(天津街)宽一百步,道旁植樱桃和石榴两行。
唐玄宗(8世纪中叶)定有路树制度。首都长安南北11街,东西14街,布局严谨,城内街道主要树种是槐树、垂柳、桃、李、榆。唐宋时代中国南方的行道树多用木棉。
北宋东京(今开封)是在后周都城基础上建成的,其宫阙布局系模仿洛阳旧制。在宫城正门南的御街,用水沟把路分成三道,并用桃、李、梨、杏等列于沟边,沟外又设木栅以限行人。沟内植以芙蓉莲花,春夏繁花似锦,夏末荷花飘香,秋季果实累累。可以说宋朝的街道景观已极为丰富了。
清中期以后,欧美经商和入侵中国,沿海城市迅速兴起,一些新建街道引种刺槐、法国梧桐、意大利黑杨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以后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每个朝代都兴建或改建了不少规模宏大的城市,这些城市的道路宽阔、平坦,道路两侧广植树木,有松、榆、槐、柳、樱桃、石榴、桃、李等。
可见,我国古代对道路绿化十分重视,树种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些是可以借鉴,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3)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发展趋势
近十几年来,都市化进程加速,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类型越来越丰富,向着立体化、高速化、多元化、网络化发展,人们对道路景观有了多视点、多空间、多角度、连续性的观察,即使是同一景观也会由于视点的不同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现代城市中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了不同速度的运动,使人们的视点和视野都处于一种连续的流动之中,给人带来了与车马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感受。
现代城市生活与功能的改变也使城市道路景观有了发展与变化。城市生活由过去慢节奏的闲适生活方式变为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城市道路能够为人们提供美好的视觉感受、开放的道路空间、便利的街道设施等以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生活与精神需求。
过去那种“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绿化模式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和立交桥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等绿化模式相继出现在城市道路绿化中,植物配置也一改以往单一的行道树和色带的模式而朝着群落式配置方向发展。
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章
从狭义上说,城市专指经国家批准有市建制的城镇。郊区化也称郊区城镇化,在美国尤其明显,是指由于私家汽车的广泛使用,先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向郊区搬迁,追求低密度独立住宅,住宅的郊区化引发了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工厂纷纷向郊区迁移的连锁反应。图1.1大城市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左)、发展中国家(右)......
2023-10-11
1)湿地公园概念湿地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整个地球和人类意义重大。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6处,总面积380万hm2,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0.4%左右。肇庆星湖湿地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湿地公园,于2004年12月正式建成。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于2005年建成,属城中次生湿地。截止2016年,我国有国家湿地公园836个。......
2023-10-11
[本章导读]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服务的、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即: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生态、社会、景观、经济等多重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被广泛认为是使得城市良性永续发展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角色。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即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位于市内或城郊的风景区绿地,即风景游览区、休养区、疗养区等。......
2023-10-11
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指出: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②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2023-10-11
图2.27小型公园与其他公园不同的连接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廊道与遗产廊道、游憩通道相结合,形成了综合性多目标的绿道概念,并成为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绿地系统规划中,绿道规划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对风景资源、现存绿色通道和历史通道网络的分析。②绿道各组成要素评价。④绿道布局确定。图2.28“珠三角”绿道......
2023-10-11
根据2003年11月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要求,各地应编制城市绿地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防灾减灾系统中,从城市防灾减灾的角度提出城市绿地建设量指标。表3.4我国环境噪声容许范围单位:dB研究证明,城市绿地对噪声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声的强度。据报道,有绿化的街道比无绿化街道可降低噪声8.0~10.0 dB,公园中的成片森林可降低噪声26~43 dB。......
2023-10-11
符合综合防灾规划要求,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避灾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防灾避灾场所之一,其规划还应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符合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因此,避灾绿地规划应与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规划等统筹进行,做到平灾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避灾绿地规划时,应本着“分级设置”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区级、社区级相配套、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避灾绿地体系。......
2023-10-11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规划师的工作需遵循如下原则:1)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社会经济必然要向前发展,这是基本常识,也是人类历史的规律。如何对城市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尽量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在工作实践中绝非易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正体现了城市规划这项工作的重要性。2)城市中各阶层、群体之间公正和谐的原则在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城市人口构成高度多样化,在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常常分化严重。......
2023-10-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