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综合防灾规划要求,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避灾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防灾避灾场所之一,其规划还应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符合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因此,避灾绿地规划应与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规划等统筹进行,做到平灾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避灾绿地规划时,应本着“分级设置”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区级、社区级相配套、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避灾绿地体系。......
2023-10-11
(1)国民经济水平 城市环境的建设与一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时,城市建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化建设水平也会随之有大幅度提高。
(2)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的不同,对绿地的要求也有明显差异。如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城市、新开发城市、休疗养城市,对公园绿地指标的要求就相应高,而一些工业及交通枢纽城市,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指标也应高些(表4.3)。
表4.3 我国一些城市的绿化指标
续表
(3)城市规模 规模较大的城市一般人口密集,建筑密度高,城市问题突出。为缓解这些问题,应有更多的绿地。但由于用地紧张等问题,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小,可用于绿化的土地受到限制,一般绿化指标较低。
(4)城市自然条件 不同城市,自然环境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各异,绿化指标也有所差异。如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植物多样性丰富,绿化指标相对较高,绿化景观也较丰富。再如一些自然山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绿地的空间大,绿地指标相应也会提高。因此,制订绿地指标标准时,应因地而异。
(5)城市中已形成的建筑物 旧城市一般建筑物都很密集,现状复杂,往往有很多永久性的建筑物无法拆迁,城市用地不能完全按功能分区要求来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的数量也受到限制,园林绿地指标就不能按计划执行。如上海、武汉等城市在旧城改建过程中均存在此问题,这就不如新建城市,没有受复杂的旧城影响,园林指标可按要求来确定,比改建旧城方便。
(6)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基础 原有绿化基础较好的城市,或名胜古迹较多的城市,在结合城市改建的过程中,园林绿地改建扩建、文物古迹保护恢复的数量较多,这样往往容易提高绿化指标。
(7)其他因素 如城市发展的现状、规划的潮流、领导的重视程度、市民的环境意识等,都会对城市绿地指标产生影响。
2)城市绿化指标的确定方法
从以上各项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是复杂的。确定一个城市的绿化相关指标,基于规划目标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以下方法:
(1)碳氧平衡法 碳氧平衡法是国内外最早和最常用于城市森林绿地面积确定的方法,学术界多年来从生态学角度已做了大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氧平衡法中一些基础数据与理论的收集和研究,研究表明,大气中约60%的氧来自陆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是森林,其余的则要从海洋中产生。苏联20世纪70年代测定1 hm2树木每日能放出氧气730 kg。美国和联邦德国都提出城市公园绿地定额为40 m2/人。其依据是:1966年柏林的一位博士通过试验,算出每公顷公园绿地白天12 h吸收二氧化碳为900 kg,生产氧气600 kg。日本学者研究,一个人的呼吸量平均每天排出二氧化碳1 kg,吸收氧0.5 kg;1 hm2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释放0.75 t氧气,则每人有10 m2的森林面积就可以消耗掉他呼吸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并供给需要的氧气。在白天如有25 m2生长良好的草坪,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日本琦玉县在做全县森林规划时,提出工业大城市每人需占有140 m2的绿地面积,才能维持该地区的碳氧平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国外的方法与基础数据进行研究,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城市绿地指标的评价和研究中。据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1984—1986年夏季的观测研究结果,由乔灌木混合栽植的绿地,每公顷大约年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252 t,产生氧气183 t;杨士弘实测了广州市几种常见绿化树种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叶面积指数,从满足人类呼吸的基本需要考虑,提出可根据绿化树种吸碳放氧能力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广州市358万人口(1990年)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氧气全部靠绿化树木的光合作用来平衡,取8种绿化树木平均则需林地面积7 563.4 hm2,相当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
(2)游憩空间定额法 绿地面积标准的游憩空间定额法,是我国园林绿地规划工作中常用的传统方法。其基本依据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即对文化休息公园每个游人占地面积的统计表明,要保证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有10%左右的人口同时到公共绿地游览休息,每个游人有60 m2的游憩绿地空间。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技术法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的计算依据如下:确定公共绿地人均指标的计算依据,采用居民出游率、每个游人在公园中占有面积和周转系数而定。出游率取10%左右。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市区级大型公园采用60 m2/游人,居住区公园采用30 m2/游人为宜。周转系数,大型公园为1.5,小型公园为3。从以上三项依据可计算出大小公园的人均指标分别为5 m2/人和2 m2/人,相加为7 m2/人,是满足当地居民的最低指标。
(3)污染荷载量法 经济发展、人口、机动车辆增加,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噪声以及铅等重金属污染使城市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绿色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使其成为净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者开始探讨根据城市绿地的净化能力及污染物产生量来确定城市绿化相关指标,如符气浩等对海口市绿地面积定额时,主要考虑植物对SO2的净化,将大气看作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两种情况分别计算绿地面积;姜东涛运用大量资料论述每公顷森林的生态功能,并以此提出计算城市森林面积和覆盖率的依据。
(4)模型计算法 运用模型确定绿化指标也是近年来的热点。文剑平(1990)通过对益阳市大气环境状况的监测,应用模糊数学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掌握该市大气环境污染变化规律。在野外调查、室内熏气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高效净化树种,获得了植物对SO2的净化速率,据此建立了植被的控制模型,并计算出若按一定比例造林,绿化覆盖率达到54%时,大气环境质量可恢复到一级水平。张佩昌等(1994)根据韶关市、长春市和临汾市三个不同程度工业化城市的空气污染资料及同时期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口资料,应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城市森林对生态系统综合影响的仿真模型”,通过模拟试验,得到了保证城市居民健康的最佳森林覆盖率。刘云国(1996)在广州市员村工业区运用模糊数学进行环境现状及回顾评价,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找出污染物分布规律,选择能在华南地区生长的植物,用它们的平均吸收率为依据,运用文剑平的模型计算出植被覆盖率达到35.04%时,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水平。甄学宁等(2001)提出可用实测法、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结合实测法3种具体方法确定城市环境保林面积。
(5)综合确定法 近年来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开始将以上方法综合运用,全面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确定适宜于规划城市的绿地面积。蔡雨亭等(1997)从氧平衡、污染物吸收、绿地需求三方面考虑了仪征市的绿地面积的定额。姜东涛运用自己提出的计算城市森林与绿地面积的依据,计算出哈尔滨市需城市森林5.93万hm2,森林覆盖率35.8%。
(6)其他方法 刘梦飞(1988)根据北京市绿化覆盖率与气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考虑,北京市的绿化覆盖率应达到50%;叶文虎等(1998)从生态补偿的角度,运用绿当量的概念,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了对CO2、降尘和SO2的生态补偿方法。以街道办事处为单元评价济南市内现有绿地的生态补偿能力,并根据环境目标的要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提出各办事处需增的公共绿地面积。
综上所述,确定城市的绿化指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在对城市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及分布、环境质量、绿化现状综合分析的情况下,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方可确定。确定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指标过高,很多城市在规划城市绿化指标时,不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盲目攀比,追求高指标,超出城市用地承载能力和城市投资能力,可操作性差,导致规划不能按规划实施,成为一纸空谈;二是指标过低,造成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
3)城市绿化标准的规定
(1)国外城市绿化指标的规定 世界各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绿化指标均较高。据49个城市的统计,公园绿地面积在每人10 m2以上的占70%,最高的达80.3 m2(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毁,在重新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地指标的提高,如莫斯科、华沙等城市,人均城市绿地都达到了70多平方米。欧美一些国家新的规划中,公园绿地面积指标高,如英国为42 m2/人,法国为23 m2/人,美国新城绿地面积占市区面积的1/5~1/3,每人平均为28~36 m2。
亚洲国家绿化指标相对偏低。如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岛国,用地十分紧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日本从1972年开始制订并实施了城市公园建设计划。该计划实施5年后,城市公园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仅1972—1983年的10年内,全国建设了面积大约21 500 hm2的公园,城市公园人均面积从1971年的2.8 m2提高到4.1 m2,并形成了明确的系统,各类公园的规模和配置均有明确的规定。
(2)我国城市绿化指标的规定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经历了以下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城市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城市绿地极为匮乏。(www.chuimin.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一批新城市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概念,许多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地建设。1958年,中央政府提出“大地园林化”和“绿化结合生产”的方针,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借鉴苏联的模式,强调城市绿地的“游憩”功能。
1958—1965年,建设速度减缓,强调普遍绿化和园林结合生产,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城市绿化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城市绿化建设陷于停顿,而且惨遭破坏。
1976年6月,国家城建总局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规定了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有关规划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期,绿地系统规划开始转向学习美国模式,更注重绿地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应。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化指标的规定也出现了相应的差异。
①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化暂行条例》中提出,近期内凡有条件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每人3~5 m2;城市新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旧城改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25%;
②1993年《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对城市绿化指标作了如表4.4所示的规定:
表4.4 我国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此外,对各类附属绿地的绿地率也做了相关规定。
居住区绿地: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改建旧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
道路绿地: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面积比率不小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例不小于15%。
单位绿地: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不低于30%,并设立不少于50 m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机关团体、休疗养院、公共文化设施、部队不低于35%。
生产绿地:不低于2%。
③2001年《国务院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 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 m2以上;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 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 m2以上。
④为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做好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建设部颁布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并制订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国家园林城市的绿化三项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表4.5)。
表4.5 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⑤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随着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一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城市,又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为给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营造良好氛围,2004年,建设部确定了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示范城市,并制订颁布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12年对该标准进行了调整,颁布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2016年又颁布了新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该标准不仅对城市绿化三项基本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表4.6)。
表4.6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指标是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城市绿化的发展,不仅城市绿化指标的要求逐渐提高,而且衡量的指标日趋多样化,如由原来的只重视量逐渐发展到不仅重视量,而且重视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应从规划城市的绿化建设和自然、经济、社会现状出发,围绕规划目标,科学确定相关的指标体系。
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章
符合综合防灾规划要求,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避灾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防灾避灾场所之一,其规划还应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符合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因此,避灾绿地规划应与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规划等统筹进行,做到平灾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避灾绿地规划时,应本着“分级设置”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区级、社区级相配套、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避灾绿地体系。......
2023-10-11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规划师的工作需遵循如下原则:1)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社会经济必然要向前发展,这是基本常识,也是人类历史的规律。如何对城市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尽量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在工作实践中绝非易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正体现了城市规划这项工作的重要性。2)城市中各阶层、群体之间公正和谐的原则在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城市人口构成高度多样化,在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常常分化严重。......
2023-10-11
图5.15上海某街头绿地图5.16上海市延中绿地注重与交通组织的联系城市游园与城市道路联系紧密,起到划分城市空间、界定道路范围的作用。图5.17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入口图5.18上海延中绿地入口图5.19北京某街头小游园入口处车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城市游园在城市建设之初,其原始功能单一,仅起到点缀城市、美化环境的作用。......
2023-10-11
1)我国城市绿地分类回顾中国城市绿地的分类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原有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已不能适应新的城市绿地建设的需要。2017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组织相关单位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表4.2城市绿地分类续表续表该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统计等工作应严格执行。......
2023-10-11
在纽约,婴儿死亡率由1810年的12%上升到1870年的24%。田园城市思想不仅在城市规划学科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它首次在规划新城市时系统性地加入了绿地规划的内容,提出用受到保护的永久性绿地环绕城市,以防止城市无度蔓延。......
2023-10-11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秘鲁首都利马,对《雅典宪章》在新形势下的命运进行了讨论,12日在秘鲁的马丘比丘遗址签署了具有宣言性质的《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过度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而牺牲城市的有机构成会造成严重后果,这在许多新建城市中可以看到。......
2023-10-11
图8.2交叉口视距三角形为保证行车的安全视距,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应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一般规定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植物时,其高度不得超过0.70 m,宜选低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
2023-10-11
CSA的宗旨是“促进云计算安全技术的最佳实践应用,并提供云计算的使用培训,帮助保护其他形式的计算”。另外,CSA与ISO、ITU-T等建立起定期的技术交流机制,相互通报并吸收各自在云安全方面的成果和进展。2011年4月,CSA宣布与ISO及IEC一起合作进行云安全标准的开发。可以讲,CSA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对形成云计算安全领域的规范和标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