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古代城市环境思想观念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古代城市环境思想观念探讨

【摘要】: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立并定居于城市之中。图2.1卡洪城平面图图2.2乌尔城平面图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之后,东西方城市的规划在绿地系统营建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就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这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图2.3欧文的新协和村图2.4中国传统宇宙模式与受之影响的“风水”择居模式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城市面积84 km2,鼎盛时人口达百万以上。

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立并定居于城市之中。古埃及的卡洪城(Kahun,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古巴比伦的乌尔城(Ur,建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2100年)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它们的规划布局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卡洪城位于撒哈拉沙漠东侧,城市平面呈380 m×260 m的矩形,分三部分:城市西部的厚墙以西是奴隶居住区,面向从沙漠吹来的干热风,居住条件相对恶劣;厚墙以东的城区受干热风影响较小,大路以北是奴隶主居住的区域,由宽敞的大院组成;大路以南是平民居住区(图2.1)。乌尔城则坐落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河漫滩上,面积1 hm2左右。由于紧邻常常洪泛的大河,故城内的王宫、神庙及贵族宅邸都坐落在夯土高台上(图2.2)。

在两个城市的布局之中,首先规划者都意识到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不利影响(干热的沙漠风和洪水泛滥),从而在城市布局中设法予以规避,将较重要的功能、设施布置在远离这些不利因素的地方;其次,城市中都留有开阔的空地,据推测应该是农田和菜园,很多城市居民平日到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中常常保留大面积的耕地,直到今天在中东的一些传统城镇中都还存在,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

图2.1 卡洪城平面图

图2.2 乌尔城平面图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之后,东西方城市的规划在绿地系统营建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就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西方城市中园林绿地较少,而广场等公共空间较多,在城市发展中也将周围环境视为需要征服的对象。在被视为西方城市规划鼻祖的希波丹姆式古希腊城市规划中,为了坚持完美的方格网几何构图城市道路并不对天然地形有任何避让。

直到工业化时代之前,西方城市基本上都缺乏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清洁的饮水供应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这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4世纪中叶时由于黑死病等瘟疫肆虐,欧洲城市人口明显减少,城市发展陷入停滞、倒退。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并创造美好生活,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等人提出了以乌托邦(Utopia)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模型。

乌托邦理想是整个构建理想社会的一部分,它们在当时不可能成功,但其中蕴含的思想仍不失光辉。首先,乌托邦理想提出了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目标;其次,它们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建设要为大多数人服务,将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放在社会改造目标之首。为此,乌托邦模型提出了小规模城市、高密度分布、保持城乡紧密联系、保证城市通风良好等关于环境方面的设想。

这种对人类前景的长远关注和人居环境公平享受的原则,推动了欧文(Robert Owen)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进一步构思理想社会的物质形态,并在实践中提出新协和村(New Harmony,图2.3)这样的城市模式,这也是后来“田园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源头,可谓后来城市规划科学的开路先驱。

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城市在近两千年内保持着基本一致的空间格局特征和一脉相承的规划思想基础,即儒家的礼制思想和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原则,两者互为补充。

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一种“以礼定制”的理想城市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种模式在后来不断被强化,国家权力保证了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控制。但实际上,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哪座城市是完全按照这种“周制”来规划建设的,反倒是后来在都城规划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就连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古代城市规划中也可见它的影响。

顺应自然本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宇宙观,后来渐渐与阴阳五行、巫术等非科学的话语体系合流,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风水术,并对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产生持久影响。在市镇、村落等较小规模聚落的择址、建造过程中,“风水”的影响实际上占据主导(图2.4)。(www.chuimin.cn)

图2.3 欧文的新协和村

图2.4 中国传统宇宙模式与受之影响的“风水”择居模式

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城市面积84 km2,鼎盛时人口达百万以上。虽然同样是方格网式道路布局,但长安城却与希波丹姆式的古希腊城市形同神异:没有公共广场,园林化的城内寺观、滨水区等地方成为市民公共游憩场所。在城市布局上牺牲平面构图,而顺应城市东南角的曲江池这一天然地形,将城墙向内收缩了一坊多的空间出来(图2.5)。

图2.5 隋唐长安城平面

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是东方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紧邻山清水秀的西湖,湖滨风景优美的地方纷纷被辟为行宫御苑和私家花园。这些园林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西湖的风景质量,使之在南宋之后成为城郊的特大型开放园林、风景名胜区和公共游览地,也奠定了杭州山水城市的格局。

进入18世纪以后,日本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这时的日本城市在城市园林绿地和开敞空间的规划上有一些独特之处:幕府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城近郊建造了御殿山、飞鸟山、桃园等多个面向市民开放的景点,并建造了配套的茶室、游路等游览设施。这些公共游园满足了市民休闲活动,功能上已具备现代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某些特征。虽然与同期的中国城市一样,日本城市绿地限于寺院和贵族庭园中,缺少对市民开放的公共绿地,但由于多地震的自然条件及对防火要求较高,日本城市中开始有意识地设置避灾的“火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