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详细地阐述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在书中提出了一套示意性的规划方案图,来具体解释田园城市的规划思路。霍华德认为,为了保证城市的合理规模,当一个田园城市人口增长到突破3.2万人的极限时,就应在附近的乡村地带另外建设新的田园城市,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田园城市群。因此,今天我们把田园城市思想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将霍华德尊为“现代城市规划之父”。......
2023-10-11
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立并定居于城市之中。古埃及的卡洪城(Kahun,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古巴比伦的乌尔城(Ur,建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2100年)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它们的规划布局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卡洪城位于撒哈拉沙漠东侧,城市平面呈380 m×260 m的矩形,分三部分:城市西部的厚墙以西是奴隶居住区,面向从沙漠吹来的干热风,居住条件相对恶劣;厚墙以东的城区受干热风影响较小,大路以北是奴隶主居住的区域,由宽敞的大院组成;大路以南是平民居住区(图2.1)。乌尔城则坐落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河漫滩上,面积1 hm2左右。由于紧邻常常洪泛的大河,故城内的王宫、神庙及贵族宅邸都坐落在夯土高台上(图2.2)。
在两个城市的布局之中,首先规划者都意识到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不利影响(干热的沙漠风和洪水泛滥),从而在城市布局中设法予以规避,将较重要的功能、设施布置在远离这些不利因素的地方;其次,城市中都留有开阔的空地,据推测应该是农田和菜园,很多城市居民平日到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中常常保留大面积的耕地,直到今天在中东的一些传统城镇中都还存在,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
图2.1 卡洪城平面图
图2.2 乌尔城平面图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之后,东西方城市的规划在绿地系统营建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就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西方城市中园林绿地较少,而广场等公共空间较多,在城市发展中也将周围环境视为需要征服的对象。在被视为西方城市规划鼻祖的希波丹姆式古希腊城市规划中,为了坚持完美的方格网几何构图,城市道路并不对天然地形有任何避让。
直到工业化时代之前,西方城市基本上都缺乏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清洁的饮水供应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这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4世纪中叶时由于黑死病等瘟疫肆虐,欧洲城市人口明显减少,城市发展陷入停滞、倒退。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并创造美好生活,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等人提出了以乌托邦(Utopia)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模型。
乌托邦理想是整个构建理想社会的一部分,它们在当时不可能成功,但其中蕴含的思想仍不失光辉。首先,乌托邦理想提出了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目标;其次,它们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建设要为大多数人服务,将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放在社会改造目标之首。为此,乌托邦模型提出了小规模城市、高密度分布、保持城乡紧密联系、保证城市通风良好等关于环境方面的设想。
这种对人类前景的长远关注和人居环境公平享受的原则,推动了欧文(Robert Owen)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进一步构思理想社会的物质形态,并在实践中提出新协和村(New Harmony,图2.3)这样的城市模式,这也是后来“田园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源头,可谓后来城市规划科学的开路先驱。
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城市在近两千年内保持着基本一致的空间格局特征和一脉相承的规划思想基础,即儒家的礼制思想和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原则,两者互为补充。
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一种“以礼定制”的理想城市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种模式在后来不断被强化,国家权力保证了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控制。但实际上,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哪座城市是完全按照这种“周制”来规划建设的,反倒是后来在都城规划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就连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古代城市规划中也可见它的影响。
顺应自然本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宇宙观,后来渐渐与阴阳五行、巫术等非科学的话语体系合流,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风水术,并对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产生持久影响。在市镇、村落等较小规模聚落的择址、建造过程中,“风水”的影响实际上占据主导(图2.4)。(www.chuimin.cn)
图2.3 欧文的新协和村
图2.4 中国传统宇宙模式与受之影响的“风水”择居模式
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城市面积84 km2,鼎盛时人口达百万以上。虽然同样是方格网式道路布局,但长安城却与希波丹姆式的古希腊城市形同神异:没有公共广场,园林化的城内寺观、滨水区等地方成为市民公共游憩场所。在城市布局上牺牲平面构图,而顺应城市东南角的曲江池这一天然地形,将城墙向内收缩了一坊多的空间出来(图2.5)。
图2.5 隋唐长安城平面
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是东方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紧邻山清水秀的西湖,湖滨风景优美的地方纷纷被辟为行宫御苑和私家花园。这些园林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西湖的风景质量,使之在南宋之后成为城郊的特大型开放园林、风景名胜区和公共游览地,也奠定了杭州山水城市的格局。
进入18世纪以后,日本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这时的日本城市在城市园林绿地和开敞空间的规划上有一些独特之处:幕府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城近郊建造了御殿山、飞鸟山、桃园等多个面向市民开放的景点,并建造了配套的茶室、游路等游览设施。这些公共游园满足了市民休闲活动,功能上已具备现代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某些特征。虽然与同期的中国城市一样,日本城市绿地限于寺院和贵族庭园中,缺少对市民开放的公共绿地,但由于多地震的自然条件及对防火要求较高,日本城市中开始有意识地设置避灾的“火除地”。
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章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在书中提出了一套示意性的规划方案图,来具体解释田园城市的规划思路。霍华德认为,为了保证城市的合理规模,当一个田园城市人口增长到突破3.2万人的极限时,就应在附近的乡村地带另外建设新的田园城市,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田园城市群。因此,今天我们把田园城市思想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将霍华德尊为“现代城市规划之父”。......
2023-10-11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和园林绿地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城市的平均绿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图0.1上海浦东世纪公园鸟瞰在数量上提高的同时,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变化,园林绿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从以往片面强调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数据指标,发展到今天开始注重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有意识地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物栖息地进行生态恢复,开始重视河滨、海滨等地段的绿道建设。......
2023-10-11
由于单纯的工业污染防治逐渐反映出治理效果与应达目标之间的极不平衡,因此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调整了城市环境保护战略,开始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政策。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1985年开始实施后,逐步收到了成效。1988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定量考核,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发展,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
2023-11-19
从狭义上说,城市专指经国家批准有市建制的城镇。郊区化也称郊区城镇化,在美国尤其明显,是指由于私家汽车的广泛使用,先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向郊区搬迁,追求低密度独立住宅,住宅的郊区化引发了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工厂纷纷向郊区迁移的连锁反应。图1.1大城市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左)、发展中国家(右)......
2023-10-11
1)湿地公园概念湿地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整个地球和人类意义重大。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6处,总面积380万hm2,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0.4%左右。肇庆星湖湿地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湿地公园,于2004年12月正式建成。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于2005年建成,属城中次生湿地。截止2016年,我国有国家湿地公园836个。......
2023-10-11
符合综合防灾规划要求,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避灾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防灾避灾场所之一,其规划还应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符合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因此,避灾绿地规划应与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规划等统筹进行,做到平灾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避灾绿地规划时,应本着“分级设置”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区级、社区级相配套、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避灾绿地体系。......
2023-10-11
城市环境规划就是人类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居民与自然达到和谐,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达到统一而采取的主动行为。为了达到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要求,城市环境规划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城市环境规划是一种克服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因而规划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
2023-11-19
2)规划原则要求总的原则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体现科研、科普教育、生产的功能;因地制宜地布置植物和建筑,使全园具有科学的内容和园林艺术外貌。5)绿化设计植物园的绿化设计,应在满足其性质和功能需要的前提下,讲究园林艺术构图,使全园具有绿色覆盖、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2023-10-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