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符河是黄河下游最末一条支流,总流域面积827.3平方公里,也是我市市级管辖的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道,本次治理范围自卧虎山水库至北店子入黄口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302平方公里。随着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济南市对玉符河也曾有多个建议规划定位。从以上规划可知,玉符河是济南市一条集防洪、补源、生态多功能的景观廊道。......
2023-10-11
玉符河源于历城区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及泉泸河之水,于仲宫镇西汇入卧虎山水库,出库始称玉符河。
从济南乘车南行,丘陵起伏,公路蜿蜒。路旁梯田庄稼葱茏茂盛,漫山柿树、苹果树、山楂树,凝红吐翠。约行15公里,便来到一处绿树环绕、风景秀丽的村镇——仲宫。仲宫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约在西汉时期,曾叫终翁聚,亦名终军寨,因这里曾是西汉时期的青年英雄终军的故里而得名。故又曾名中公集、中宫、终宫。史志记载:《金史》“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镇六……中宫”;嘉靖《山东通志》“终军村,古名终翁聚,即终军故里”;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中宫镇、古镇”;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中宫庄(金史六镇之一。旧名中宫镇。一、六,三、八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终宫镇(一、六,三、八日集)”。后沿称仲宫。镇政府驻地在仲宫,辖内面积约256平方公里,内有129个行政村,人口约10.5万人。
提起终军(前133~前112),这里还有些说法。相传他自幼聪明好学,能言善辩,博学多才,人称神童。后又被济南郡太守推举到京师长安深造。当终军到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王垛村)时,关吏看他年轻,随即给他一个“繻”(古代一种用帛制的通行证)并告诉他,这是出入关口时用的凭证,回来时要验收。终军却回答:“大丈夫志在四方,此去不干出一番事业,决不回来。”便将“繻”扔下,扬长而去。对于终军“弃繻”之事,杜甫有“终军弃繻英妙时”句赞之。终军到长安后,在太学经过名师指导,知识更加丰富。汉武帝看了他写的奏章以后,很赏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治理国家的见解,认定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便封了官,留在朝廷,为皇上出谋划策。两年之后,终军以国家使臣的身份又路过函谷关。当守关的官吏认出这就是两年前弃繻而去的年轻书生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夸赞道:“这个年轻人果然有出息!”
终军在朝廷时,为国家建设、巩固边防做出巨大贡献。
终军的才略尤其表现在外交斗争中。汉代,北方的匈奴一直是国家安全的一大威胁。汉武帝时经过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但要根绝外患,必须派人说服匈奴归降。面对这样艰险的外交使命,终军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甘愿冒死前往,说服匈奴单于归附汉朝,化干戈为玉帛。汉武帝对终军劝说匈奴的策略十分满意,于是提升终军为谏议大夫,派终军出使匈奴。在保卫国家北方不受异族侵扰方面,终军做出了贡献。
终军的辩才,充分表现在他对徐偃的批驳上。徐偃在外地巡视时,不顾朝廷盐铁官营的政策,公然假借君主名义鼓动一些地方私自冶铁、煮盐。御史大夫张汤对他弹劾,要求朝廷治罪。徐偃引《春秋》为据,说大夫到诸侯国可以对利国利民的事情不请示而做出决定。于是,汉武帝从外地召回终军,欲倚其才智驳倒徐偃。终军抓住了春秋时期与当时时势的不同,认为徐偃是目无国法,独断专行,而又假借君命,尤为不可。私自煮盐、冶铁,损害国家利益,以此沽名钓誉,其罪当死。徐偃被批驳得哑口无言,只得认罪伏法。
终军后来是怎样为国捐躯的呢?说来话长:秦朝末年,秦汉战争时期,广东有一名叫赵佗的军官,趁着战争混乱,称霸一方,建立“南越”,到汉武帝时已经是第四代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统一国家,要召第四代南越王赵兴归顺汉朝。为了减少战争,皇上要选派一名信得过的使臣出使南越。终军又挺身而出,请求出使南越。南越与汉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终军面奏汉武帝,主动担当说服南越归顺的艰巨任务。他向汉武帝请求道:“请陛下给我一根长缨,我到了南越,会千方百计说服南越王归顺汉朝,如果他不肯归顺,我就用长缨套着他的脖子,把他提来!”汉武帝答应了终军的请求。这就是“弱冠请缨”的故事。终军到达南越后,凭着他为国尽忠的勇敢和能言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南越王归顺汉朝。但天有不测风云,南越相吕嘉举兵造反,杀死南越王赵兴,终军一行也同时遇难。汉武帝只好以武力统一了南越,追杀了叛贼吕嘉。时值元鼎五年(前112),终军这位赤心报国的青年英雄被杀害时,年仅20余岁。终军这种为国请缨的精神,后人极为赞赏,以至把“请缨”当成了投军报国的代名词,在诗词中多有引用。如毛泽东的诗词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正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终军为国家的统一大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了英雄,也为家乡增光添彩,他的家乡也就叫终军镇了。
关于终宫镇之名,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山东巡抚,仰慕古代终军,有一天他坐着轿子,来到终军故里,考察这里的山水人情、历史文化。当时终军镇镇长叫宫继光,他为了巴结上司,将巡抚请到家中,盛情款待。宫继光自当了镇长之后,总想出个名,以光宗耀祖。这时他忽然想到,终军是大名人,我把终军镇改成终宫镇,我姓宫的不就和终军齐名了?
于是,他就请求巡抚把终军镇改名终宫镇。巡抚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宫继光说:“皇上、大官住的地方叫宫,终宫就是终军住过的地方,这是他的故里呀!”喝得醉醺醺的巡抚说:“对,这样好!这样好!”巡抚走后,宫镇长就把终军镇的大牌子改成终宫镇了。
为什么现在又叫仲宫镇了呢?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因为“仲”字比“终”字好写,许多人便把终宫写成仲宫,渐渐地被人们承认,这就是仲宫的来历。
终军葬于何处,说法不一。据《齐乘》载:“终军墓在临淄南牛山之西北,名终村。”另一说法,嘉靖《山东通志》云:“在临济镇西南。”而道光《济南府志》上的记载是:“《汉书》终子云在南越而死,时年二十余,其后归葬济南耶?”看来,归葬济南一说较为可信。
终军的著述,流传下来的不多。据《汉书·艺文志》载,终军的著述有八篇。清人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只辑有四篇,其他都已散失,但他赤心报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却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仲宫镇的老街,原是一条贯通仲南、仲北两村的街道,往东距仲宫镇政府1公里。老街北起今新华书店南,南至仲南铆焊厂附近,全长约2公里。
老街的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称南、北阁楼。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向的窄胡同,入夜将胡同终端上锁插门,再将南北阁楼关闭,便与外界隔绝,成为安全可靠的堡垒。
我国古代讲究阴阳八卦。仲南、仲北村地处三川汇集、九山断头之处,俗称“九山断头出王侯”,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选址吉祥。老街大体顺直但稍有弯曲,于南北阁楼旁还挖有十余米见方的小水湾,形似巨龙戏水,是为理想的风水宝地。
仲南、仲北村,地处南部山区咽喉,陆上交通繁忙。古代在此又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招待过往官吏食宿,也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利。故早在唐朝时,这里便开展集市贸易,四乡农民携带农产品来此进行交易。为管理集市贸易,特设市令:日至晌午前,击鼓三百声开市,至日落前三刻,又击三百下停止交易。现在每逢农历一、三、六、八为集日(一、六为大集,三、八为小集)。(www.chuimin.cn)
初唐经济的发展,给老街带来了繁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那时集市内的店铺叫作“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叫作“行”,如瓜菜行、铁木行等,同时行有“行头”,负责向官府纳税,又是同业公会组织,以保护同行利益。其后,集市贸易更加繁荣,农民通过集市,卖去剩余的粮、山果、蔬菜来赚钱,购买日常用品。到农闲时节,远在长清、泰安,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来此赶集。每逢大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自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街又设立“衙门”专司收税,老街南尚有条衙门胡同,当时各条胡同都是土路,唯有衙门胡同铺了石板路面。
老街居民皆聚族而居,各处一方,多以姓氏称呼。这里民风朴实、彼此团结,但凡有红白喜事,均有专人代为操办,大家皆去问候、相助。即使偶遇外地生人经此,亦热情招呼,千百年来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拓宽街道,街旁开设了供销社等,以便居民购买日用百货和副食品。至70年代以后,这条老街还是仲南、仲北村的唯一街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当地党、政府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仲宫镇建设突飞猛进,并成为全国12个村镇建设试点镇之一。80年代中期,镇驻地建成三纵三横、宽30米的柏油路,80年代后期,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又发生了巨变,但老街仍保存了古朴风貌,并修建了终军像。老街原有的多处名胜古迹,有的尚保存完好。
北阁楼,高10余米,阁长6米,宽7米,已有千年历史。明清时曾多次重修,全部用当地花岗石打制成完整的长形石块,磨光后砌筑,再以江米煮烂后掺少量石灰灌入勾缝,十分坚固。阁楼为城楼式建筑,楼门高有5米,呈半圆形出入口,内设闸门,日出开启,入夜关闭。早年北阁楼旁的大小碑碣中,有三块石碑上刻有兆焕公率众人修石板路的事。南阁楼上方刻有“终军故居”石碑一方,阁楼旁建有文昌阁以纪念终军。古代建阁楼,主要是防盗,并有人值守,入夜则打更报时。南北阁楼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拆毁,石块用来修筑了水渠,现遗址尚存。
仲北村内有一处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清真寺,占地3亩多。二百多年来,附近的回族同胞皆在此进行宗教活动。寺于“文革”时期遭到毁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1985年经区统战部批准,重新修缮。1988年由市伊斯兰协会、仲北村捐资,不少回民又自愿捐款十万余元,重修扩建改造,在迎面两扇乌漆大门上方,有金色楷书“清真寺”,寺内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有伊斯兰教的特色。大清真寺庄重、宽敞,每逢节日有不少回民端坐殿内,由阿訇主持教仪与讲解《古兰经》。寺的北侧有淋浴室,东侧有讲经堂。
位于终军街中园林花坛的汉白玉终军像,坐北朝南,像高3米,底座1.8米,竖立在花坛之中。石砌花坛5米多见方,高0.7米,内植松柏。坛的南侧有两石狮把守着。该像由林言顺主持设计,并撰写铭文,蒋维崧先生题字,历时一年多,于1991年5月完成。由于终军出生于西汉,两千多年前无任何相片资料可供参考,为此特去北京请教了九十岁高龄的中国民俗专家钟敬文先生,并去广州终军牺牲地考证,又至省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确定终军像为文官谏大夫手持竹简,为国请缨的形象,像由莱州雕塑厂雕刻而成。雕像面向西南,十分清秀。像后底座撰写的铭文中有:“终军,字子云,历城仲宫人……时人称为‘终童’……”终军像的建成,表达了家乡父老对终军的敬仰。众多游人纷纷前来观赏。
而终军的故居遗址,位于老街南头,原南阁楼旁,现仲南村铆焊厂内。在1942年前,仲宫南阁楼有石匾曾刻有“终军故里”四字。故居北邻文昌阁,后世以崇敬之心建立昌阁以示纪念,1949年后,阁内神像被毁,但房屋犹存,一度成为学校,后为厂内仓库,今已建起楼房。同时,在去北京考证有关终军资料时,还请时任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启功先生题写“终军府”三字,以备今后建终军纪念馆时,刻在石牌坊上使用。
仲宫老街的石板路,早在明朝时便已铺设,当时没有水泥、柏油等铺设材料,故石板就成为最好材料。石板多是当地的花岗石打造而成,每块长140厘米,宽50厘米,整齐平整地铺设。在南北长1公里的老街上,需要数千块石材,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沧桑岁月,历经六百多年,石板路迄今仍显古朴风貌。当初街道较窄,街心只占3块条石。1949年后,街道拓宽到6米,又加铺上条石,直到60年代初,老街成为南去泰安、莱芜的一段省道。1962年,002省道改线,在仲宫新修了公路桥,老街又恢复了昔日的步行街风貌。
在仲宫镇东南部的近处,锦阳川的东岸,有一山绝壁陡崖,巍峨高峻,名“康王顶”,又名“太甲陵”。相传3000多年前,商王太甲之子执拗不孝,父嘱其向东,却取道向西,行不遵命。太甲临终知其儿违命成性,故遗命葬于高山之巅,以便违抗后可葬于山下。岂料其子深悔一生违抗父命,临终便依顺之,将其父葬于山巅。陵墓规模宏大。山上松柏郁森,峰顶有康王坟、石阁老等古迹,山阴半腰为醴泉寺遗址,该寺始建年代无考,元至正四年(1344)曾重修。此寺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原有大雄宝殿、地藏阁、月台诸建筑,清末即已荒废,殿宇倾境,唯遗碑和泉水尚存。寺名因泉水常年不涸,且甘美如醴,故名。据其在遗址中尚存的一通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醴泉寺记》碑中记载:“醴泉(寺),历之名寺也……其寺依山带河,环以峻岭,中有甘泉,寺之得名……”今日醴泉,就在《重修醴泉寺记》碑的西北方50米处,为井形泉池,0.7米见方,2.9米深,泉水常年不涸。池口的西侧,为明嘉靖十六年寺院僧人修建的小龙王庙,用料石砌成,内壁刻有佛像,只是屋顶已塌陷。
仲宫镇不仅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同时还有白云洞、黄花山石刻造像、月亮湾景区和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旧址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同时这里经过多年开发栽植,已拥有万亩桃园、梨园、杏园等,春季,满山遍野万花竞放,令游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并为发展观赏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种形式,仲宫镇自1990年开始举办春季赏花节,并确定了邱家、穆家、张家三大花区,同时整修了花区的环山路,设立了停车场,投资了旅游设施,并对商业服务系统进行检查,做到了干净卫生、热情服务等,从而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泰山小白梨,亦称泰山美人梨,历史上称“白梨”。该梨以早熟、皮薄、甜脆等特点而久负盛名,是历城区的特产资源,也是山东省的优良果品之一。区内的20多个乡镇均有栽培,但集中产于仲宫一带。据1989年调查,全区梨树面积达万亩,其中小白梨栽培面积达3000余亩。其中又以仲宫镇栽培量最大,镇内的行政村均有栽培,面积达1300余亩,占全区小白梨栽培面积的43%。成熟的小白梨为浅黄色,果面有细密果点,果柄长、果肉乳白色、皮薄而细、质脆、味甜、汁液较多。泰山小白梨是历城区的特产,在果树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畅销于省内各地外,还销往北京、天津及港澳等地,很受欢迎。由于该品种的成熟期早,品质好,同时还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日本等国家。作为地区的特产及出口果品,泰山小白梨已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在加强现有植株管理的同时,以南部山区的几个乡镇为主,又建成了近万亩的小白梨生产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达到千吨以上。
伴随着社会发展,仲宫镇的建设也日益前进。在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仲宫镇解决了农转非户口指标,新拓宽6~30米宽的公路多条,建成了可容纳上千人的电影院,扩建了中、小学教学楼,建成程控电话大楼、日供水上万吨的自来水厂、11万伏的变电所及供销社大楼、金融大厦、博物馆大楼等,现在的仲宫城镇已形成驻地4平方公里商业区、3平方公里的卧虎山水库风景旅游区、3平方公里的工业区等。
时至今日,仲宫昔日那种因街巷狭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宽阔平坦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房、完善的服务设施以及繁华的集贸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各项事业的进步,为此仲宫镇被评为“市级文明镇”和“全国集镇建设文明镇”,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1999年又被省政府定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时下仲宫镇人民又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东西相连、南北延伸的新思路,继续狠抓小城镇的龙头作用,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开发,使仲宫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有关济南河综合治理概览的文章
玉符河是黄河下游最末一条支流,总流域面积827.3平方公里,也是我市市级管辖的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道,本次治理范围自卧虎山水库至北店子入黄口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302平方公里。随着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济南市对玉符河也曾有多个建议规划定位。从以上规划可知,玉符河是济南市一条集防洪、补源、生态多功能的景观廊道。......
2023-10-11
在这群山泉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斗母泉。早在清代,著名学者郝植恭著《七十二泉记》时就将斗母泉列入其中。到了2004年4月,斗母泉又获得了济南新“七十二泉”第46泉的美誉。斗母泉具体位于青铜山西北处、斗母泉村的北崖下。泉池上方立有一石碑,注明于清康熙十五年重修斗母泉。斗母泉最早为明崇祯《历城县志》收载,称其为“窦姑泉,在大佛寺北顶”。斗母泉就凭着这样几条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跻身于济南名泉行列。......
2023-10-11
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自2013年12月正式开工以来,到2016年底一期工程完工。为此,建立施工指挥机构,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法,采用分段布置施工。截至2016年9月底,主要完成工程情况如下:1.水利及市政工程河道治理部分:规划河道治理约38千米,目前已完成36.9千米。......
2023-10-11
通济桥,今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后周王村西侧的玉符河上。据民国《长清县志》记载,通济桥早年为长清通往济南大道上的一座桥梁,故名“通济桥”。民间又称之为玉符河石桥。而官道过玉符河而建的通济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说是一处有名的古桥。据道光《长清县志》记载,通济桥由清代一位叫艾象豫的乡绅牵头集资修建。通济桥曾经是玉符河上最大的石拱桥,桥两侧原有精美的石栏杆,后被大水冲毁,今只能于桥上看到原插石栏的方形榫口。......
2023-10-11
门牙庄,分为大门牙庄、小门牙庄两处。属门牙村民委员会,建有门牙农家乐景区。以后,因靠近大门牙庄而改称小门牙庄。大门牙庄,农历每月五、十日逢集。宁海恭和王为德怀王朱厚燉庶四子,嘉靖二十二年薨,享年37岁,葬于历城南大门牙庄东北侧的北珠山南坡。门牙庄一带不仅交通方便、环境优美,且近处的历史文化景点众多。......
2023-10-11
1939年1月16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稻池惨案。惨案的起因日伪军侦察获悉稻池一带有红枪会活动,他们认为这种组织带有抗日意识。惨案的过程红枪会料定日军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进行报复。在稻池惨案的整个过程中,红枪会成员和群众共59人牺牲。......
2023-10-11
渴马崖,位于卧虎山水库下游的西北方市中区党家街道办境内,这一带山岭连绵,林木蓊郁,风景绝佳。后以渴马崖为方位,该村位西,沿称西渴马。渴马崖下有深潭,水势颇旺。在渴马崖之侧,还有北宋末年的济南名将关胜之墓,也是载在志书上的一处古迹。因此留下了关胜墓在渴马崖的这一传说。明清时的渴马崖、瓢峰、石固寨,均为济南的城南名胜地。其中的渴马崖这一长约11公里的河段,已被定位为回灌补源区。......
2023-10-11
早年曾名楼子庄、青龙庄,后因邱姓住户增多,故称邱家庄。进村时,南望村南的透明山,只见山体青烟弥漫,风光秀丽,加之村北又是水丰岸绿的锦绣川,故邱家庄这里的景色非同一般。且来看看毛鸿宾在《归田记》中是如何写记邱家庄的。巧合的是,比毛鸿宾小34岁的吴树梅,也曾在邱家庄盖房置业。毛鸿宾死后,经山东两任巡抚分别上疏,朝廷先后两次降旨,嘉其忠心,朱批加恩,复其原职,入祀乡贤祠。......
2023-10-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