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济南河综合治理取得成果

济南河综合治理取得成果

【摘要】:早年曾名楼子庄、青龙庄,后因邱姓住户增多,故称邱家庄。进村时,南望村南的透明山,只见山体青烟弥漫,风光秀丽,加之村北又是水丰岸绿的锦绣川,故邱家庄这里的景色非同一般。且来看看毛鸿宾在《归田记》中是如何写记邱家庄的。巧合的是,比毛鸿宾小34岁的吴树梅,也曾在邱家庄盖房置业。毛鸿宾死后,经山东两任巡抚分别上疏,朝廷先后两次降旨,嘉其忠心,朱批加恩,复其原职,入祀乡贤祠。

邱家庄,位于仲宫镇以东3.5公里,锦绣川的南岸。早年曾名楼子庄、青龙庄,后因邱姓住户增多,故称邱家庄。若是从仲宫镇开车向东出发,不一会儿就能到达邱家庄,但这里往往又不会被轻易发现。进村时,南望村南的透明山,只见山体青烟弥漫,风光秀丽,加之村北又是水丰岸绿的锦绣川,故邱家庄这里的景色非同一般。透明山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486米,因山的顶部有一南北相通的天然山孔,故名透明山。民间还有一段关于这里地名的传说。

在长清区灵岩寺南边,也有一座“透明山”,因有“天关窍开明月窦”之句而闻名。相传在很早以前,天上有12个太阳,这些太阳轮流着转,从来没有天黑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快把大地烤干了。在南高而乡有个高山村庄叫杨家寨,北邻仲宫,西邻长清,村内住着一个身材高大、力量过人的壮汉,叫杨二郎。他决心把太阳赶走,或是把太阳压到山底下。于是他造了一条长长的扁担,每天担着两座大山追赶太阳,追上一个压住一个。当还剩下最后一个太阳时,他累得走不动了,就坐在地上歇脚。结果扁担那头的山就落在了长清,扁担这头的山就落在了仲宫,山上都留下了扁担穿的洞,这就是“透明山”。他把灌进鞋子里的土倒了出来,也就变成了山前的一座小土丘,最后的那个太阳,就是现在日出日落的太阳。这就是杨二郎担山赶压太阳的故事。

且来看看毛鸿宾在《归田记》中是如何写记邱家庄的。

别业在城南五十里的中宫镇迤东八里之裘(邱)家庄,盖锦绣川地也。咸丰三年(1853),余奉天子命来劝团练,数至其处,爱其溪山秀丽,风俗淳古,低徊留焉不忍去。时李小湘太史偕来,与有同志,遂谋购一廛而分居焉。价不千金,得草屋三十余楹,山田四十亩,花果百二十余株。加以修葺增置,又费钱数百缗,而吾庐居然可爱矣。

巧合的是,比毛鸿宾小34岁的吴树梅,也曾在邱家庄盖房置业。吴树梅,光绪二年(1876)进士,当过户部侍郎,参加过宣统《山东通志》的编纂。

在村中一个小胡同里,有一个木石结构的门框,这就是毛鸿宾住宅唯一留存下来的标记。毛鸿宾早年的草屋三十余楹,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重新规划地基,老房子都被拆了。而吴家的别墅比毛鸿宾的还要大,尤其那大院里颇有气势的北屋,在“土改”后房子充了公,就成了村里的学校。约在2000年时,学校搬迁,房子也拆了。

之所以会有两位清代的“大员”来邱家庄另营别墅,与这里的交通位置以及优美的环境有关。早年的村庄四周都是高大的桃树和核桃树,枝繁叶茂,能把整个村子“掩盖”起来。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从村南的透明山上照下来,整个村子便美如画境。可以说这里是济南名副其实的后花园。清诗人王士禛著名诗句“十万芙蓉天外落,今朝始见济南人”殆谓此处。像如今不少人在南山买房一样,当年毛鸿宾写《归田记》,也是因为他在邱家庄置了一处“别业”,以修身养性,寄情山水。

当年毛鸿宾在济南市里盛唐巷东头路北,还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宅院。盛唐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东自剪子巷,西到城顶街,长约240米,宽5.5米。由于这里地处城中的闹市区及泉水的近旁,是一条十分宜居的街巷。在街上的高台子挂花大门里边,悬挂着“太史第”的金色匾额。

毛鸿宾(1811~1868),字寅庵,又字翊云,号菊隐,清代历城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道光二十年(1840)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会试同考官,转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直言敢谏,曾数上封事(密封的奏章),抨击时弊。道光二十九年(1849)二月,升任礼科给事中。同年八月转任兵科给事中。不久,回乡为其母守丧。咸丰二年(1852)转任礼科给事中。咸丰三年(1853),奉命回籍办理团练,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咸丰五年(1855)始,先后在湖北两地任道员。毛鸿宾与大臣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又是同庚,相知甚深。曾国藩曾称赞毛的奏疏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金玉之言。当时名臣胡林翼则在毛的奏章手稿上题曰:“凤凰一鸣,心任天下事,天下之民其有托乎!”胡林翼于咸丰十年(1860)上疏保荐毛鸿宾擢升,于是毛连连升迁。咸丰十年擢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咸丰十一年(1861)升任湖南巡抚,率部截击太平天国石达开义军。当时山东各地捻军四起,毛向朝廷推荐了长沙知府丁宝桢,于是朝廷派丁来山东协助僧格林沁对捻军作战。同治二年(1863)毛鸿宾升任两广总督,继续为剿灭太平军上疏献策等。同治四年(1865),因在湖南巡抚任期内有失察同僚之事被降一级调用,回籍。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还采用了毛的建议,在省城外围首次修筑石圩以防捻军。捻军攻城时,毛鸿宾率领民团协力守城。同治七年(1868)病故,葬于历城东大辛庄。

毛鸿宾死后,经山东两任巡抚分别上疏,朝廷先后两次降旨,嘉其忠心,朱批加恩,复其原职,入祀乡贤祠。毛生前支持洋务运动,提出兴办洋务建议。著有《毛尚书奏议》16卷、《滤虑斋诗文集》2卷。他有两子,长子庆澄,后受保荐至候选道,官至二品。次子承霖,光绪举人,官至湖北候补同知、候补道。

民国期间,其子毛承霖向已退位的溥仪请谥,给谥“定直”。至于盛唐巷府第大门里的“太史邸”匾额,乃因明清两代修史之事归之翰林院,故对翰林院亦有“太史”之称,毛家便自谦地以此为匾文了。(www.chuimin.cn)

毛鸿宾在盛巷老府第的宅基,是一处东西侧较短、南北进深较大的长方形地,内呈多进的院落布局,大门开在宅院东南的“巽”位上,各院中的东、西房各3间,南、北屋各5间,都比一般民房宽深高大。一色的青石、砖瓦砌筑,木窗、厦檐、隔扇等木作,雕绘细腻,富丽典雅,既保持了一种朴实自然的气息,又体现出主人的修养、身份和富贵之气。尤其那庄重而厚实大门,两边用楹红漆勾出,临街南屋后墙的整个墙面都用砖石砌筑,人们站在剪子巷口上就能十分清楚地看到这处严谨质朴、开敞明亮,且极具济南风格的四合院落。

说起盛唐巷,清末民初济南城内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济南府里三名人,西有毛鸿宾,东有陈钦,中有陈善人。”民谣中的这三人,均为清末民初在济南百姓中颇有名望的大人物。陈钦,生卒年不详,清代历城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又升为天津道、海关道。在与西方列强交往谈判中不卑不亢,坚辞不让,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陈善人是指晚清状元陈冕的父亲陈恩寿。陈恩寿(1837~1883),祖辈为今浙江绍兴人,后随父迁居济南。清咸丰、同治年间,历任山东莱阳、长清知县,所在皆有政绩。后因长清“黄崖山惨案”愤而辞官,侍奉其父于济南寓所。光绪九年(1883),黄河在山东决口,历城等县泛滥成灾,许多灾民无家可归,陈恩寿拿出家中财钱,赈济灾民,一时“善人”之名广为传颂。

早年历城秦、毛两家有一段往事。道光年间,毛鸿宾与盐商秦家“山”辈的女儿结婚,此后两家就成了亲家。仲宫秦家为秦琼后人,为取得美满富足的生活,在营而庄建房置业,且在地方上有些名气。当时毛在外地任上署事时,家内诸事便按俗规,多由娘家人代管。当毛家在南山邱家庄购房置业时,秦家在仲宫镇西南近处的营而庄也有房屋田产,所以两家在仲宫的房地,就由居住在济南西关的毛鸿宾岳丈德刚公往来照管。其后毛家又在仲宫与邱家庄间的郭而庄新置得土地,而秦家新购的田园仍在营而庄附近,地相近却不相连。不过两家在济南城里的宅邸相距不远,故经常走动,关系密切。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时,秦家还保留着毛鸿宾正楷书的扇面。

随着社会发展,毛鸿宾在邱家庄的住宅没能存留下来,但村口的一座钟亭,却依然完好地立在一个高大的石台之上。石台上有4根石头柱子,木头梁架,花脊黑瓦,使这钟亭看起来颇为古雅。钟亭西侧的柱子上,还刻有一副楷书对联,写的是“晨叩惊醒名利客,夜鸣振起聩聋人”。在钟亭石台南壁上,还有一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修的钟楼碑,上书:“兹因修建钟楼,乃神前耳闻庄严,人皆仰望,祈佑人之安业,乐五谷丰登。谨云。”碑文简单明了,从中可以看出,钟亭立在“神前”,当属三元宫的附属建筑

从仲宫西侧一块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的三元宫碑可以看出,三元宫历史悠久,早在天启五年(1625)就由当时济南卫指挥杨辉仕捐资开拓,“较前宽展”。后来,“墙垣多被风雨毁坏,以致神像暴露”,所以康熙十一年又进行了重修。

三元宫在钟亭以北,今大殿尚存,只是年久失修,十分破败,而且主殿两边的耳房都被编了出去,成了民房。院子里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其实三元宫原本的院子十分完整,院中有一棵大柏树,还立着很多石碑。

邱家庄村内除了三元宫,在村西还有一座土地祠,前几年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曾发现两块土地祠石碑,其中一块立于同治十二年(1873),碑文由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李庆翱撰文,据碑文所记:“省南中(仲)宫镇东七里许,有邱家庄,群山列峙,水回环居者,咸有古朴风……庄人建土地祠,为岁时起伏腊祈雨祷晴之所……假日来游,适值祠落成,因思土地为土谷上神,能造福捍灾,为一方保障,祠以祀之,礼也。”碑文虽短,却文辞清丽。如今,土地祠早已消失不见了。

“归田”是为了修身养性,毛鸿宾说自己“性情山水,一丘一壑,辄为情移”,而且这个地方“其居民质朴而愿,无机械变诈之习。由其去城市远,浮华之士少,故犹有古风也……惟自念迂拙之性,空疏之学,亦既不合时宜矣,苟得一山深林密之区而托处焉,理乱不知,黜陟不闻,用以娱性情,养心志,且使子若孙淳淳穆穆,长为太古之民,是亦足矣”。

毛鸿宾描述的生活,想必也是不少今人的梦想,只是如今,人们也许只能时常问自己一句“何处可归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