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济南河治理:西郊盖韭概览

济南河治理:西郊盖韭概览

【摘要】:西郊盖韭,即产于济南西郊的玉符河东岸以大金庄为中心的保护地韭菜。相传“西郊盖韭”,多进贡于皇室。昔日的西郊盖韭,多为农产品种的“三棱箭”,其韭叶横断面呈三角形,经软化栽培后,香味浓郁,素有“千里香”之美称。据考证,西郊产地的盖韭与其地的土质、水质有关。当前上市的西郊盖韭,虽较外地韭菜更好吃,但纯正的“千里香”味道已不复存在。其色、香、味、形已接近原来的西郊盖韭。

西郊盖韭,即产于济南西郊的玉符河东岸以大金庄为中心的保护地韭菜。其供应季节主要为春节前后,并在韭菜上覆盖草苫,“盖韭”因此得名。

韭菜,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上就载有“献羔祭韭”,说明当时在祭祀时,就用羊羔和韭菜作为祭品。又从东汉《说文》一书看,中国最初的文字是象形字,从“韭”字形象来看,下面一横代表地面,中间两竖各附三小横是代表韭菜叶片丛生,并向外开张的形态。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创立文字以前已有韭菜了。

相传“西郊盖韭”,多进贡于皇室。其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韭,一剪一加粪。”保护地栽培方式可追溯到元朝《农书》:“冬月以马粪覆之,于向阳处,随畦用蜀篱障之,遮北风,至春蔬其芽早出。”这种传统的风障阳畦栽培韭菜的方式,至今仍被西部农民沿用。

清初诗人王苹诗云:“何当旧冰上,剪韭闭柴门。”说明冬季保护地的韭菜已有一定数量种植。又康熙《历城县志》载:“段店,城西南十五里,地沃水浅,民治瓜蔬。韭春初秋晚,两擅其香。”可见韭菜的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济南开埠后,民国六年,马良在西郊张庄建营坊,西郊盖韭开始了大规模发展。其保护形式已不再是“随畦用蜀黍篱障之,遮北风”,而是风障前加以覆盖。当时的覆盖物是北园稻草编割的草苫,直接盖入韭畦,数九寒天,每畦加盖多至八层。

1949年后,发展了玻璃盖韭。其提温快,生长迅速,春节前可以收两茬,夜晚在玻璃上加盖草苫。后来,西部农民购进南四湖苇绒,其保温效果尤佳,从而代替了草苫子。1963年以来,塑料薄膜代替了玻璃,使成本降低,薄膜上的覆盖物依旧是草绒或草苫,沿用至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韭菜的需求量增大,栽培面积猛增,今多为温室大棚生产了。

昔日的西郊盖韭,多为农产品种的“三棱箭”,其韭叶横断面呈三角形,经软化栽培后,香味浓郁,素有“千里香”之美称。故民间还传有“闻香捉盗”的趣话:“韭菜若为邻所盗,遂闻香而至,获之。”(www.chuimin.cn)

纯正的西郊盖韭,收割多以20厘米为度,叶片为黄绿色,质地细嫩,口感清香,多以此为水饺馅,但不可久煮,经不住回笼,如上餐吃剩,下餐回笼,则风味大减。

据考证,西郊产地的盖韭与其地的土质、水质有关。因这里为褐土地段(pH值为7~8),浇灌水源为腊山、峨眉山清泉水系,故所产的韭菜有西郊盖韭的特色。另外,盖韭自使用玻璃、塑料薄膜作为覆盖物后,虽生长迅速加快、产量提高,但味道有所下降。传统的“三棱箭”品种,由于产量低,也已被淘汰。虽说先后引进的“寿光马莲韭”“诸城大金沟”等品种产量较高,但口味皆不如当地的品种。当前上市的西郊盖韭,虽较外地韭菜更好吃,但纯正的“千里香”味道已不复存在。

为了改善品质,近几年西郊地区又发展了“二混子”盖韭,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到收割前10天左右,将塑料薄膜撤去,进行品质改善,故俗称“二混子”。其色、香、味、形已接近原来的西郊盖韭。

生产韭菜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凡经营盖韭生产的菜农,收入均较高。当地农民说:“待要发,韭菜瓜。”盖韭是济南的名菜,它与唐王白菜、北园芹菜,并称济南“三美”,且2009年被济南市民选为泉城消费者最喜爱的十佳特色农产品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风味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况且,随着流通渠道的畅通,西郊的盖韭今已打入我国不少北方的市场,供人们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