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花山佛洞:历史悠久的石刻造像,藏有26尊金代高浮雕佛像

黄花山佛洞:历史悠久的石刻造像,藏有26尊金代高浮雕佛像

【摘要】:山腰有一溶洞,名叫“黄花洞”,内有一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石刻造像,它们就是黄花山佛洞石窟造像。另据清乾隆《重修黄花山佛洞碑记》称:“……洞后又有倒坐观音。”走出观音堂顺着平行的山路绕到山的西侧,便是黄花山佛洞。黄花山佛洞内外上下共存石刻佛像26尊,绝大多数为金代的高浮雕造像。

在山水辉映、风景秀美的卧虎山水库西侧、仲宫镇朱家庄东南有一黄花山,因山上多产黄色野菊而得名。此山山势奇伟,秀丽峻峭,有的山峰壁立千仞,有的山峰若剑刺天,松柏青翠,鸟啼蝉鸣。山腰有一溶洞,名叫“黄花洞”,内有一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石刻造像,它们就是黄花山佛洞石窟造像。

据洞内金承安二年(1197)杨十三郎造像碑记载,此洞造像始于金代中叶,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历城区现存的三处金代造像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艺术研究价值,197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可顺着平坦的公路向西,绕行崔家庄,穿过朱家庄向南,踏上乱石堆砌的“道桥”,跨过玉符河流水,来到黄花山脚下。

抬头看去,黄花山虽然只有200多米高,但是山上奇石多姿、山峰矗立、翠柏蔽日,黄花满山遍野,十分幽静秀丽。

沿着山间崎岖的小路攀登,在半山腰处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3米、宽2米的石砌钟楼。随着岁月流逝,古钟早已无存,只剩下4根石柱支撑着残破的石顶。距钟楼不远,依山崖建有观音堂,其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两通清代碑刻记述,此堂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同治十一年(1872)两次重修。另据清乾隆《重修黄花山佛洞碑记》称:“……洞后又有倒坐观音。”这一说法是有缘由的,自古以来寺庙大都坐北朝南,而此观音堂却在黄花山佛洞后面坐南朝北,这是当地人们因地制宜,按照山势地形而建的结果,使得送子观音背阳而坐,不过这里遥望山下,村落民居密集,钟声香火时常招来不少祈求子孙的善男信女。(www.chuimin.cn)

走出观音堂顺着平行的山路绕到山的西侧,便是黄花山佛洞。佛洞坐东朝西,天然石窟加以开凿,呈长方形。离河面约80米,离山顶约100米;洞深6.67米,口宽3.52米,底宽2.55米,洞高4.2米。洞内外现存石刻佛像26尊。洞口外南壁造协天大帝像,洞内造像分上、下两层。下层在南北两侧各造罗汉9尊;洞底东壁有一坐佛造像。罗汉造像高近1米,其头部已残损,但身躯完好。它们体型不同,形态各异。此洞供奉哪一尊主佛,碑文无记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乡民重修碑记》称:“黄花山佛洞天成,内有佛爷、十八罗汉,外有协天大帝,洞后又有倒坐观音,亘古以来此历邑之钜观。”又称:“然向也,洞之内外神像缺而不全,兹则龛以俄兰嘉奢、关平、周仓并南洞送子观音诸神……”由此可知,前面提到的无头立像,极有可能是侍卫在协天大帝身旁的周仓或关平石像。

上层在洞窟顶部,利用天然藻井雕刻佛像4尊,现保存完好,可以看出佛像面部造型圆润,线条柔和,张着大眼,笑视下方,像是真的要降福人间。

黄花山佛洞内外上下共存石刻佛像26尊,绝大多数为金代的高浮雕造像。洞外有一完整的清乾隆重修碑,在洞内还可看见到金承安、明弘治、清光绪等三通重修石碑的残块。在洞壁还有金代造像题记20则。

从这组造像风格上可以看出,隋唐造像中的鼻隆口阔、袒胸露腹、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风貌大为减退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容清瘦、体态精悍、形色深沉的人物形象,从侧面反映了佛教在逐渐中国化。当地的石工,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融入雕刻的佛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