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区营养干预:针对营养问题的改善措施

社区营养干预:针对营养问题的改善措施

【摘要】:营养干预即针对不同的营养问题而采取的营养改善措施。③社会经济水平,比如低保人员和高收入人员将会有不同的营养问题。对已选定的干预方法深入研究 将已选定的干预方法在纳入项目前,按标准要求仔细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同时参考有关文献,向有关专家、社区营养师和居民代表咨询,最终确定营养干预措施。

营养干预即针对不同的营养问题而采取的营养改善措施。例如改善婴儿喂养、食品强化、普及周期性健康体检、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在选择干预措施,由于受人力、物力、资金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措施不宜选得过多,只需选用主要的干预措施,力争做到事半功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评判标准,以便比较并筛选出切合实际的干预措施。

1.选择营养干预措施应综合考虑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1)问题重 要优先解决重要的营养问题。

(2)作用大 采取的干预措施应能在解决营养不良问题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3)有可操作性 应对干预措施在实施上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估,选择具有操作性和参与性的方案。

(4)资金允许 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使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

2.选择营养干预步骤

(1)确定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目标人群可根据以下特征确定。

①根据年龄分组,比如学龄儿童、哺乳妇女、更年期女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生理特点不同,营养问题各有特点。

②根据职业分组,比如脑力劳动、开车一族、农民、商务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由于职业不同,生活习惯和营养问题差别也很大。

社会经济水平,比如低保人员和高收入人员将会有不同的营养问题。

④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不同,对营养教育的接受态度和程度有所不同。

⑤民族、信仰等,不同的民族和信仰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各有特点。

(2)选择营养干预的问题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特定目标人群营养不良程度、性质原因,如哪些人易患营养不良,其年龄、职业、经济水平、民族等情况;存在何种营养不良或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的程度;营养不良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②干预项目涉及的范围、已经拥有的资源、社区和社会参与的程度等因素。

③干预措施的意义、干预的有效性、实施的可行性、成本效益。

④确定最有意义的干预手段。

(3)对已选定的干预方法深入研究 将已选定的干预方法在纳入项目前,按标准要求仔细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同时参考有关文献,向有关专家、社区营养师和居民代表咨询,最终确定营养干预措施。

1.现状调查分析

(1)项目意义 血压是常见、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慢性疾病,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有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这些疾患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和死因顺位中均占首位,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8.8%,比1991年增加了31%,患者增加了近7000多万,全国达到1.6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医疗卫生负担和经济负担将越来越重,因此高血压防治是当前我国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课题和中心环节。国内外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是在遗传背景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生活习惯而诱发致病的,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关系密切;高血压的病因,遗传因素的比重占30%~40%,生活习惯的比重占60%~70%,其中生活习惯是主要原因。由于高血压是一种生活行为为主要诱发因素的疾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使民众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习惯,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病率、控制或延缓其并发症。目前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居民中存在着明显的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低的状况。因此,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卫生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高血压流行现状,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展以营养教育、健康管理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提高人们预防高血压的意识和技能,改变人们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在社区营养工作中,应将在人群中开展高血压的营养干预应作为防治慢性病的优先项目。

(2)社区的营养问题 经调查发现某地某社区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5%,人群中90%的人摄入高盐饮食,70%的人摄入高脂饮食;多数居民不清楚高盐和高脂饮食与高血压的直接关系,甚至有人认为盐吃少了没有力气,吃肉、喝酒可以御寒,不知道要定期了解自己的血压和血脂情况,不知道什么是正常血压,不知道血压与脑卒中有关,没有定期的健康体检和测试血压的制度。

2.制定项目目标

(1)总目标 三年内将该社区 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从 25%下降到15%。

(2)分目标

①对高盐、高脂饮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知晓率从35%提高到95%。

②高盐、高脂饮食摄入率分别从90%和70%下降到15%。

③人群中正常血压知晓率从45%提高到95%;85%的医生掌握促进健康的有关知识;80%的医生在临床诊断时对病人给予健康促进的有关咨询;医院设立首诊病人量血压的制度。

④35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脂率从40%提高到60%;35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从50%提高到90%;高血压患者按时服药及治疗从30%增加到70%。(www.chuimin.cn)

3.干预措施

(1)开展社区营养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散发营养教育材料等方法,使社区人群能做到以下内容。

①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10项原则和“平衡膳食宝塔”中各类食物的用量,了解如何调节膳食结构,做到科学饮食、合理搭配。

②了解高血压的危险性,知道高盐、高脂饮食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知道各类人群每天食盐食用油的摄入量和控制食用的办法。

③了解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知道如何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熟练掌握改正不科学习惯的有效措施。

④了解血压的正常值,知道定期测量血压以及了解如何控制血压。

(2)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 对高危人群的营养干预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预防脑卒中和冠心病,对于已经发生过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病人来说,血压的管理必须非常谨慎严格,同时运动指导也应该十分慎重。对已经服药接受治疗者,应该将健康管理和治疗结合起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②组建高血压监控网络,定期监测社区40岁以上人群的血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③对高血压病人定期随访,每月至少测血压一次。

④开展周期性的营养教育,纠正高危人群的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

⑤强化高血压规范管理及个体化指导,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⑥指导高血压病人学会如何自己测量血压,如何科学服药。

(3)健康人群的健康监测

①进行家族史的调查。遗传因素及家族生活习惯特点的考虑对于高血压疾病风险的评估意义重要,父母双方均为高血压患者的家庭,其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也在50%左右,以前认为这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现象除了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以外,一半以上是由于家庭共有的生活习惯所致。

②开展营养讲座、调查问卷和营养知识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每年至少2次。

③培养血压测量志愿者,为每个居民楼购买血压表,并建立高血压监测信箱。

④针对医师、护士和社区卫生人员的高血压规范管理的培训,每年至少4次。

⑤建立高血压管理信息系统

⑥对社区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定血脂和血压一次。

4.评价效果

(1)社区高血压计划活动是否按计划进度执行。

(2)营养教育的效果(预防高血压的态度、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变等)。

(3)根据血脂、血压的变化评价高血压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

(4)脑卒中死亡率的变化。

(5)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

(6)项目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

(7)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