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业生涯管理-性格的影响及遗传素质分析

职业生涯管理-性格的影响及遗传素质分析

【摘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行为很少有攻击性。A型性格或称行为模式,即易患冠心病的行为模式。C型性格又称为癌症倾向性格。遗传素质个体之间的不同为不同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与性格差异形成关系较为密切的遗传素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最后,身体容貌、生理特长甚至是生理缺陷都会对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一、性格

性格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不管是善良还是凶残、诚实还是虚伪、虚心或者自大、勤劳还是软弱等全是对人的性格特点的形容。就个人而言,性格是由各种性格特点所构成的集合体。

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不易波动的个性特征,它有着超越情境以及时间的统一性。性格是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养成便较为稳定。这种相对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贯穿在他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在相似的、或不一样的情况下全会表露出。因此,人对现实的每一种看法不能代表了他的性格特征。在有些情境下,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归结为情境性的、偶尔性的;同样,也并不是说每一个举止行为都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仅有形成习惯了的举止行为,才可以表示他的性格特点。

性格与气质不同,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可变性小,并且没有优劣之分,性格是后天的,可变性大,具有优劣之分。性格之所有有优劣之分,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二是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三是性格特征和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有紧密的联系。

二、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是指按照某种标准将人们的性格所做的分类。因为性格现象所表现的繁杂性,在心理学领域到现在还缺少一个受大众认可,且有严谨科学依据的性格分类系统。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三种比较突出的性格类型。

(一)内倾型和外倾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最早将性格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又称为内向型,指个性沉静而不善交往的人;外倾型又称为外向型,指个性好动善于交往的人。上述两种类型的不同主要体现于人际适应上。

内倾型特点:

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行为很少有攻击性。

2.性情孤僻,喜欢自我反省,生活规律较强。

3.热爱读书,不爱主动和人交流,除关系很好的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

4.很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

5.安静。

外倾型特点:

1.常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好追求刺激,勇于冒险。

2.随和、乐观、无忧无虑、好开玩笑、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易冲动。

3.好为人师,好与人说话。

4.喜欢变化的生活,有很多朋友。

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

(二)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

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和罗森曼(R.H.Rosenman)根据人们在时间急迫感、好胜心以及易感身心疾病的不同,把性格划分为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

A型性格 或称行为模式,即易患冠心病的行为模式。其主要特征是:(1)对时间有紧迫感,做事快,感到时间不够、时间过得快;(2)长期的亢奋状态,总是想同时做几件事情,把工作日程安排得越满越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紧张状态;(3)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低,强烈的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身体和社会环境并维护控制权;(4)遇到挫折变得敌意和攻击,对他人怀有戒心,缺乏耐心和容忍。

B型性格 或称为B型行为模式,其明显特点是:逍遥自在,不容易慌张,一般无时间紧迫感,不喜欢争强好胜不急躁,能容纳。

C型性格 又称为癌症倾向性格。虽然不同学者对其描述有所不同,但其主要特点是:不表现恼怒,把恼怒藏在心里加以控制;表现出和其他人过分合作,宽恕一些不该宽恕的举止;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见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显露消极心理,屈从于权威等。

(三)冲动型与思索型

卡根(Kagan)等人把性格划分为冲动型和思索型两种类型,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冲动型的特点:反应快,但精确性差。该性格的人面对问题时经常急于求成,无法将问题的所有可能性十分准确地剖析出来,往往不顾对错就忙于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就开始解答;对信息的加工更倾向于采用整体性策略,因此,当学习任务要求做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思索型的特点:反应慢,但精确度高;该性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考虑周全后再做反应;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对于熟识的、难度系数低的问题,他们的应答表现得还是比较灵敏的。这种在加工信息时多应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剖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三、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的性格并不仅是受先天性的种族遗传,同时还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刚出生的婴儿仅仅继承了父母的某些神经生理上的遗传素质,他们还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他们自身心理的成熟,逐渐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性格特征。性格的形成虽然主要和后天因素有关,但它和所有心理现象一样,不能脱离生理素质这个基础。(www.chuimin.cn)

(一)生理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1.遗传是性格形成的物质基础

遗传是指有机体生来就有的有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正常的遗传素质是正常性格形成的必要物质前提,先天就具有遗传缺陷的人,不但智力上有缺陷,而且也不能形成正常的性格。

遗传素质个体之间的不同为不同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与性格差异形成关系较为密切的遗传素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性格的形成过程就其生理机制来说,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对于性格的形成起着推动或妨碍的作用,主要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和难易程度。

2.生理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制约性格的形成

生理发展是性格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性格发展的水平和规律。首先,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生理变化与心理相比是比较少的。其次,生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脑的机能活动、内分泌腺的活动、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化反应都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最后,身体容貌、生理特长甚至是生理缺陷都会对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

(二)环境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1.家庭环境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儿童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是有“社会的细胞”之称的家庭。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教养形式、孩子在家中的角色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

就家庭结构而言,不一样的家庭结构给儿童提供了不一样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儿童形成不一样的性格。在两代人家庭中的儿童比三代人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其性格的合群性、敢为性、独立性、自制力、情绪控制、聪慧性、行为习惯及文明礼貌等方面发展要好。家庭结构不完整,如父母离婚或亡故,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因素。

就家庭气氛而言,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家庭气氛是由家中全体人员制造的,但夫妻关系起主要决定因素。在整个家庭中,夫妻关系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安静畅快家庭中的小孩与氛围沉重及冲突家庭中的小孩在性格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安静畅快家庭中的小孩,能够从家中获取安全感,对于生活态度也会比较乐观,对待他人落落大方,友好和善,并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得突出。氛围沉重及冲突家庭中的小孩,情绪波动很大,缺失安全感,总是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伴有忧郁心理,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十分警惕父母发怒,不能轻易相信他人,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可划分为三种,不一样的教养方式对小孩性格形成有不一样的影响。第一类是权威型(专制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以权威自居,对孩子的一切行动都是加以干涉、限制、斥责,有时甚至打骂孩子;对孩子教育没有耐心,只让孩子听从命令。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易变得不积极、不主动、服从、软弱、不自信、低自尊、对人怀有敌意、做事没有主动性、严重的还会有不诚实的性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态度表现为家长对小孩百依百顺,百般宠爱,对孩子没有约束,没有限制和要求。在此类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任意、不成熟、自私、粗鲁、不懂礼貌、自立性差、蛮横无理等性格特征。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态度表现为父母既满足小孩的正当要求,又在一定情况下加以限制;既保护孩子,又给孩子一定的训练;家长间和家长和小孩间关系和谐。父母的此种教养方式可以让小孩形成一些正面的性格特征,例如谦虚、诚实、活泼、乐观、耿直、自立、落落大方、擅长沟通、善于合作、思维活泼等。

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标榜。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是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授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孩子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模仿父母的行为,这也是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常常类似的原因。

2.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发展智力,接受品德和政治教育,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

知识的学习对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知识,了解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紧张、艰辛的智力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养成坚毅、顽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集体对性格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学生参加集体生活,接受集体的委托和要求,受到集体公论与评判的影响,这对学生性格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集体的委托和信赖,可以发展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性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地说,学生年纪越小,受教师的影响越大。对学生,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让学生性格的发展受影响。有威信的教师,学生言听计从,他的高尚品格,如思想进步、强烈的责任心等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不会愿意接受其教导,他的负面态度,如粗暴、偏心、神经质等,有可能让学生有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等不良的心理。研究表明,喜欢教师的学生说谎较少,不喜欢教师的学生说谎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师生关系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3.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儿童都是在某种文化、某种社会和特定的经济地位中被教养起来的。一般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留下深刻的影响。就文化背景来说,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生活所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每个人一出生就受到这种风俗习惯的影响,小到对孩子的喂养方式,大到孩子行为举止、道德规范等方面。因此,不一样民族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其性格特征也不相同。

不相同的时代、不相同的民族、不相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都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并在他的性格上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典型性格。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实践形成了不同阶级的典型性格。

(三)自我意识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性格是在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的,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的自我意识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塑造着自己的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对性格形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把性格的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性格形成期(出生到11岁左右)。儿童出生以后,开始接触周围的环境,通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态度和习惯性行为。3岁以前是性格的萌芽期,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开始产生。3至5岁,形成性格雏形。6至11岁,初步形成性格,自制力、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开始形成,但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不稳定,易受环境的影响。

第二阶段:性格的定型期(12至17岁左右)。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充满矛盾的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引导得当就形成良好的性格;反之,如教育引导不当就可能形成不良的性格。进入少年期以后,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自我意识的作用体现出来,他们希望能够自立,并像成人一样享受一切。但是,心理发育又很不成熟,这样就形成身心发展的矛盾性。如果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教育,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

第三阶段:性格的成熟期(17至30岁)。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多彩,而且越来越复杂,富有热情和激情,形成某些高级情感,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分化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一切。自尊和自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道德观念、理想和世界观走向诚实。

第四阶段:性格的更年期(55岁至死亡)。人到了55岁以后,生理上走向衰老,成为身心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性格在这一时期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化的大小随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而异。导致性格变化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生理上衰老,使人感到不适应,产生焦虑,烦恼、不愉快的体验,甚至会感到力不从心;其二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如离退休、配偶死亡等等,使人意识到晚年的来临。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性格也趋于老化。主要表现为性格强化和性格弱化两个方面:前者变现为思想僵化、急躁孤僻和固执己见;后者表现为缺乏信心、遇事犹豫不决等。当然,也有许多人在晚年仍然能保持良好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