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智力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智力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摘要】:有学者提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显示智力水平。对于能力、智力两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能力包含智力。能力和智力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能力侧重于活动,智力侧重于认知。能力主要解决“能与不能”的问题,智力主要涉及“知与不知”的问题。一般能力通常也被称为“智力”。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指人们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拥有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在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同时对活动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擅长体育运动,有些人精通音乐,有些人具有很好的记忆力,有些人具有较强地创新能力等;这一类特征就是我们所说的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的能力。

能力包含两重内涵:实际能力和心理潜能。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可以用仪器、工具测量出来;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潜在能力,通过训练或者学习以后有可能发展起来。我们所说的能力同时包含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能力与智力

虽然在心理学界中,智力(intelligence)一词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是关于智力,到目前,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明智力的涵义。有学者认为智力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如比奈(Binet)提出智力就是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正确的判断能力;特曼(Terman)提出,一个人的智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有学者提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显示智力水平。布朗(Brown)综合智力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定义,提出智力是学习能力、推理、应对新情境和保持知识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提出,智力是一种概括和抽象的综合能力,即记忆力、想象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对于能力、智力两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能力包含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种,即认知能力,在前苏联和我国的心理学教材中,大多支持这一观点;(2)智力包含能力。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支持这一观点;(3)能力相对独立论。能力和智力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能力侧重于活动,智力侧重于认知。能力主要解决“能与不能”的问题,智力主要涉及“知与不知”的问题。虽然能力和智力有一定的区别,但在很多情形下还是可以互用的。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与技能、知识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能力与技能、知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另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能力因所属范畴和现象的不同而又相互区别。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既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当它以思想观念等形式被个体认识时,就变成了个体意识和个体的知识系统,影响人们去完成改造现实的某些活动。能力是为了成功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是,在掌握知识和对知识材料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则离不开能力;比如学习和掌握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是属于知识范畴,而决定这个推导过程的概括、分析活动的身心条件则属于能力范畴。

能力与技能不同。技能是一种通过训练而巩固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行动方式的形式被人们所掌握,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通常情况下,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又能促进和推动能力的发展。从掌握的速度来看,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首先,能力是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积累越多,技能学习越强,就越有利于促进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就会对其能力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主观条件,直接影响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难易,并决定知识、技能的巩固程度。

四、能力的分类

能力与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活动领域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如艺术活动要求参与者具有创造力,市场调查活动要求参与者具有归纳推理能力,飞行活动要求机师具有较强的空间视知觉能力等。我们可以对能力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每一个个体完成一切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共同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一般能力通常也被称为“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出现在某种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它只适用于某种狭窄的活动范围,如语言能力、色彩鉴别能力、节奏感受能力等其他专业技术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一般能力在某种专业活动中得到了特殊的发展,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例如一个具有一般的思维能力的人长期在数学领域发展,并不断的把这种一般的思维能力运用到实践中,那么,这种一般的思维能力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特殊的计算能力;而在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功人士除了在本领域工作出色以外,在其他方面也常常表现得很好。

(二)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某些单因素能力,即主要通过大脑某一种功能完成的心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如感知、记忆、思维、肌肉运动等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通过由许多基本能力分工协作完成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是由基本能力结合而成的综合能力。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技能,并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模仿分为正模仿和反模仿,正模仿即复制他人的行为,反模仿即不复制他人的行为;模仿也可以分为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即时模仿指立即模仿他人的行为,延迟模仿是指在观察学习后并不立即模仿,待时机成熟时再做出反应。

创造能力是指形成新思想和制造新产品的能力。具有创造力的人能超越具体知觉情景的限制,摆脱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习惯思维的束缚,独具慧眼,能发现事物的新性质和新关系,发现新原理,提出新理论,发明新产品。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动物具有模仿能力,但不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有人擅长模仿,但创造力较差;有人既擅长模仿,又擅长创造。但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模仿可以分为机械模仿和创造性模仿,创造性模仿中既有模仿也有创新。模仿也是创造力发展中的必要步骤,人们往往先学会模仿,然后才会创造。科学上的发现和创造,绝大多数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书法爱好者开始时也必须经过临摹阶段,经过长期练习才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根据能力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能力分为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指与认识有关的能力,例如思维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等,是人们完成各种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操作能力指实际活动能力,如体育运动、机械操作等,是人们为了适应或改变环境条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外部动作的能力,是掌握和施展技能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社交能力是指参与社交活动的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群体活动中,与他人保持协调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是以认识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在操作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人们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反过来,人们又依靠他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调节自己的操作活动和社会交往,增强实践效率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五、能力理论

能力是结构复杂的心理特征。研究能力的组成结构,分析能力的组成因素对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能力测量的手段,以及科学地制定能力培养原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能力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心理特征,研究者们对能力的结构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因而出现了许多差异性的理论。下面我们介绍四种主要的能力结构理论。

(一)“双因素结构”理论

在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智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1904年提出了能力的双因素结构理论。

双因素结构理论提出,能力具有两种因素:一为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个体完成全部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其中一般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斯皮尔曼认为,人的一般能力是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普通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因素,只与特殊领域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如飞行)异于别人的能力。通常而言,各种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

(二)“群因素结构”理论

群因素结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Thurstone)所提倡的。根据对世纪能力测验分数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瑟斯顿发现,在能力结构中并无像斯皮尔曼所说的一般因素,而且也未发现特殊因素。按照瑟斯顿的分析结构,他提出能力是由很多相互没有关系的原始能力组成的,而且大部分能力可以分解为7种原始的因素,如下:

1.语词理解(简称V):了解语词意义的能力。

2.语词流畅(简称W):正确而迅速地拼字和词义联想的能力。(www.chuimin.cn)

3.计算(简称N):迅速而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空间关系(简称S):运用感知经验准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空间关系的能力。

5.记忆(简称M):对事物强记的能力及将两事联结的机械记忆能力。

6.知觉速度(简称P):迅速观察、判断事物异同的能力。

7.一般推理(简称R):根据经验能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瑟斯顿对所有因素全部都设计了测试的内容和方法,然而实验的结果同他设想的相悖,所有能力与其他各种能力都有正相关,这说明各种能力因素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可以找到一般的因素。瑟斯顿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界定智力,他在这七种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编制的智力测验,称为基本心能测验(简称PMRT)。

(三)“智慧结构”理论

智慧结构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智慧结构论认为,人类的智力乃是思维的表现,而思考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则包含了三个心理维度:思考的内容、运作以及思考的产物。由此三个心理维度组成一个立体结构,即为智力结构。

思考的内容在性质上属于引起思维的刺激。思维内容的刺激在性质上分别属于符号、形状、行为、语义四大类。在后来的各种解释中,则将原来属于形状的一类刺激,扩大为视觉与听觉两类,使思考中由四类刺激变成了五类刺激。

思考的结果在性质上属于体现思维的反应。而反应方式又包含单位、关系、系统、转换、类别、应用六种方式。

思考运作过程介于刺激反应之间不能直接观察。可以分为认知、评价、记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五种。

将三个维度的交互关系,采用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立体计量方式表现时,人类的智力结构中包括了150(5×5×6)种不同的能力。智力结构模型如下所示:

图3-1 智慧结构模型

在智慧结构理论中,智力在形式上虽包含三个维度,但只有思考运作实际上真正代表个体的智力高低。在思考运作中,吉尔福特所列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个概念,引起以后心理学家们的广泛注意,因此启动了很多研究。所谓集中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总是通过已有知识,遵循以往的逻辑规则去求取唯一的正确答案。在学校中的知识学习以至智力测验考核的智力,均属集中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个体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时,针对特殊情境的问题,可以同时想到很多个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囿于单一的答案或者钻牛角尖式的探求。像这种超越既有知识又不一定遵循以往经验的思考方法,通常称为创造。一般认为创造性要求智商最低限度是在120左右。

(四)“能力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弗农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最高层次,在这个最高层次之下包含了两大因素群,即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素、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因素;第三层是小因素群;第四层是特殊因素(如图3-2)。由此可以看出,弗农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只是对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做了更进一步深化。

图3-2 智力层次结构

弗农在G因素和S因素之间增加了大因素群和小因素群两个层次。弗农的能力层次结构模型又是能力层次结构理论的先导。他把大因素群分为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素、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代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当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以言语机能为主,右半球以空间图像感知机能为主。

六、能力的测量

人的能力是在人类活动中发展和显现的,能力的高低也可通过人的客观活动加以测量。以各种量表测量一个人能力的方式,称为能力的测量。能力测量是心理学应用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具体表现。

能力测验有很多种: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等等。通常来说,能力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即一般能力测验,它是用来测量人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测量智力的工具成为智力量表。由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一般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来表示,所以智力测验又称为智商测验。智力测验的目的在于测量智力的高低,辨别智力的发展水平。

1.斯坦福—比奈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在1905年编制的,其最初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叫做比奈—西蒙量表。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Terman)于1916年发表了经过修订的比奈—西蒙量表,并将其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该量表在1937、1960和1972年进行过多次修订,同时也被英、德、日、意等国的心理学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修订。我国学者也曾对此量表做过多次修订,使之适合于中国人使用。吴天敏于1982年修订的《中国比奈测验》共51题,适用于2至18岁人群。

智力测验的结果最初是用能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的,即儿童最高能通过几岁组的项目就表示他的智力年龄是几岁。为了方便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智力,有学者提出心理商数概念。这一概念被推孟使用并称为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为比率智商,计算公式如下:

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比率智商是假定智龄随实际年龄一起增长为基础的。其实智力并不是随年龄比例上升。特曼认为,达到16岁智力就停止发展了。如果连继续用不再增长的智力年龄与继续增长的实际年龄相比,求得的IQ就会下降。

比奈用智龄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真实情况下单凭智龄无法正确反映单独个体的智力水平。具有同样智龄的儿童,由于实际年龄不同,所代表的聪明程度是不同的。鉴于以上情况,计算IQ的方法就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IQ作为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当其值为100的时候,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Wechsler)智力量表是美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开发的。该量表分为三种: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用以评定4至6岁半儿童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评定6至16岁儿童的智力;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评定1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这样,整套韦氏智力测验可运用于幼儿到老年,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具有各个年龄段代表性的智力量表。

韦氏量表的重要特点是,它废除了能力年龄这个概念,保留了智商概念。但在韦氏量表中的智商已经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那种比率智商了,而是离差智商。离差智商以能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的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能力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其计算公式为: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X,为X的均数

公式中的Z表示标准分,X代表被试测验得分,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能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目前,斯坦福—比奈量表与韦克斯勒量表都是成熟的、且影响很大的量表。不过,两者都属于个别测验,个别测验费时较多,不适合于大规模的测验,所以后来又编制出了团体能力测验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