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职业群体相比,业余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群体具有更大的规模。后者可能并未受到过正规严谨的传统艺术训练,他们最初也许对艺术一无所知,然而凭借对新技术极快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年轻群体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更能够发挥出工具的优势。从学历层次上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群体的多元化倾向十分明显。......
2023-10-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码为媒介、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全球各地兴起。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依托于前沿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采用新的艺术技法和表达媒介,彰显人文关怀与艺术反思,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和信息文化特征。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许多作品以互动的形式出现,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新媒体艺术已涵盖了单频录像带作品、装置作品、多媒体作品、软件艺术、纳米艺术、游戏艺术和网络艺术等多种形式。例如,2006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21个国家60余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212件作品就反映出新媒体艺术的这一最新发展趋势。艺术家的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装置和展示,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特征的新艺术形式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在可预见的未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新艺术将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全新的媒体艺术,我们不妨称之为“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与传统艺术不同,信息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是一种基于信息文化的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极大地丰富传统艺术的创作主题和表达深度,同时将朝着信息艺术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新媒体艺术是信息艺术在当前历史阶段的特殊形态,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形态向信息化和非物质化形态转型的过渡产物。
在高科技的范式下,新媒体艺术及其文化出现了各种新的特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得以和谐兼容,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与文化本体的个性化得以统一,参与者在开放的系统中实现了平等与共享,文化消费与生产出现了共时性,全新的文化社区正在逐渐成形。可以说,新媒体艺术融合了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等多个学科,致力于填补信息鸿沟,追求以更加自由而多元化的手段,利用信息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激发人类无限创造的潜能,最终得以表达新时代的情感与反思,实现自然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和谐统一。
(一)新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在传统观念中,科学与艺术、工学与文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拟、大批量与个性化之间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明显差别,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信息艺术在发达的数字科技的支撑下,致力于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我们看到当前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出鲜明的科技特征。可将其归纳为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全球性与实时性等基本特征。
新媒体艺术大多构建于数字技术平台之上,以0和1为最基本的信息单位,基于信息技术表达、传递艺术思考和人文信息。
新媒体艺术是虚拟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新媒体艺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浩瀚的艺术空间,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想象力的充分解放。
交互技术使新媒体艺术能够通过形象、语音和行为识别,使艺术家(系统)与受众发生互动,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体验的双向交流,突破艺术活动的单向模式,让艺术焕发出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www.chuimin.cn)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以网络为工具,致力于实现全球共享和无界沟通,把全世界的观众融入一个公共的艺术平台之上,实现实时的联结与互动。可以看出,这些全新的艺术手法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其创作不仅涉及较为复杂的科技手段,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典型的新媒体艺术团体包括各类分工明确的创作人员——创意者、程序员、设计师、流程总监等,每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新媒体艺术的催化下,历史又一次重现当年包豪斯的情形:大批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家、音乐家、认知心理学家和大众传播专家又一次紧密合作,跨越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创造各种令人震撼的视觉影像和交互装置,探索全新的表现手法和传达途径。
(二)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
新媒体艺术不仅是艺术家的表达手段,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目前,新媒体艺术旗下的录像艺术(video art)、远程艺术(telematic art)、虚拟现实艺术(virtual art)、网络艺术(network art)、机器人艺术(robot art)、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软件艺术(software art)、纳米艺术(nano art)、触觉艺术(tactile art)和游戏艺术(game art)等门类蓬勃发展,激发了各种产业的进步和飞跃。在新媒体艺术的引领下,电脑视觉表现、全息成像、数字音乐、数字传媒、人机界面、数码娱乐与游戏、网络社区以及未来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呼之欲出。2006年,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的2006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件新媒体艺术作品竞相绽放,通过通信艺术、网络艺术、遥感艺术、交互影院等高科技手段,表现以“蓝色”为象征的开放、透明、宽容和超越的主题,不仅给参观者带来强烈的艺术冲击,还让产业界人士感受到了巨大的商机。新媒体艺术不仅是工业设计企业的“老师”,还能够为创新企业带来灵感,催生超前性的高科技产品。有关学者也指出,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擎”,从多元的创新艺术哲学理论研究,到概念设计的诞生和论证,再到成型的艺术作品,最终催生出规模化的创意产品。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宽了发展思路,提升了研究定位,并且不断地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推广,实质上是对现有科技和艺术成果的综合运用。在新媒体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经历了一次典型的“产品开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和科学家通力合作、强强联手,以独有的开拓性、高科技性和融合性,使高科技成果得以在第一时间具象地展现,不仅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还为相关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不断地引领文化创意产业迈向全新的领域。
(三)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
当今,大部分新媒体艺术以与计算机信息科学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主体。但是,这些技术往往并不成熟,在不久的将来,科学的发展将带来更加复杂而令人震撼的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理论家Janet Murray认为,未来将出现一种叙事化的新媒介,可被称作赛伯戏剧(Cyber drama)。这一媒介采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再现。例如,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Tale-Spin系统可以讲述各种伊索寓言式的文本故事;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Universe系统可以生成没有固定结尾的肥皂剧;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OZ系统能够依照剧本进行随性的交互表演。当然,“赛伯戏剧”只是一种暂时的称谓,就像电影早期曾被称作“画片剧”(Photoplay)一样,以交互为主导的信息艺术将逐渐独立,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全新艺术体系。展望未来,信息艺术很有可能发展出诸如进化艺术(evolutionart)、精灵音乐(gene music)、细胞艺术(cell art)等新的形态。而这些艺术与当前以数字艺术(digitalart)为主体的现代新媒体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原有的艺术分类体系将难以适用,诸多新媒体艺术种类将被划分到与“湿媒介(moist media)”相对的“干媒介(dry media)”艺术分支。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利用生物技术的艺术尝试。例如,在清华大学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意·形》中,艺术家借助脑电波监测与分析技术,实时检测观众的方向冥思,将其输出成数字信号,控制投影的内容。当参与者假想左侧时,投影左侧出现科学家的影像;而当参与者假想右侧时,左侧的科学家影像逐渐消失,右侧随之出现艺术家的影像。这一隐喻意在阐明左右脑与艺术和科学的对应关系,并折射出艺术家对意念与存在、科学与哲学的深思。
当前,新媒体艺术和信息艺术的范畴正在激烈地发生着更替和变化。现代艺术的细分和突变并未结束,甚至可以说是刚刚开始。但无论艺术形式如何更迭变化,新媒体艺术的精神将继续传承与发展,艺术家将继续与科学家联手,不断突破现有技术和艺术手段的限制,本着对人类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人类的美好情怀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创造性的艺术与设计满足人类在信息社会的精神与物质需要。
有关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研究的文章
与职业群体相比,业余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群体具有更大的规模。后者可能并未受到过正规严谨的传统艺术训练,他们最初也许对艺术一无所知,然而凭借对新技术极快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年轻群体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更能够发挥出工具的优势。从学历层次上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群体的多元化倾向十分明显。......
2023-10-10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有关艺术及其形式语言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毋庸置疑,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审美发展史。由这一总结推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的形式语言是指艺术创作者运用基本的感官语言,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构成一定的语义或意念,从而实现与观赏者的交流、沟通或共鸣的一种信息语言形式。西方一些著名画家,如伦勃朗、毕加索、马蒂斯等都有不少钢笔画作流传于世。......
2023-10-10
数字信息尤其是数字化视音频信息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给数字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传输和通信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从而使数字存储和压缩编码技术成为重要的数字媒体研究领域。(一)数字存储技术存储器能在一定条件下“记住”数字信息。高速的SCSI存储技术陆续成为市场的主流,也使SCSI技术牢牢地占据了随机存储市场。高可靠性的大型存储系统通常把SCSI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来实现故障自恢复,提高安全性,达到系统不间断工作的目的。......
2023-10-10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出现实现了广播系统高质量的节目录制自动化播出,同时创造了更加高效的工作环境。这是其对声音设计的切身体会,其中的“DTS”就是一种数字立体声。目前的数字立体声制式主要有杜比实验室推出的SR.D制式、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SDDS制式和美国DTS公司推出的DTS制式。比较SR模拟立体声和SR.D数字环绕声,SR模拟立体声只有观众厅环绕声一路,而SR.D数字环绕声包含观众厅左环绕和观众厅右环绕各一路,而且还多了一路重低音。......
2023-10-10
观念艺术家杜尚作品《泉》的出现带动了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视觉体验的发展,视觉上的全新体验与传播媒介的改变使架上绘画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也改变着人们对架上绘画的认识。如今的艺术作品展览不只是展出架上绘画,还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特殊的视觉体验的作品,这些视觉体验主要体现在绘画作品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架上绘画的视觉体验进入全新的发展领域。......
2023-10-10
运用技术生产的劳动产品必然包含人的欲望、才情和理想,本质上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因此具备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技术是人类劳动过程中的产物,是艺术的表达载体。技术的艺术化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生产的技巧经验的积累。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让·拉特利尔就说过,在传统的手工业时期,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群体性的实践技艺,是艺术家在实践中对经验的积累,没有相应的理论依据。......
2023-10-10
(一)数字技术使雕塑艺术融入数字艺术传统雕塑艺术只是静态艺术展示,现代雕塑艺术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可进行动态展示。《鬼吹灯之寻龙诀》中,场景设计借鉴了一些石窟、走廊、弯顶等传统雕塑艺术元素,为了呈现丰富的场景,影视制作时用软件搭建三维场景,后期进行场景修饰,这样不仅保证画面效果完美呈现,也节约时间与制作成本。......
2023-10-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