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字媒体与传统艺术融合:技术工具在审美活动中取得强势地位

数字媒体与传统艺术融合:技术工具在审美活动中取得强势地位

【摘要】:但因为技术的强势进入,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世俗化和强制性使艺术作品的工具理性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超越了价值理性,也打破了我们一直遵循的审美文化基本原则。[16]技术工具理性在审美活动中趋于强势地位,还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在艺术表现中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和渗透也日益深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文化生产消费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促使艺术生产消费呈现出媒介化、规范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对平衡。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一般都追求艺术作品本身的主题意义和本质内涵,即注重艺术作品的价值理性,强调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化、自由性和超功利性。但因为技术的强势进入,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世俗化和强制性使艺术作品的工具理性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超越了价值理性,也打破了我们一直遵循的审美文化基本原则。[15]

当前,用电脑制作的各种形象虽然表面上光怪陆离、异彩纷呈,但由于其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制作过程中预先编制的程序而不是人,所以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复制方式,那些原本需要人(审美主体)通过自己对客体对象的认知理解,并借助自由的艺术想象去创作完成的部分,现在已经借助先进的技术快速、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于是,在科学技术面前,个性化、自由而独立的审美想象力受到空前制约,那种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美的创造性特征正在被技术性的“复制”或制作特性所取代。比如,现在流行的整容化妆,由此产生的美女非常相似,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制式和标准。在这里,整形医师或化妆师更多地成了当代女性审美领域的“技术魔术师”。此外,还表现在现代生活乃至艺术生产中,工具理性造成了一种特定的“影像”迷恋,日益突出了艺术的文化消费特征,催生了人们心理上固有的享乐主义欲望。比如,电视节目是“现实”却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之物的“影像”,它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使人们获得了感官满足。在当代生活中,技术的力量通过制造美、艺术的“影像”和大众的“影像”迷恋,进一步激化了创造与享乐、真实与虚拟的矛盾。[16]

技术工具理性在审美活动中趋于强势地位,还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在艺术表现中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形式大于内容。艺术对形式过分注重,过分强调舞台绚丽多彩、服装的鲜艳夺目等,反而忽视了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影响了自身功能的发挥。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5-312.

[2]于文杰.艺术发生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7-70.

[3]倪钢,陈凡.技术审美价值的认识论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0):23-25.

[4]潘立勇.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历史发展[J].理论学习月刊,1991(11):30-31.

[5][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曹宝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0.

[6]兰希秀.试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48-50.

[7]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30-132.(www.chuimin.cn)

[8]闵亮.时代背景下技术艺术化与艺术技术化的关系研究[J].青年作家,2010(6):65-66.

[9]徐恒醇.技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4(8):19-21.

[10]李泽厚.美学四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79-81.

[1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9-91.

[12]朱荣贤.技术理性繁华背景下技术美的价值[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37-39.

[13]王德胜.文化的嬉戏与承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67-170.

[14]王妍,姜楠.虚拟现实:从工具理性走向审美理性[J].前沿论坛,2007(10):29-32.

[15]杨毅.工业技术与现代审美文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3):25-27.

[16]李宏伟.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