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津同业公会的沿革和历史作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天津同业公会的沿革和历史作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摘要】:为此,同业公会这一工商行业的组织便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火业公会、炭业公会、布匹批发、地毯业等公会也宣告解散,各业同业公会均陷于停顿。据统计,天津市1942年有同业公会126家;1944年有同业公会145家。同年,天津市工业会成立,使25家工业同业公会脱离天津商会改由工业会管理。

随着天津城市及工商业的发展,继“钱号公所”诞生之后,1812年天津典当业的“津邑当行公所”成立,同时,其他行业的公所也多成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清末民初,由于天津工商行业内部始终存有富户,大户欺压、支配贫户、小户的现象,商户之间的摩擦和对抗时有发生,随着行业间竞争的加剧,斗争愈加激烈,被富商、巨贾把持的行会多与官府相勾结,行业纠纷,财产诉讼日渐增多,各行业一方面需要研究与调停行业间的多种矛盾;另一方面随着清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商业极大衰败,市场萧条,各商户急切需求对策。面对这种状况,一些行业便又以“研究公所”的形式组成行业的同业公会,如光绪五年(1879年)成立的染料研究公所等。与此同时,在天津商界的要求下,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同意成立官署性质的“商务局”以应付局面,并委派一些洋商买办任总办、帮办。因这些买办深为津门商界所厌恶,故不与之合作,“商务局”不久便被撤销。1903年天津商界再度要求成立商业组织,并于同年4月成立了“商务公所”;1905年冬,清政府农工商部下令,改“商务公所”为“商务总会”(当时参加天津商务总会的约有36个行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朝农工商部准予“天津木商公益保险会”成立,成为天津各行业同业公会诞生的重要标志。民国以后,商务总会改组更名为“总商会”(会员已达60多个行业)。从此,天津的工商行业及各业同业公会便得到了较为有序的管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于1914年颁布了民国以来的第一个保护民族工商业者的法令《商人通则》,同年又以天津造币厂铸制的“袁头币”来统一币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之中,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华的经济侵略相对减弱,洋货输入额明显下降。仅1915—1918年进入天津的洋船吨位,英国由90.9989万吨减至为55.972万吨;美国由1.6596万吨减至为1.0390万吨,这样为天津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各工商行业户数激增,促使了工商业的繁忙,同时也带来了各工商同业之间,同业与政府当局之间的往来的种种矛盾。因之,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行业组织来统一协调和解决这些事务和矛盾,同时各工商行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极需要有一个行业的群体。为此,同业公会这一工商行业的组织便得到进一步发展。1917年北洋政府直隶实业厅致函天津商会并附农商部的《修正工商同业公会规则》及《工商同业公会试办细则》,请各业设立同业公会。1929年8月,国民党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工商同业公会法》,该法规定“凡原有之工商各业团体,不问其公所、行会、会馆或其他名称,应于该法施行后一年内依法改组,当经通饬遵行,并饬积极筹备,依限改组完竣”。按该法规定自1930年始,各工商行业的行会一律改称为各该业同业公会,即:在同一区域内各种工商业一般都应有同业公会,而且各同业公会要根据此法进行改组,修定章程并实行委员制,至1933年,天津各业同业公会已达60余家;1936年超过100家,是鼎盛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攻占天津。日本为了巩固其在华北的统治,妄图把天津变成为“大东亚圣战”兵站和基地,在天津进行了疯狂地经济掠夺,使天津的民族工商业受到极大地摧残。许多行业被迫停产、转产或破产;各业同业公会也随着民族工商业的衰败而“暂停会务”,例如:1937年10月,肠业公会因“全国海岸线均已被封,无法营业,暂停业务”;同年12月纱厂公会自行解散;1938年3月卷烟业公会因“上年津变发生以来(指日军侵略),会员营业多已无法进行,暂停会务”;1939年棉业公会因棉花被日本所统制,会员货源断绝,被迫呈请解散。此外,火业公会、炭业公会、布匹批发、地毯业等公会也宣告解散,各业同业公会均陷于停顿。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将天津工商各界控制在自己的手中,1939年11月29日日本政府训令天津市商会、各同业公会,“凡本市未加入其本业公会的商号,统限于本年11月底以前一律加入,否则取消营业”。迫于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已经解散或停顿的各业同业公会,渐渐又“恢复”了业务活动,原来没有同业公会的行业也被迫“成立”了新的同业公会。据统计,天津市1942年有同业公会126家;1944年有同业公会145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天津市政府社会公用局于同年12月18日公布“调整人民团体办法”,强令各同业公会在1946年底至1947年初进行整顿,并指定区域、范围和名称,使一些重要的工业同业公会改为中央隶属。1946年天津市各业同业公会有82家。1947年天津市各业同业公会发展为142家。同年,天津市工业会成立,使25家工业同业公会脱离天津商会改由工业会管理。1948年4月7日,国民党政府训令各地区工业同业公会,要在当年4月底以前改组成立新的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华民国各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因此,天津市机器工业、机器染整业、印刷业、橡胶业,制革业等同业公会纷纷筹备参加中华民国各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1948年7月20日中华民国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成立,1948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制革工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成立,此后还有其他各业同业公会的全国性组织也相继成立。中华民国各业同业公会的成立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各业同业公会发展最高阶段的标志。

天津市同业公会自创建至解放前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约百余年,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曾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对天津工商行业及城市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现仅就其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1.传递信息 沟通官商桥梁

天津各业同业公会自成立始,便与当时的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受到政府当局的管理和控制。同业公会的日常工作,如会员的登记、清理、发放统一营业证件、清点行业户数等,均需按照政府有关的统一指令施行;政府部门向工商业者征收的各种捐款、税款,也需要由同业公会协助催缴,如解放前各行业向政府纳税,首先则由政府有关部门下令给商会,再由商会向各同业公会发函,各同业公会接函后,则再通知各工商业户,然后各工商业户直接向政府有关部门交纳税款。在这项工作中,同业公会起着传达政府指令,督促工商业者纳税的作用。在其他的一些工作中,同业公会在官府和工商户之间架起桥梁,起到沟通情况,传递信息的作用。

2.维护行业权益 致力行业服务(www.chuimin.cn)

同业公会是由早期的行会组织演变而成,是个体工商业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及业务范围,解决工商业者的经营困难保护同行业的权利,由同业或相关的行业联合组成的工商团体。因此,各同业公会根据本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制订出一系列的规则、条例,用以更好地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同时各同业公会限制非法经营、严格职业道德,极其重视本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

同业公会在保护和解决同业的利益和困难时,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同业公会积极协助会员联系业务,争购原料、平抑物价、通报行情、反馈信息、开拓市场、管理市场并协助会员办理物资流动所需的各种手续等,在日常的工作中多方为会员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本行业服务。

3.参加公益活动 树立良好形象

各同业公会为了本行业的发展需要,极其注意本行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为此,各业同业公会在完成对本行业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尽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服务。各同业公会大力募集资金,参加每年冬季及水旱灾期间,救济灾民的活动,设立粥厂、药厂,向灾民适时地施放食品和药物;同业公会积极参加市商会组织的“禁烟”、“纪念张自忠抗战殉职”等活动,并募集捐款资助津市教育和行业中生活极其困难的职工家庭。为了协助政府“安定民生”,每逢三大节日前(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各同业公会都要派员到本业各工商户检查、制止个别工商户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对违法者一经查出定要给予认真的教育和处罚。此外,同业公会在规定商品价格,监督商品质量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4.维护民族权益 支持人民斗争

近代天津各业同业公会在人民革命斗争浪潮推动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积极地投入到天津人民维护民族利益及人民民主斗争之中,自辛亥革命以来,各业同业公会同天津人民一道,在1915年“老西开事件”中强烈抗议法国侵略者的罪行,1919年“五四”运动中,同业公会参加了由天津各界组织的“天津各界联合会”与天津人民并肩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九一八”事变后,同业公会组织工商业者积极参加天津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后,日军在天津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许多行业被迫停产、停业,同业公会也被迫停止活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淫威,有些行业的同业公会,寻找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千方百计的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垄断和兼并,挣扎着生存,总之,在近代天津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同业公会也占有光荣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