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韬光庵:灵隐寺附近的禅修胜地

韬光庵:灵隐寺附近的禅修胜地

【摘要】: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袁宏道《韬光庵小记》: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张京元《韬光庵小记》: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萧士玮《韬光庵小记》:初二,雨中上韬光庵。白乐天听闻此事,于是很快就与韬光禅师结为了好友,并为他的庵堂题写“法安”二字。相传,当年骆宾王亡命天涯,出家为僧,就曾隐匿在这座韬光庵中。

【原文】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师,蜀人,唐太宗时,辞其师出游,师嘱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吾师命之矣。”遂卓锡焉。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内有金莲池、烹茗井,壁间有赵阅道、苏子瞻题名。庵之右为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参政郭子章为之记。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问在长廊索句,吟曰:“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后句未属,思索良苦。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属。”

僧请吟上句,宋诵之。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遂续终篇。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袁宏道《韬光庵小记》:

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庵内望钱塘江,浪纹可数。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

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

张京元《韬光庵小记》:

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杨蟠《韬光庵》诗:

寂寂阶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www.chuimin.cn)

王思任《韬光庵》诗:

云老天穷结数楹,涛呼万壑尽松声。

鸟来佛座施花去,泉入僧厨漉菜行。

一捺断山流海气,半株残塔插湖明。

灵峰占绝杭州妙,输与韬光得隐名。

【注释】

①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由韬光禅师所建。②卓锡:锡,锡杖,又名智杖,即德杖,僧人出行时所拄,这里称僧人们居止为卓锡。③岧峣(tiáo yáo):山高峻的样子。④遒丽(qiú lì):清丽、秀美。⑤捃(jùn)拾帮凑:此指拼凑。⑥扪(mén)萝:攀援葛藤。刳(kū)木:剖凿木头用来做船。⑦罅(xià):缝隙,裂缝。⑧啜(chuò)茗:饮茶。

【译文】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面的半山腰上,是韬光禅师所建。韬光禅师,是蜀地人氏,唐太宗时期,他辞别师父外出云游,他师父曾嘱咐他说:“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当韬光禅师云游到灵隐山巢沟坞时,正赶上是白居易(字乐天)担任杭州太守,禅师当即彻悟,感叹道:“原来我师父之意是要我留在这里!”于是他便决定在巢沟坞落脚建庵定居。白乐天听闻此事,于是很快就与韬光禅师结为了好友,并为他的庵堂题写“法安”二字。此庵中建有金莲池、烹茗井,粉壁上有赵阅道和苏东坡(字子瞻)的题名诗。庵堂右边是吕纯阳殿,修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当时的参政官郭子章曾作文记述了这件事。相传,当年骆宾王亡命天涯,出家为僧,就曾隐匿在这座韬光庵中。另外,那一年宋之问从被贬谪之地返回江南时,路过此地,偶然也到过这里住宿。夜晚来临,皓月当空,格外明亮,宋之问徘徊在长廊下推敲诗句,反复吟诵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是后两句却苦苦思索也没有着落。正在此时,有一老僧前来点长明灯,便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如此苦吟诗句,这是为什么呀?”宋之问回答说:“我想为这座寺院题诗,可是只思得上联,却始终寻不到下联。”

老僧请宋之问吟诵上两句,宋之问吟诵给他听。老僧听完后说道:“何不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马上露出很吃惊的样子,惊叹这两句简直太雄健壮丽了,于是就依照此句续写而完成此篇。次日天将亮时,宋之问前去拜访他,可是却再也看不见老僧的踪影了。有知情人说:“这老僧人就是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