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仿佛是赵士麟的莲台,助其平步青云。在郭英喜眼中,尖山是抚仙湖边的莲台,登上莲台,他会进入“佛系”,就会像莲花一样在烦恼中出生又从烦恼中开脱。站在尖山顶,脚下的“莲台”并没让郭英喜产生解脱感,相反,脚下那面巨大的石壁给了他另一种提示——他和女友吵架时说过“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面石壁,却真的无芳草。2019年初夏,我从禄充回澄江城区,路过尖山,绕道进了尖山村。......
2023-08-30
【原文】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师,蜀人,唐太宗时,辞其师出游,师嘱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吾师命之矣。”遂卓锡焉②。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内有金莲池、烹茗井,壁间有赵阅道、苏子瞻题名。庵之右为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参政郭子章为之记。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问在长廊索句,吟曰:“鹫岭郁岹峣③,龙宫锁寂寥。”后句未属,思索良苦。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属。”
僧请吟上句,宋诵之。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④,遂续终篇。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袁宏道《韬光庵小记》:
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庵内望钱塘江,浪纹可数。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⑤。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⑥,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
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
张京元《韬光庵小记》:
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⑦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⑧,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杨蟠《韬光庵》诗:
寂寂阶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www.chuimin.cn)
王思任《韬光庵》诗:
云老天穷结数楹,涛呼万壑尽松声。
鸟来佛座施花去,泉入僧厨漉菜行。
一捺断山流海气,半株残塔插湖明。
灵峰占绝杭州妙,输与韬光得隐名。
【注释】
①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由韬光禅师所建。②卓锡:锡,锡杖,又名智杖,即德杖,僧人出行时所拄,这里称僧人们居止为卓锡。③岧峣(tiáo yáo):山高峻的样子。④遒丽(qiú lì):清丽、秀美。⑤捃(jùn)拾帮凑:此指拼凑。⑥扪(mén)萝:攀援葛藤。刳(kū)木:剖凿木头用来做船。⑦罅(xià):缝隙,裂缝。⑧啜(chuò)茗:饮茶。
【译文】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面的半山腰上,是韬光禅师所建。韬光禅师,是蜀地人氏,唐太宗时期,他辞别师父外出云游,他师父曾嘱咐他说:“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当韬光禅师云游到灵隐山巢沟坞时,正赶上是白居易(字乐天)担任杭州太守,禅师当即彻悟,感叹道:“原来我师父之意是要我留在这里!”于是他便决定在巢沟坞落脚建庵定居。白乐天听闻此事,于是很快就与韬光禅师结为了好友,并为他的庵堂题写“法安”二字。此庵中建有金莲池、烹茗井,粉壁上有赵阅道和苏东坡(字子瞻)的题名诗。庵堂右边是吕纯阳殿,修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当时的参政官郭子章曾作文记述了这件事。相传,当年骆宾王亡命天涯,出家为僧,就曾隐匿在这座韬光庵中。另外,那一年宋之问从被贬谪之地返回江南时,路过此地,偶然也到过这里住宿。夜晚来临,皓月当空,格外明亮,宋之问徘徊在长廊下推敲诗句,反复吟诵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是后两句却苦苦思索也没有着落。正在此时,有一老僧前来点长明灯,便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如此苦吟诗句,这是为什么呀?”宋之问回答说:“我想为这座寺院题诗,可是只思得上联,却始终寻不到下联。”
老僧请宋之问吟诵上两句,宋之问吟诵给他听。老僧听完后说道:“何不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马上露出很吃惊的样子,惊叹这两句简直太雄健壮丽了,于是就依照此句续写而完成此篇。次日天将亮时,宋之问前去拜访他,可是却再也看不见老僧的踪影了。有知情人说:“这老僧人就是骆宾王。”
有关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全鉴(典藏版)的文章
尖山,仿佛是赵士麟的莲台,助其平步青云。在郭英喜眼中,尖山是抚仙湖边的莲台,登上莲台,他会进入“佛系”,就会像莲花一样在烦恼中出生又从烦恼中开脱。站在尖山顶,脚下的“莲台”并没让郭英喜产生解脱感,相反,脚下那面巨大的石壁给了他另一种提示——他和女友吵架时说过“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面石壁,却真的无芳草。2019年初夏,我从禄充回澄江城区,路过尖山,绕道进了尖山村。......
2023-08-30
六一泉在孤山之南,一名竹阁,一名勤公讲堂。苏轼《六一泉铭》:欧阳文忠公将老,自谓六一居士。乃取勤旧语,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又因二人都是欧阳修的门生,刚挖出此泉时恰好收到欧阳修辞世的讣告,于是大哭一场,然后为此泉取名“六一泉”,如此仿佛又见到欧阳修之面了。惠勤上人的弟子砌了一间石屋以保护泉眼,并在石屋壁上刻下了铭文。就这样,六一泉淹没于两个观名之间,约有二百年。......
2023-10-09
口头禅里包含的意思很多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演变到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口头禅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维的惯性,所以,他还是需要训练一下自己的平常心。其实问题一般没那么严重,但总是习惯于在潜意识里夸大成像,并在表露于口头禅的夸张情绪中反映出来。别被这种口头禅的示好夺去立场。......
2023-12-02
◆善禅却病,恶禅害身佛家坐禅,有善禅、恶禅之分。善禅,五事调和,坐禅得法,可以增长智慧,调和身心,促进身心健康。佛家尽管认为魔事的产生与鬼神有关,但仍旧强调坐禅者心理失调是走火入魔的主要因素。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离欲上人打坐坐禅尽管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但佛家各宗各派的坐禅修持都是出于显发智慧,彻见法性,即所谓明心见性,本质上是为了解脱生死。......
2024-06-15
代序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最景仰的一位高士。我自己在少年时代曾提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的形成当然不止一个原因,弘一法师替我写的《华严经》对我也是一种启发。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入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
2024-01-19
于是对附近各村,广播桑峪附近的“教民”要“铸炮造反”。7月15日,义和团的斋堂总团头贾万邦、副团头贾广武等开会议决撒放传单约定日期进攻桑峪。此其二;在双树村围攻帝国主义侵略堡垒的义和团,极有可能与在廊坊附近抵抗西摩的侵略军的义和团处在一个领导之下。可见杨村附近的义和团,在保卫京津交通及抵抗侵略者的重要意义了。......
2023-08-17
诸葛亮是否重修黄陵庙,是否撰写《黄陵庙记》,都大成问题。以笔者之见,这与诸葛亮治蜀之时,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修,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关系。秦朝时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是蜀中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诸葛亮视其为“农本,国之所资”。后人在此修庙修祠纪念他。“诸葛亮在这里修庙,我们就在这里修坝”。修庙,是铭记和弘扬开江治水的大禹精神;修坝,则是继承和发扬大禹的治水精神以造福后代。......
2023-11-27
清朝定鼎后,为减轻财政负担,高宗乾隆发布“出籍令”,大力裁撤汉军,叶的先祖便于此时脱离旗籍,居住长安。叶桂祖父名叶彤,以其孙诰赠奉直大夫。如此算来,叶氏自叶尊庵、叶桂叶兰、叶树桢叶树俊、叶增庆到叶祖修,在静宁生活了五代,约百五十年。至于叶祖修出仕,离大清国灭亡仅剩十来年时间,想来作为不会很大。叶祖修携眷赴任之后,府宅典与他人,后承典者依据民国法令转卖他人。......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