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监测结果分析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1)场地内沉降监测结果分析由于本信息化监测系统为首次示范,因此同时采用了传统方法进行监测作为参照。图10-8C2点地表沉降曲线图10-9C3点地表沉降曲线C2点距离真空预压场地距离为3m从图10-8中可以看出,此处沉降量明显小于场地内的沉降值,最大沉降为56 mm。C3点距离真空预压场地距离为20 m。将C2、C3、C4点最大沉降进行统计分析,其分布规律如图10-11所示。

1)场地内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由于本信息化监测系统为首次示范,因此同时采用了传统方法进行监测作为参照。场地内的C1点为分层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本监测点位共埋设8个传感器,最大埋深为地表以下20 m;为减小地面扰动的影响,最浅埋深为2m;采用信息化系统进行连续不间断监测,所得沉降曲线如图10-6所示。可以看出,土体分层沉降整体显不出上层土沉降大、下层土沉降小的趋势。当深度为16.5 m时,此处土体的沉降值已经趋近于0,即采用真空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其处理深度在15 m左右。

图10-6 土体分层沉降曲线

从各层土的沉降发展规律可以看出,采用真空预压进行地基处理,土体的分层沉降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快速沉降阶段,中后期的稳定及反弹阶段,并且受到降水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稳定和反弹阶段相互交叉在一起,无法明显区分。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因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本监测中显示,快速沉降阶段为真空预压开始后1周(4月30日—5月5日)以内,此后数据趋于稳定并略微反弹。

为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将信息化系统监测数据与常规人工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0-7所示。从沉降的整体分布规律上可以看出,两类监测方法基本一致,均显不出浅层土沉降大、深层土沉降小的趋势。但是,两类监测方法在沉降数值上有所差别:土层深度<8m时,两类方法的监测结果基本相符;土层深度>8m时,信息化监测方法沉降数据要小于普通人工方法数据。

图10-7 两种监测方法的最终沉降曲线

综上所述,本信息化监测系统具备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具有传统监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周边环境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真空预压处理软土地基的基本机理是排水固结,即通过抽真空作用在地表形成负压,并向土体深处扩散,慢慢转化为有效压力。这个过程中,加固区内的土体属于收缩变形,对加固区外地层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周围建筑或构筑物的开裂、地下管线的移位与变形等。

迪士尼乐园单块地基处理面积之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尚无典型的工程先例可以参照。因此,需要对周边的土层进行观测,以确定真空预压加固对周边土层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以保证既存管线、建筑或构筑物的安全,同时为规划道路的建造时机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确保规划道路的安全施工和交付使用。

为此,本信息化系统在18#地块进行了示范应用。周边环境共设置3个沉降监测点,距离预压场地的距离分别为3 m、20 m、36 m。各监测点的沉降曲线如图10-8~图10-10所示。

(www.chuimin.cn)

图10-8 C2点地表沉降曲线

图10-9 C3点地表沉降曲线

C2点距离真空预压场地距离为3m从图10-8中可以看出,此处沉降量明显小于场地内的沉降值,最大沉降为56 mm。预压前期沉降速率较快,后期趋于稳定,并且没有回弹现象。

C3点距离真空预压场地距离为20 m。从图10-9中可以看出,此处地表沉降明显小于C2点,最大值为26 mm,且沉降的趋势比较缓和,不存在明显的阶段划分。与C1点相类似,此处的土层沉降也不存在回弹特征。

图10-10 C4点地表沉降曲线

C4点距离真空预压场地36 m。从图10-10中可以看出,该点的沉降值较小,为10 mm左右,即该点受场地内真空预压的影响基本较小。沉降变化规律同C3点。

将C2、C3、C4点最大沉降进行统计分析,其分布规律如图10-11所示。由图可知,周边土层的变形距离预压场地越远,沉降值越小;另外,此次真空预压对周边土层的影响范围在40 m左右。

图10-11 预压场地周边地表沉降

总体来讲,我国目前监测系统呈现出监测能力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特点。针对此特点开发了一套信息化远程监测系统,本系统区别于传统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数据采集方式自动化;二为数据传输方式自动化。该系统首次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大面积地基处理工程中进行了示范,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供后续工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