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案例分析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案例分析

【摘要】:为降低上述不利后果的负面影响,应对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发生的安全形态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安全形态分级判断其是否可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如何,然后采取不同的安全控制对策与处置措施。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形态分级主要依靠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工程事故的损失两个指标进行判断。工程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和工程事故损失等级标准组成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等级标准的判断矩阵,见表2-6。

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其不利后果较多,主要的类型包括:经济损失、工期延误、人员伤亡、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为降低上述不利后果的负面影响,应对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发生的安全形态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安全形态分级判断其是否可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如何,然后采取不同的安全控制对策与处置措施。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形态分级主要依靠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工程事故的损失两个指标进行判断。工程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分为五个等级标准,见表2-4。工程事故损失等级标准同样分为五个等级标准,见表2-5。工程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和工程事故损失等级标准组成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等级标准的判断矩阵,见表2-6。根据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安全等级和人们对工程事故的接受准则,采取相应的施工安全控制对策,见表2-7。

表2-4 地下工程事故概率等级标准

注:P为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表2-5 地下工程事故损失等级标准

表2-6 地下工程安全等级评价矩阵

表2-7 地下工程不同安全等级的控制措施

地下工程事故损失的等级标准应根据不同事故承受体的定量损失等级标准来确定,本章将事故承受体大致分为工程自身、第三方、周边区域环境和社会信誉四个方面。

1)工程自身损失等级标准

工程自身风险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工期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工程风险事故发生后所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总称,包括工程建设的直接费用及事故修复所需的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等级的定义采用直接经济损失费用总量表示,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8。

表2-8 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注:EL为经济损失;参考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06-01)。

(2)人员伤亡。人员伤亡是指与工程直接相关的各类建设人员在参与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伤亡,根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9。

表2-9 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注:SI为重伤人数,F为死亡人数(含失踪);参考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06-01)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

(3)工期损失。工期损失是指工程风险事故引起工程建设延误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建设工期,采用两种不同单位标准表示,短期工程Ⅰ(建设工期两年以内)采用天表示,长期工程Ⅱ(建设工期两年以上)采用月表示,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10。非合理性的工期提前所引起的工程损失也可参考此标准执行。(www.chuimin.cn)

表2-10 工期损失等级标准

注:T为延误时间(每月按30 d计)。

2)第三方损失等级标准

第三方损失是指工程施工引起周边的建构筑物(包括建筑物、道路、管线及其他建构筑物等)发生破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可能对非参与工程建设人员的意外伤害。

(1)经济损失。经济损失是指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费用和事故修复所需的各种费用,采用直接经济损失费用表示,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11。

表2-11 第三方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注:EL为经济损失。

(2)人员伤亡。考虑不同的人员伤亡分类与严重程度,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12。

表2-12 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注:MI为轻伤人数,SI为重伤人数,F为死亡人数(含失踪)。

3)周边区域环境影响损失等级标准

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周边区域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污染与社会转移安置等,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13。

表2-13 周边区域环境影响损失等级标准

注:参考《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0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09-01)。

4)社会信誉损失等级标准

任何灾害或事故的发生都会引起社会负面压力,严重影响公众和政府对工程建设的良好意愿,从而导致工程建设参与单位发生社会信誉损失。社会舆论与公众评价对地下工程的建设进展影响巨大,社会信誉损失是建设参与单位潜在风险损失的重要部分。社会信誉损失与不同风险事故的后果密切相关。特别是如造成第三方损失或对周边区域环境造成损害,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信誉损失。社会信誉损失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14。

表2-14 社会信誉损失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