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问题与案例分析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问题与案例分析

【摘要】:以上两个方面对工程事故的预先判断、安全控制措施的及时实施形成了障碍。目前,国内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应用主要集中在地铁建设领域,在其他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仅限于个别大型重点隧道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地下工程有关地下施工安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成果也已服务于项目的决策,但远远没有达到“化解地下工程建设之痛”的程度,施工安全控制的道路上仍面临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国内虽然已经发布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但对地下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风险管理还没有合适的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强制意义的法规体系,因而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在项目建设中的地位没有明确。项目建设预算中没有明确必须列入安全风险管理费用,从而造成了安全风险管理投入不够,安全控制措施得不到应有重视或者是落实缓慢等状况。其次,目前国内对地下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控制,主要侧重于风险的分析与评估,仅对建设施工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予以罗列,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其定性或半定量的可能性大小,但对于工程的安全施工方案、施工监测设备制作以及监测措施还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

(2)工程安全管理经费不到位,安全风险管理责任主体不合理。目前中国的工程合同管理模式中,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由施工方承担,监理负责监督,业主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管理责任。而地下工程的安全事故实际不完全是施工引起的,地下工程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施工方作为工程安全唯一责任主体,无法根本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目前国内勘察设计失误导致的风险责任界定不清,而这些风险往往到施工时才反映出来,显然由施工方完全承担这些工程事故显得不够合理。另外,工程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国家为加强安全管理,明确规定每个建设工程都专列的安全措施费,往往很多总承包商以一纸合同把很多安全责任强加于各分包单位。安全措施费成为公司的利润增长点,而各个队伍只能想方设法节约安全投入资金,安全措施费很难落实到实处。国内一些重大事故原因分析中往往发现,在事故发生前已有明显征兆,而施工单位没有足够重视,采取抢救措施不力,最终导致事故发生,这背后深层次原因就是施工方安全经费不足,不愿意加大安全控制成本,才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

(3)工程安全管理专业队伍不健全、不规范。首先是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薄弱,表现在施工现场管理技术人才经验不足,技术力量配置差,给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其次,实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第三方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地的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已引入了“第三方监测”,但目前针对“第三方监测”还没有国家性的法规进行明确规定和管理,国内对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咨询评估的从业单位和人员还没有明确的资质管理制度,缺乏安全风险评估规定、安全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安全评估人员考核与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规,也缺乏专业的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咨询评估单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种种原因使得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上两个方面对工程事故的预先判断、安全控制措施的及时实施形成了障碍。(www.chuimin.cn)

(4)施工安全控制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不符合我国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国家和地方施工规范和标准是地下工程各种工法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本依据,但目前风险管理相关技术控制规范不够全面,且有关的施工控制指标往往不能根据现有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水平及时进行调整,这对实际工程已失去或部分失去指导意义。编制地下工程施工不同工法的技术规范,研制不同城市、不同工法的适应不同岩土岩性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已是当务之急。

(5)施工安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低,符合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适合地下工程建设实际的信息化施工安全控制平台还比较缺乏。利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管理的效率科学水平,增加项目各方的责任。目前,国内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应用主要集中在地铁建设领域,在其他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仅限于个别大型重点隧道建设项目。同时,已开发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往往功能较简单,缺少地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支持。总体来讲,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国内现有的信息化安全风险管理平台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