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的革命英才及其荣誉与贡献

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的革命英才及其荣誉与贡献

【摘要】:1929年10月参加革命。参加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大革命时期参加韦拔群、廖源芳领导的东兰、凤山农民运动。同年12月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随农军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一)姜茂生

姜茂生(1911—1985),汉族,广西凤山县金牙乡上牙村南雅屯人。1929年10月参加革命。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月,跟随部队征战右江苏区。1930年11月,又随红七军挥师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粤北乐昌县梅花村战斗,然后随队渡江北上。4月,被调到红七军军部成立的政治保卫队任班长,后任代理排长。1931年秋,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1月,出席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32年4月,被调到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举办的兵运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被派到闽西,先后打入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一六四团、第十师通讯营内部做兵运工作,曾策动一批国民党兵倒戈参加红军。1934年10月,奉命回到闽西红军第八团,在闽西南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6月中旬,奉命调任红三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独立营政委。12月,任新四军皖苏支队第一营政委。1940年8月,任新四军三纵八团参谋长、团长。9月上旬,率部攻克素有“粮仓”之称的姜埝,接着参加黄桥保卫战,率部在小焦庄、大焦庄、高家庄一带抗击国民党军第三十三师的疯狂进攻。黄桥决战胜利后,成立华东总指挥部,红八团改编为总部特务团,任团政委。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1941年,日本侵略军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他指挥特务团打垮了进攻盐城的日伪军,完成了保卫新四军军部的任务。5月,被派往盐城华中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1942年2月毕业后,调任抗大九分校教育长。1943年8月,任苏中军区教导团参谋长。1944年3月,任苏浙皖联合抗日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1月,任苏中军区第五特务团团长。参加了高保战役、塘郭战役等一系列战斗,配合全国取得抗日战争重大胜利。1946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团长,率团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和鲁南战役。1947年,任两广纵队参谋长,奉命率部北上山东。1948年,先后参加了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结束后,代理两广纵队党委书记。1949年10月,两广纵队渡江南下后,奉命随张云逸和雷经天回广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广西玉林军分区司令员,领导王林地区清匪反霸斗争。1952年,任中南军区赴朝参战实习总团副团长兼第一分团团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3年回国后,到武汉中南军区校高干班学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11月,任广西军区参谋长,1957年6月,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12月25日在南宁逝世,享年74岁。

姜茂生(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二)黄明政

黄明政(1908—1997),曾用名黄明球,壮族,广西凤山县江洲瑶族乡相圩村那雄屯人。1927年参加凤山县江洲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编入红七军,改名为黄明政。任红七军第二纵队二营六连班长。1930年2月在隆安战斗中负伤,被送到东兰县武篆临时野战医院治疗,出院后调到第三纵队三营九连当通讯员,同年11月随红七军主力北上。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3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后,历任河西教导队排长,红六军团第二十四师五十一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二、红六军团第四分校政治部党总支部书记兼政治教导员,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参加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营长,冀中军区特务团参谋长,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二十四团政委,参加了晋西北和冀中地区抗日反“扫荡”战斗,后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热辽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热河省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热河省军事部副部长、热河省军区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第五师政委、重庆警备区政委、广西省副主席(因病未到职)。为热河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4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军职待遇。1997年11月13日,在承德病逝,享年89岁。

黄明政(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三)黄明金

黄明金(1913—1975),原名黄铭金,壮族,广西凤山县平乐乡力那村人。大革命时期参加韦拔群、廖源芳领导的东兰、凤山农民运动。1929年8月参加平乐乡农民自卫军的武装斗争。同年12月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随农军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11月随红七军主力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历经广西四把、长安,湘西武冈和粤北梅花村、乐昌河等恶战。1931年2月到达湘赣边苏区后,参加湘赣边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7月随红七军主力东渡赣江进入中央苏区后,曾任红七军连长、红三军团副营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后任红十五军团营长,随部东征和西征作战。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营长、教导队长,为保卫延安和发展边区大生产运动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调任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第二师任副团长、团长,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广战役。他先后6次负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百色军分区代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合浦军分区副司令员,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筹备处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副局长,区机械工业局副局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75年2月11日在南宁病故,终年61岁。

黄明金(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四)唐子培

唐子培(1914—1976),汉族,广西凤山县凤城镇京里村人。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任宣传队员、勤务兵。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参加河池整编,在红七军第二十师五十八团机枪连任勤务兵,随部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1931年夏参加湘赣边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7月进入中央苏区后,参加了中央红军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七军五十八团勤务兵、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通讯员、瑞金工农剧社学员、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员、红九军团三八○团三营九连副指挥员、红九军团政治部青年科干事。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又参加了东征和西征作战。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师司令部通讯员指导员、晋察冀军区冀中区游击干训队指导员、一二○师独立二旅四团三营副教导员、一二○师政治部政训队学员、雁北分区骑兵营教导员。参加了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调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上干部学习。在抗战胜利后,先后调任热辽纵队六十四团政委兼热河建赤支队政委,热辽军区独立团政委、警卫团政委。先后参加了山海关战役和辽沈、平津大决战。1949年春起,历任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哈尔滨空军航校后勤部政委、江西南昌航空工厂军事总代表、四川省民航管理局局长、广西柳州第四航校校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业厅副厅长、广西区党委财贸政治部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业局副局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财贸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76年6月8日在南宁病逝,终年62岁。

唐子培(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五)黄永安

黄永安(1902—1972),壮族,广西凤山县乔音乡人。1926年投身凤山县农民运动,参加农民协会和农军,任县农军常备大队队员。1927年8月参加韦拔群、廖源芳等领导的农民运动,随农军进攻凤山县城。后坚持农村游击斗争。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担任乔音乡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1930年6月奉命参加红七军,赴平马参加整训。同年11月随红七军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了湘赣边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随红七军进入中央苏区,担任红七军班长、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作战,两次负重伤。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他奉命留下坚持三年南方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兵站指导员,新四军第一师后方医院政治协理员、院长,参加了皖南和华中的抗日反顽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华东军区华东荣誉军人分校校长,参加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铁道部门工作,历任济南铁路局蚌埠公安分处处长、客运处处长。1962年调任柳州铁路局副局长。曾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届人大代表。1972年病逝,享年70岁。

黄永安(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六)廖庆通

廖庆通(1905—1989),壮族,广西凤山县凤城镇凤凰村弄龙屯人。1927年4月在家乡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30年11月,随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苏区,历任红七军五师十三团一连班长、副排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中央红军主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任红一方面军一团一连司务长,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一连排长,晋察冀军区二分区管理员、排长,边区第六团副官,参加平型关战役和延安保卫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延安中央教导旅管理排长、兰州西安西航站保管员、西安妇训队队长,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曾先后5次立功受奖。1950年分别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治委员会颁发的解放西北人民功臣勋章和纪念章。1954年2月17日获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颁发的人民功臣纪念章。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多次受伤,积劳成疾。1955年,组织上安排廖庆通从西安航空站转到地方,由陕西省临潼县民政局安排养老。“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妥善安置,住进陕西省临潼干休所休养,享受正厅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198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廖庆通(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七)韦四

韦四(1909—1965),原名韦国全,松仁村平包屯人。20岁时参加红七军,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1930年11月,随红七军北上,到达江西后被调到中共中央保卫处工作。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在中央警卫部队工作,曾经担任毛泽东朱德的勤务员。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抗大学习结束后,奔赴抗日战场,先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为首长服务,后又到华北战场与日寇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第四野战军,先后转战热河、辽宁、吉林、黑龙江战场,参加辽沈战役,跟随第四野战军完成了解放全东北的战斗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县饮食服务公司经理。1965年9月9日,旧伤复发,送往百色专区医院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终年56岁。

韦四(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八)廖熙英(www.chuimin.cn)

廖熙英(1907—1977),壮族,广西凤山县长洲镇百乐村八龙屯人,廖源芳之子。1925年进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读书。1927年辍学跟随父亲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任农民自卫军班长、排长。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第三纵队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凤山县赤卫军常备营副营长,红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第一营副营长等职。与营长黄桂德率部在东兰、凤山两县各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1932年冬,隐姓埋名潜往南丹县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35年,前往贵州寻找长征经过贵州的中央红军,因敌人封锁严密,联系不上,留在黔桂边坚持斗争。1938年,中共亭蒙党支部恢复建立,转回百乐,在支部领导下,组织革命武装,为日后斗争做大量准备工作。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15日,在凤山起义中任军事总指挥。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被选为临时政府军事委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桂西第一指挥所军事处处长,凤(山)、天(峨)支队前敌总指挥,凤山县游击大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大队大队长,桂西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桂西指挥部直属营营长等职。1950年,到桂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钦州军分区工作。1950年秋,凤山土匪暴乱,县城失守,廖熙英返回凤山参加剿匪。剿匪结束后,任砦牙区区长,后任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科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7年12月27日病逝,终年70岁。1983年得到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1985年11月20日,区党委组织部下批复文承认廖熙英为红军老干部。

廖熙英(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九)罗启超

罗启超(1918—1994),壮族,广西凤山县砦牙乡板隆村人。20世纪30年代末,在桂林参加广西学生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0月,受党组织调遣到天峨县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3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反动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不久被地下党组织营救,8月回到凤山。1945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打入国民党凤山县党部筹备处任宣传助理干事,在负责《凤山民众简报》工作期间,通过出版报纸来宣传党的政策。同年,领导凤山国民中学学生运动,赶走国民党特务校长谢振疋。1947年9月参与领导凤山起义,攻取县城,成立凤山县临时民主政府,担任副主席。1948年11月,任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49年8月,在右江地委都阳扩大会议上,因“重大历史问题”而被开除党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凌云、乐业、凤山等县任民运工作团副团长、县人民政府主任秘书、教育科长、卫生科长、文化馆长、耕畜公司副经理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83年经中共凤山县委“地下党处遗办公室”调查,弄清真相后,对罗启超“历史问题”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其党籍和正县级的政治、经济待遇。1984年11月,出任政协凤山县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85年离休。1994年1月18日病逝,终年76岁。

罗启超(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十)黄景墀

黄景墀(1915—1886),壮族,广西凤山县凤城镇松仁村人。1945年夏,参加中共右江地委委员赵世同在洪力召开地下党员积极分子会议。1946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布置下,竞选为久加乡乡长,利用其身份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万冈中心县委委员,中共凤山县工委代书记、书记,凤山县游击大队政委,桂西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队副政委,桂西人民解放军第一指挥所西北办事处主任,桂西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大队政委,凤山县临时人民政府县长。凤山解放后,任凤山县委书记兼县长。1951年8月到广西省委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参加省委土改工作队。1954年任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1959年调任百色右江砖瓦厂厂长。1962年调任滇黔桂三省(区)护林防火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2年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1986年6月6日在百色病逝,终年71岁。

黄景墀(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十一)覃家修

覃家修(1917—1986),壮族,广西巴马县所略乡(时属万冈县)人。1940年迁居中亭,同年参加革命,是凤山南区革命同盟会、抗日义勇队的组织领导者之一。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中共凤山县工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凤山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49年9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凤山县独立大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凤山县县委副书,1954年8月任田林县副县长,1957年1月任田林县县长。1963年调回凤山县工作,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文革”期间被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1981年3月14日,经河池地委同意,恢复党籍、公职及政治名誉。1984年6月,经组织批准离休。1986年病逝,终年69岁。

(十二)李天心

李天心(1906—1999),壮族,广西凌云县平乐乡海亭村(今属凤山县)人。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入东兰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8月参加农军围攻凤山县城的战斗。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凌云县平乐区农会军事委员、平乐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凌云县赤卫军常备营营长和县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共凌云县特支委员。红七军主力北上后,任红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第三营营长,率部参加右江苏区反“围剿”作战。苏区被攻陷后,任中共凌凤边委军事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委员,坚持地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凤山县公安局秘书、粮库主任、粮食购销组组长、贸易公司文书、平乐区民政助理、平乐粮站站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8年党组织给予平反,并恢复党籍和红军老干部荣誉,离休后享受厅级干部待遇。1999年9月病逝,享年93岁。

(十三)黄荣章

黄荣章(1930—1983),原名黄焕文,广西凤山县袍里乡坡心村社更屯人。1925年参加革命,1930年1月担任县赤卫军常备营第九连三排长。1930年11月,任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排长。1931年春,指挥赤卫队和300名革命群众与进犯坡心、月里苏区的敌军在社更穿岩作战7天7夜。8月,任红军独立第三师第六十三团排长。1932年冬,率领7名红军战士到月篆乡(今巴马甲篆、坡月一带)奇袭百色区保安队黄理端一个连。1933年,担任右江上游革委会交通员,负责从贵州—中亭—海亭到西山这条线的通讯联络工作。1937年任凌凤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凤山解放后,历任凤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物资局局长等职,享受处级干部待遇。1965年离休,享受厅级医疗待遇,1983年去世,享年80岁。

(十四)廖熙瑶

廖熙瑶(1902—1951),又名廖玉堂,壮族,广西凤山县平乐乡海亭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月任平乐区苏维埃政府委员,1935年6月至1944年3月,历任中共凌凤边委宣传委员、凌凤边革委副主席,其间到黔桂边参加地下革命宣传,发展党组织工作,在凌凤边组织革命同盟会,宣传党统一战线、团结抗日政策。组织地下同盟会和游击队,为解放战争扩大南区游击队打下基础。后因身体原因,1951年病逝,终年49岁。

(十五)覃宝鉴

覃宝鉴(1889—1968),壮族,广西凤山县中亭村人。1922年与黄伯尧、韦鼎年、罗福宏、罗福益等组织中亭革命同盟会,建立农民军。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任巴轩区苏维埃政府委员,受上级党委委派,带平乐、中亭红军前往百色领枪,扩大革命武装。1933年至1936年,参加支部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协助黔桂边委工作。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巴轩支部委员,在抗日宣传、发展抗日武装和解放战争游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68年去世,享年79岁。

(十六)黄鹤立

黄鹤立(1901—1952),壮族,广西凤山县江洲乡维新村人。1920年在百色军官教练所毕业后,又到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和副师长等职。在抗日战争中,参加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中条山会战等著名战役,被授予少将军衔。1946年,蒋介石命令黄鹤立任国民党第九十九师师长,同时命令他率部去陕甘宁边区“剿共”。他对蒋介石的“剿共”命令极为不满,便以在战场上旧伤复发为由解甲归田。1948年冬,把随身带回的5支七九步枪和2支德国造驳壳枪交给桂西人民解放军游击二十五大队。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以特殊身份掩护和接待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和游击队指战员,并给游击队赠送军需品,还拿出粮食支援进驻凤山的人民解放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52年春去世,享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