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凤山县革命老区民居发展史

凤山县革命老区民居发展史

【摘要】:在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凤山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场茅草房改建大会战。与此同时,凤山县乡村节能路灯、垃圾转运设施、村屯污水处理站等项目同步铺开,避免“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风貌”的现象发生。为解决垫资问题,凤山县采用承诺备案制,由农户的结对帮扶干部进行核实后,向危改部门出具承诺书,后者即预付应补资金的50%至农户账户,助力启动改造工作。凤山县的危房改造,对全县农村的民居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极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给凤山的广大农村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但最为直观的、最能夺人眼球的当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居民楼。无论走到哪个村寨,旧时的痕迹已无可辨,满眼是鳞次栉比的现代楼房,给人带来的是沧桑巨变的感觉与震撼。但这一切并非凭空而起,所有的巨变都是渐变的累积,凤山的民居建设其实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持续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凤山农村在“左”的长期影响下,农民的收入渠道几乎全被堵死,温饱尚难维持,建房更是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奢望。农村的房子大多破旧不堪。相当部分还是茅草盖的房子,而且年久失修,一遇恶劣天气,人人提心吊胆。

局面的改变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增加收入的路子多了,一些农户开始修起了房子。但大范围的改变开始于一场消灭茅草房的大会战。在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凤山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场茅草房改建大会战。全县茅草房改建总投资579.78万元,1998年12月,全县改造工程通过验收。改建2891户茅草房,使全县农民基本告别了茅草房,住上了稳定的瓦房。

进入21世纪,扶贫攻坚进入新的阶段。解决贫困农村农民住房问题已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凤山出台了《凤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凤山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提出以实施特困区域连片改造为亮点,以贫困村屯连片集中改造为重点,以困难户村屯危房改造为连片试点,推进全县危房改造工作全面铺开,达到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活条件、人居环境的目标。凤山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拉开序幕。

经实地调查和综合评估,确定16个村、屯为连片试点,这些村屯是:良利村弄油屯,拉仁村9、10组,江洲村坡祥屯,六马村那然屯,久文村3组,恒里村4、5、6组,京里村3、4组,久文村5组,坡心村5、6、8组,梦娥屯,巴腊屯,上牙村下卜屯,谋爱村三组,八龙库区,央峒5组,凤山—乐业沿线(龙乱至茅萍屯)。

凤山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根据农户居住地和经济来源状况,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的原则,确保改造的住房经济、适用、安全,要求所有危旧房改造为稳固的砖混结构住房。一是特困户危旧房连片改造示范村屯要有10户以上或集体搬迁10户以上,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建设规模为两层半,周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好的综合整治。二是贫困户危房连片改造试点示范村屯有10户以上连片改造的,每户建筑面积要达90平方米以上并完成立面装修和门、窗安装及一些配套设施建设等。三是困难户连片改造试点每户建房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且完成装修。

有三种建房模式:一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如:凤城镇恒里村4、5、6组,拉仁村9、10组,袍里乡坡心村8组,乔音乡久隆村巴腊屯,平乐乡兰包村梦峨屯。二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整体搬迁。如:凤城镇良利村弄油屯,久文村3组,江洲村坡祥屯、六马村那然点。三是统一安排,就地改造。如长洲乡郎里村1、2、3、4组,百乐村八龙屯,袍里乡央峒村5组,坡心村5、6组,平乐乡谋爱村3组,凤城镇京里村3、4组,久文村5组,上牙村下卜屯。

资金补助标准为:特困户户均补助2万元(指不通路又缺水,需整体搬迁或统一规划及配套);贫困户户均补助1.5万元(指库区搬迁或连片集中改造);困难户一级危房新建户户均补助1至1.5万元;扩建加固视其工程量补助0.5至0.8万元;维修补助0.2至0.5万元。2010年后,危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补助给农户的资金也不断增多。

平乐瑶族乡洪力村六网瑶寨旧貌(周恩革 摄)(www.chuimin.cn)

农村危房改造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五大脱贫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凤山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县领导负总责、危改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乡镇领导负责辖区包片、帮扶联系人负责包户”的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全力推动工作开展,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高效、精准落地。在速度上,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由帮扶干部动员协助办理;符合危房改造但无改造意愿且帮扶干部动员不下的,由乡镇领导再动员,按层级依次发动,建设环节鼓励群众借力还力、互帮互助,无能力建房的由县里组织施工队统筹实施。在质量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抽调有资质、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在各乡镇巡回指导,严把设计和施工两道关口确保面积不超标、质量达要求。在效果上,充分结合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优化设计施工方案,既保留民族韵味,又传承村寨历史文脉,房屋设计与村落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与此同时,凤山县乡村节能路灯、垃圾转运设施、村屯污水处理站等项目同步铺开,避免“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风貌”的现象发生。

平乐瑶族乡洪力村六网瑶寨新貌(周恩革 摄)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危改户先行垫资,待验收通过后再发放补助资金,导致部分贫困家庭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进度滞后。为解决垫资问题,凤山县采用承诺备案制,由农户的结对帮扶干部进行核实后,向危改部门出具承诺书,后者即预付应补资金的50%至农户账户,助力启动改造工作。该措施推行以后,全县共完成305户预付资金发放,累计411.75万元,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凤山县还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资金,对位置偏远、运输成本较高的村屯,根据实际路程增加补助。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政策,鼓励农户在危房改造过程中一并实施,引导群众不断转变生活方式

针对部分尚住在危房中、不愿建房且经济能力无法承担的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凤山县通过改造农村闲置校舍等方式集中统一安置。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取得积极成果。2010年至2020年,凤山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136户,总投资9.3亿元。

凤山县的危房改造,对全县农村的民居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县农民群众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给予的这一机遇,迅速掀起了住房建设的高潮。在危房改造初期政府提供的建房补助资金还较低的情况下,农户纷纷拿出多年的储蓄,或外出打工赚钱,全部投入到住房建设上来。一些未通公路的地方,群众等不及公路修通,就通过马驮或人力肩挑背驮,在崎岖的山道上往返搬运钢筋、水泥、石沙、砖头等一切建筑材料,一面挥汗如雨,一面负重前行,直到自家房子建成方才罢休。

长洲镇那兵村坡王屯是凤山县上千个村落中一个普通的自然屯,在全县兴起的民居建设高潮中,全屯男女老少齐上阵,几年工夫,坡王屯120户人家就都相继盖起了新楼房,旧时曾引为自豪的瓦房影踪全无,真正做到了“片瓦无存”。坡王屯的变迁,是凤山山乡巨变的一个缩影。每到一处山村,都会看到一座座民居新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繁茂的树林中,白墙绿树,相映成趣,仿佛画图,这是凤山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