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综合治理创新篇

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综合治理创新篇

【摘要】:根据五个村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五村综合治理工程”,创造了扶贫攻坚的新模式。五村综合治理规划总投资531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资金4569万元,地方配套116万元,群众自筹631万元。为确保五村的综合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推进措施。以此确保项目覆盖到真正需要项目的农户,使项目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认真做好五村综合治理物资的供应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确定扶贫的思路、方略和方法,是凤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长期的扶贫攻坚实践中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一条基本经验。从2008年3月开始,凤山县委、县政府对林兰、猛干、兰包、寅亭、巴标等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特困村实施重点扶贫。根据五个村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五村综合治理工程”,创造了扶贫攻坚的新模式。经过两年时间的奋斗,取得了自八七扶贫攻坚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来的又一个辉煌成绩。

林兰、猛干、兰包、寅亭、巴标这五个村(以下称五村)都属典型的大石山区,石山面积占五村总面积的95%以上,五村辖84个村民小组127个自然屯2030户9121个人口,其中瑶族人口占82%。耕地面积6254亩,其中水田1639亩,旱地4615亩,人均耕地0.68亩,人均有粮230公斤。五村既是连片特困大石山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投资严重不足等原因,五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支柱产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在贫困线上徘徊,与全县其他村相比差距比较大。2007年,五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200元左右,仅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左右。还有40个10户以上的自然屯不通村屯道路,有8个自然屯不通电或不能正常用电;有848户4195人未解决饮水困难;有551户未建沼气池;有987户每年还缺粮1个月以上;有183户599人纳入低保;还有906户住在茅草房或危房里;有92个屯1878户未建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村级小学校及部分教学点校舍严重不足,危房面积达655平方米,有4所中心校1106名师生未解决饮水困难。五村少数民族女劳动力中绝大部分为文盲、半文盲。根据调查统计,五村适龄入学儿童的入学率还比较低,辍学率比较高。2007年,五村的绝对贫困人口1797人,低收入人口2171人,分别占五个村总人口的19.7%和23.8%,贫困人口占五个村总人口的43.5%,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5.57%,返贫率远高于全县的比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五村是凤山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连片特困区域。

2007年冬,凤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人财物力,采取非常规的扶贫措施,对五村进行综合治理,一举改变五村的深度贫困面貌。同时组织了调查工作队,深入村屯开展调查,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实地查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治理目标,编发了《凤山县林兰等五个特困村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了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一是改变村屯交通闭塞状况,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二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解决特困村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难题;三是完成茅草房和危房改建,解决特困群众的住房难问题;四是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解决特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五是加强环境整治和石漠化治理,发展农村沼气,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六是完善电网、广电设施,解决群众用电难、收听广播电视难问题,缩小差距,拉近距离,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七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三年以后,力争这五个村50岁以下的劳动力每人都熟悉和掌握两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八是培植发展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稳定收入,促进五个特困村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五村的贫困现状及贫困成因,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包括道路建设、电网、人饮工程、校舍建设、茅草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石漠化治理、广电设施、易地搬迁、种植业养殖业和民政救济等12类。五村综合治理规划总投资531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资金4569万元,地方配套116万元,群众自筹631万元。

为确保五村的综合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推进措施。

一是明确责任,高位推动。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由县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的副职为副组长,县政府办、扶贫办、教育局、水利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相关的部门抽调独立办公,具体负责做好五村综合治理工作;办公室下设综合组、项目组、宣传组、资金管理组、督查组相关的乡(镇)和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将五村综合治理的各个项目落实到相关部门,将建设任务分解到100多个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五村项目工作项项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帮。

二是切实做好宣传,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县、市、区级相关媒体的连续报道以及牵头单位、帮扶单位进村入屯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五村综合治理重大决策的重要意义;从关注民生政治高度认识五村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内在动力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强化管理,抓好规范。核准对象,确保项目发挥效益。在确定项目受益对象时,由农户自愿申请,后由县级核实的办法,经过公示后正式确定对象,把项目实施情况在村、屯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给项目建设通知书。以此确保项目覆盖到真正需要项目的农户,使项目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认真做好五村综合治理物资的供应工作。为了方便特困农户,物资供应实行政府采购、定点供应。在相应的乡(镇)设立了物资供应的直供点,把物资及时供应到农户,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尽量节省农户的开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合理利用。项目资金严格按提款报账制管理要求进行核销,严禁挪用、挤占、贪污补助资金现象的违法行为发生。部门整合资金按部门的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进行报账,确保把资金全部用到实施项目上,为五村综合治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是注重监管,确保质量。各部门、各项目单位和各帮扶单位注重加强技术培训、工程质量监测及施工安全工作,先后举办了多方面的项目培训。如在五村中选送22名农民学习爆破技术,举办两期沼气池技术培训等。在项目实施中,各项目业主单位派技术员到村屯指导,各帮扶单位落实工作人员到户和工地蹲点督战,把好项目质量关。(www.chuimin.cn)

五是狠抓督查,确保实效。县四家班子领导在五村都有联系点,经常深入五村检查指导工作。督查组定时或不定期下到五村开展专项督查,县委、县政府先后在五村召开了6次的现场推进会,一次又一次推进各项目进程,使五村综合治理不断取得阶段性效果,确保综合治理连贯性。一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通过听、看、查、访等形式,检查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实行赶队会制度。通过召开一次又一次的推进会,及时向乡(镇)、牵头单位和帮扶单位反馈发现的问题。对不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工作措施落实不力、工程进展缓慢的单位,限期整改。三是建立通报工作制度。每月以文件或简报的形式,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督查通报,每旬向四家班子领导汇报,把各乡(镇)村、各单位开展的工作情况置于全县干部职工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推动作用。

五村综合治理工程,涉及84个村民小组,2030个农户9121人。实际累计投入资金8937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64%。其中部门资金整合4549万元,群众自筹2688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6多万个工日,折合1300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远远超过原来计划。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综合治理的目标基本实现。

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六难”问题得到缓和。通屯道路完工29条42公里,解决了35个自然屯1764户7598人的“行路难”问题;新建家庭水柜612个36720立方米,新建人饮工程4处,基本解决了五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建成教学楼或综合教学楼11栋2817平方米,五村消灭了校舍危房,有1790个适龄儿童告别了“上学难”问题;通过实施茅草房、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五村先后有1093户5296人告别了“住房难”问题;通过对江洲乡巴标村黄泥巴峒、平乐乡寅亭村村部和坡蛮峒、金牙乡猛干村水峒和新平等六个屯进行电网改造,有302个农户1172人解决了“用电难”问题;新建广播电视设备662套,有84个村民小组解决 了“收 听 难”问 题。

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实施民政补助、农业种植技术保障、畜牧优质品种改良等“温饱工程”,五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两年来,发放补助粮食121.74吨,补助低保1730人,五村群众得到了生活上的保障;通过推广玉米良种种植8626亩、冬种蔬菜2020亩和补助化肥84.2吨,两年内五村粮食增产364970公斤,年人均增加粮食20公斤;制成装粮铁皮桶436个,有效解决了农户粮食贮备。在畜牧养殖上加大技术投入,培训49期3147人次,提高农户劳力素质,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培植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目前,五村已种草养牛1930头,优质家禽饲养9.96万羽,肉猪品种改良2064头,为农民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五村区域内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6720公顷,种植了适应性强、标准化与规模化的核桃3000多亩;种草1000亩,种草养牛1930头;同时新增434座的沼气池,逐步建立庭园生态循环经济,不仅增强了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整治了农村卫生环境,而且增加了肥力和解放了劳力,有效地遏制了大石山区的石漠化现象。

劳动力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涉农部门紧紧围绕核桃、桑蚕、八角、油茶、优质家畜等产业开发,狠抓扶贫培训,举办种养技术培训76期,参加培训人员达7000多人次;沼气池技术培训300人,民爆物品爆破培训22人。通过各类培训,每个农户平均掌握1至2门以上实用技术,五村的劳动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民增加收入的技能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