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集雨浇灌工程实施成果

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集雨浇灌工程实施成果

【摘要】:1998年10月中共凤山县党代会和1999年1月凤山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把兴建地头水柜实施旱地集雨浇灌写上工作报告,并形成决议,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计划,而且很快得以实施。地头水柜集雨浇灌是凤山人民的首创,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2000年5月20日,世界银行一行28人到凤山考察,对凤山的地头水柜集雨浇灌工程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1997年10月14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奋战70天兴建7000个家庭水柜任务的决定,同月17日召开动员大会,年底超额完成任务,建成8859个家庭水柜。1998年,凤山县再掀起家庭水柜建设的高潮,用120多天的时间兴建12000个家庭水柜,全县基本解决了饮水难问题。

石山区地头水柜(黄勇士 摄)

凤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稀缺,石山地区的农业因缺水长期得不到发展。1998年,县内一些农户尝试利用家庭水柜富余的水将旱地改成水田,春种玉米间种黄豆、夏种水稻、冬种蔬菜,取得了成功,粮食获得增产。群众的探索和实践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县领导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围绕旱地农业灌溉问题,对全县利用水柜种植水稻成功的农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这是大石山干旱地区解决农田灌溉的最佳选择。1998年10月中共凤山县党代会和1999年1月凤山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把兴建地头水柜实施旱地集雨浇灌写上工作报告,并形成决议,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计划,而且很快得以实施。1998年10月开始,凤山县利用自治区水利厅扶持的启动资金在9个乡镇39个村屯进行试点。至1999年10月,建成2006个标准池,1200多亩地改田种上水稻,亩产达450至550公斤,最高达600公斤。许多农户还在水池内养鱼、养鸭,池边种葡萄,栽培食用菌,利用水柜种冬菜及反季节蔬菜,都获得成功。1999年8月至2000年5月,凤山组织开展地头水柜建设大会战,至2000年5月30日止,全县共建成18399个水柜,总容量1045360立方米,地改田4000亩,平均亩产达580公斤,配套种竹1800亩,种葡萄8000株,建沼气池1670个,坡改梯3000亩,养鱼250000尾。全县还建立了50个地头水柜综合开发示范点,即山上退耕还林,山腰种果,山脚地改田,池上种葡萄,池内养鱼养鸭,并配套建沼气池,推动地头水柜集雨浇灌工程上档次,上规模,见效益,向生态农业迈进。(www.chuimin.cn)

地头水柜集雨浇灌是凤山人民的首创,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这一灌溉方式的发明和推广,有效解决了大石山区的灌溉难题,粮食生产得到很大提高。干旱地区利用地头水柜集雨灌溉,地改田后,可以改每年种一造玉米为种两造粮食作物和一造冬种作物,实现一年三造或一年四造。种一造水稻就可以实现亩产粮食400至500公斤,年实现粮食亩产为700至1000公斤,年每亩可增加粮食350公斤以上。

凤山县人民的首创之举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99年4月9日,《广西日报》头版头条以《大石山区的新希望》为题作了报道,随后广西区内有5个地区40多个县市组团到凤山参观考察学习。1999年9月18日,以水利部、财政部、中国农业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组成的中央集雨浇灌工程考察组一行5人,到达凤山县考察石山地区集雨浇灌工程建设情况。石山地区集雨浇灌模式很快引起自治区的重视。1999年11月,全区贫困地区地头水柜扶贫工程建设大会战动员会在凤山隆重召开,此后这一浇灌模式在全区得到广泛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先后作了报道。2000年5月20日,世界银行一行28人到凤山考察,对凤山的地头水柜集雨浇灌工程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