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及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及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摘要】: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适时地将农民在责任制中焕发出来的生产热情引向商品生产发展的轨道,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包括建立10万亩八角、3万亩桑园、5万亩小叶榕、5万亩板栗、1万亩无核柿、2万亩果梅、2万只山羊等。三是凤山县的农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凤山县的农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适时地将农民在责任制中焕发出来的生产热情引向商品生产发展的轨道,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包括建立10万亩八角、3万亩桑园、5万亩小叶榕、5万亩板栗、1万亩无核柿、2万亩果梅、2万只山羊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强有力的措施。

一是制定规划,加强领导。县里成立了经济果木林开发指挥部,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指挥机构。二是抓示范,搞样板。从1994年冬开始,重点抓县万亩、乡镇千亩、村三百亩经济果木林绿化点,带动面上群众,促进林果开发的整体推进。1994年冬至1995年春,全县面上种植经济果木林16721亩。三是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经济果木林开发。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决定》和《关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个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兴办经济果木林场的实施办法》,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个人积极参与经济果木林开发。据统计,1994年冬至1995年春新造的24831亩经济果木林中,属于机关单位与农户合股联办的有5510亩,占22.2%;开发公司与农户联办的有4649亩,占18.7%;能人与农户联办的有200亩,占0.2%。四是落实有效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式原则上要办成林果场。要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可以采取部门加农户、公司加农户、企业加农户、个体能人开发等方式,实行股份合作开发。五是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资金的投入要坚持谁办、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以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各方面集资为主、国家扶助为辅,多方挖掘潜力,拓宽资金渠道。

从1994年开始的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95年2月,凤山县完成20037亩八角、4219亩板栗的种植任务。到1997年,全县种植八角113000亩、板栗10400亩,种桑5600亩,饲养山羊67700只。(www.chuimin.cn)

“二四七”工程是凤山县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振兴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凤山县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凤山至巴马、凤山至东兰的两条柏油路的开通,使凤山县的出县通道更为便捷,运输能力迅速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明显加快,经济发展出现新起色。二是凤山县的工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现了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1993年凤山县的工业总产值3600万元,到2000年增长到12180万元,增长三倍多。三是凤山县的农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七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凤山县的农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3年凤山县的农业总产值9310万元,到2000年增长到30683万元,增长三倍多。四是凤山县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1993年,凤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9元,到2000年增长到983元。五是凤山县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由1993年的810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1762万元。所有这些无不与“二四七”工程的实施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