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凤山农村互助合作发展史

凤山农村互助合作发展史

【摘要】:在政策的鼓励下,各区、乡的临时合作互助组逐步发展。针对全县互助合作发展不平衡状况,县委提出“书记挂帅,全党动手,互助合作”的工作措施,要求每个区的领导要组织1至2个互助组。各区都以片或乡召开了1至3次的互助合作代表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修订计划。第二区有34个临时组进行长期合作计划,转为常年组。

土地改革后,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落后,难以进行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抵御自然灾害,仍然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1953年9月,土地复查结束,县委、县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鼓励农村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上来,要求县、区工作队结合土地改革复查发证工作,顺应凤山农村在农忙季节帮工、换工的良好传统,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增收运动。合作形式一般以临时性为主,由附近邻居、沾亲带故、关系好的农户组成,在生产上进行等价的以工换工、人畜换工交换,这样既按季节完成耕种、收割,又解决了一些农户缺少耕牛的生产难题。

在政策的鼓励下,各区、乡的临时合作互助组逐步发展。1953年9月,县委、县政府顺应形势的发展,又引导农民建立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为稳步开展工作,防止强迫冒进,采取“深入宣传,典型引路,调查分析,分类指导”的方法。针对全县互助合作发展不平衡状况,县委提出“书记挂帅,全党动手,互助合作”的工作措施,要求每个区的领导要组织1至2个互助组。各区都以片或乡召开了1至3次的互助合作代表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修订计划。到10月底,全县有35个乡动员起来。第五、第六、第七区工作进展比较快,各区的每个乡都建有互助合作组。第二区有34个临时组进行长期合作计划,转为常年组。到1953年底,全县建立有常年互助组11个,户数355户,劳动力220人;临时季节互助组829个,户数4300户,劳动力13931人,互助合作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18.3%。互助合作的形式不但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培养了农民集体观念,为全县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并转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创造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