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艰苦斗争与胜利

凤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艰苦斗争与胜利

【摘要】:韦拔群带领第二十一师旗帜番号和原第三纵队余下的特务连七八十名战士回到东兰后,立即召集陈洪涛、黄松坚等人开会,研究新形势下坚持斗争的策略和组建红二十一师等问题。师部则转移到地势险要的东兰与凤山交界的西山,指挥反“围剿”斗争。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红三营九连官兵与根据地的群众以大智大勇的革命英雄气概,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2月10日,敌军以重炮接连不断地向红军一、二道防线轰击。

(一)六十三团组建。

1930年9月,右江苏区土地革命深入发展,红七军空前壮大之际,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来到右江平马镇。10月2日,红七军前委在平马召开前委会议,听取邓拔奇传达中央的指示。当时,由于邓拔奇远离上海,并不知道中央于9月下旬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批判结束了“立三路线”和停止调集全体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冒险计划,仍传达6月1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和南方局9月3日指示精神,指出中央命令红七军迅速向柳州、桂林发展,沿途创造地方暴动,夺取柳州、桂林,出小北江,进攻广州等,会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会议决定,接受中央指示,红七军离开右江北上,到河池整编。

平马前委会议之后,各部队即加紧离开前的准备工作。10月上旬,红七军军部及各纵队相继离开右江前往河池。11月初,红七军4个纵队和红八军第一纵队余部全部到达河池县河池镇集结。10月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县凤仪小学召开,会议改选了红七军前委,由邓小平担任前委书记,陈豪人任兵委书记,委员8人,候补委员3人。会议作出决议:红七军今后的行动是执行中央命令,提出“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的口号。红七军4个纵队及红八军一纵队整编为红七军第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第十九师、二十师北上执行中央的命令。前委授予第二十一师番号,任韦拔群为师长,陈洪涛为政委,黄松坚为副师长,由韦拔群等回右江重新组建部队,坚持和发展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

韦拔群带领第二十一师旗帜番号和原第三纵队余下的特务连七八十名战士回到东兰后,立即召集陈洪涛、黄松坚等人开会,研究新形势下坚持斗争的策略和组建红二十一师等问题。会议认为,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弱小,当前主要任务是把分散的赤卫军组织起来,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二十一师,使其成为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同时,在各区、乡再扩建一批赤卫队,形成主力部队和地方赤卫队相辅的军事网络,以对付桂系军阀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会议还决定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三人分别到东兰、恩隆和凌云、凤山等地开展组建工作,为筹建红二十一师做准备。

同年11月29日,原凤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二十一师副师长黄松坚在凤山县城召开各级武装骨干会议,宣布组建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廖源芳,政治指导员韦仕纯,团副官兼政宣队长廖源富,军需长唐高亮,军医廖源真。下辖3个营:第一营由原凤山县赤卫军常备营、长里区赤卫军营改编而成,营长黄桂德,指导员罗显温,副营长廖熙英,参谋李以仁,军需廖源川;第二营由恩隆、奉议2县赤卫军改编而成,营长覃道平,指导员黄鸿腾;第三营由凌云县赤卫军常备营及凤山县赤卫军武装改编而成,营长李天心,指导员黄伯尧,副营长罗学成,军需陆寿增。每营各设3个连,每连设3个排。会后,六十三团团部及第一营、第三营留守凤山、凌云苏区,第二营返恩隆、奉议活动。

1931年1月,中共红七军二十一师委员会于恩隆乙圩召开红七军第二十一师成立大会,宣布红二十一师正式成立,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参谋长黄晖,政治部主任陆浩仁。下辖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共3个团和1个独立团、2个独立营,全师2000多人。

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成立时,凤山县的2个农民赤卫军营及区、乡赤卫队大都编入六十三团。县苏维埃政府又在广大的农村中发动农会会员、进步青年参军参战,扩充赤卫军队伍,重组县农民自卫军,健全区、乡农民自卫队,使全县的农民自卫军发展到1000多人,他们在巩固革命根据地,保卫红色政权,抵御敌人的进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反击敌人“围剿”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趁右江革命根据地力量薄弱之机,到处调兵遣将,集结兵力,穷凶极恶地向东凤革命根据地扑来,叫嚣要在三个月内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1931年2月至5月,敌人对东凤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2月初,桂系第七军副军长廖磊(后升任军长)指挥正规军及东兰、凤山、凌云等县民团约1万兵力,向东凤大举进攻。敌人兵分四路,摆下大包围圈的阵势,采取步步为营,分进合击的战术,并命令各县民团予以配合,企图在东兰、凤山消灭红军,摧毁右江革命根据地。此时,活动于东凤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一师的总兵力只有2000多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兵,中共右江特委和二十一师的指挥员冷静分析敌我情势,决定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避敌锋芒,不和敌人打大仗、硬仗,由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根据地群众坚壁清野,配合红军打击敌人。师部则转移到地势险要的东兰与凤山交界的西山,指挥反“围剿”斗争。

1.巴轩反“围剿”

1931年2月,百色民团指挥官岑建英奉令率领其部特务连、黔军王海平部冉举腾、李续炎2个团及地方民团数千人,开始向巴轩(中亭)进攻。当时,坚守在这一带的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第三营第九连兵力不足80人,加上赤卫队也不过120人,敌人比红军多好几倍,且枪炮齐全,而红三营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式步枪和土制的粉枪,弹药奇缺,红军处境极为艰难。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红三营九连官兵与根据地的群众以大智大勇的革命英雄气概,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红三营第九连连长覃宝蒙与地方党政负责人对敌我双方斗争的利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决定依靠地利人和优势,采取坚壁清野和灵活机动的战术,选择易守难攻的弄内、川岩、辽立、干障、卡层山等山寨岩洞为据点,筑寨砌墙,开挖战壕,并掩护群众把粮物转移进岩洞和山寨隐蔽,凭险抗敌。同时还在村前寨后的要道修设关卡阻击敌人。2月10日,敌军以重炮接连不断地向红军一、二道防线轰击。因寡不敌众,为保存力量,覃宝蒙指挥战士们且战且退,并将一部分兵力分到山洞、营寨与赤卫队配合驻守抗敌,一部分武装在外围与敌纠缠,配合岩洞、山寨内的军民作战。当日,敌人攻破各防线,进入村屯,获悉红军、群众转入弄内、穿岩、干障、卡层山(亦称中营)等山寨岩洞隐蔽,即分兵围攻。2月11日,黔军参谋长阮筱斋调集兵力大部将卡层山层层包围,这是敌人在巴轩区(中亭)进攻的主要据点,敌人用机枪、迫击炮向山寨狂轰。坚守在这里的有巴轩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罗福宏、中亭乡苏维埃政府妇女会主席韦氏送及30多名红军、赤卫军战士和100多名群众,还藏有一批粮食。在罗福宏、韦氏送的指挥下,红军、赤卫军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到第二天晚上,红军、赤卫军的弹药已剩无几,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赤卫军及青壮年趁夜突出了重围向外转移,卡层山只留下韦氏送及10多名赤卫队员,坚守保护不能撤出的妇幼老人。2月13日上午,敌人集中炮火向营寨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战斗持续到中午,赤卫队弹药耗尽,伤亡不断,最后营寨被敌攻破。至此巴轩区各岩洞、山寨据点一一陷入敌手。红军和赤卫队在反“围剿”战斗中有数十人英勇牺牲,90多名群众被杀害。

2.海亭大屠杀

1931年2月上、中旬,岑建英率领其部特务连和入桂“剿共”的黔军攻陷巴轩区后,又连续向平乐区进犯,先后占领了洪力、力那、平旺等乡。海亭乡是平乐区主要的革命据点,2月20日,敌人开始向海亭进犯,连续攻打了几天,柳石山、坡夜山两个阵地被敌占领。牛尾洞是海亭乡境内的一口石山洞,洞中避居着50名老人、妇女和小孩,由王士平、潘日彬两位红军战士负责护卫,凭着险要地势,守洞军民奋力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敌强攻不下,采用“火攻烟熏”的办法,在洞里的50位军民除有3名妇女摸黑往洞里空隙攀爬找到逃生洞口外,其余47名被辣烟熏死,牛尾洞失守。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屠杀,红军、赤卫军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为死难的乡亲报仇。2月27日晚,红军营长李天心、“敢死队”副队长黄相成带领11名敢死队员摸到福才屯,对敌营、连部展开进攻,一阵砍杀后,敌营、连长也都成了刀下鬼。这一仗歼敌27人,缴获步、手枪27支,子弹1000多发。2月28日,敌黔军及民团共3000多人在海亭乡拉开了空前规模的大搜山,将诱捕抓到的400多名群众集中全部杀害。自2月20日至2月28日,敌人在海亭一带大肆屠杀军民900余人,制造了震惊广西的“海亭惨案”。

3.血战三门洞

1931年2月下旬,敌军从中亭进入平乐后,获知力那、洪力、平旺、登亭、桑亭、寅亭、谋爱、六马、林里等9个乡村的部分群众1700多人和部分红军、赤卫军隐藏在三门洞,便驱兵2000余人进行攻打。三门洞是古代留下的工事,洞外沿着山麓筑有3个石门,构成三道防线,红军、赤卫军负责人王周合、黄金松、罗明开分别在三道防线指挥阻击敌人。面对大敌进攻,红军、赤卫军凭借险要地形,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后来,敌人把轻重机枪安放在红军三个据点对面高山上,向红军的三道防线猛烈射击。为保存有生力量,红军、赤卫军且战且退,撤进三门洞。敌占领三门洞外的三道防线后,故伎重演,从三门洞对面高地以轻重机枪猛烈向洞内射击,掩护大群敌兵向洞口冲锋,红军凭借洞口坚固石墙阻击,敌无法靠近洞口一步。敌人强攻不下,便改变战术,把进攻变为围攻,采取长期围攻的办法,企图将红军、赤卫军及群众困死、饿死在洞内。敌人的这一招,给洞内军民的生活带来十分困难,反“围剿”斗争越来越艰苦。因缺水,洞内500多人被活活渴死、饿死。为保存实力,红军领导人研究决定,能行走的军民要秘密向外转移。一连几个夜晚,红军、赤卫军及青壮年700余人手攀青藤、脚勾石缝往上爬出通天洞口撤离三门洞,三门洞军民在近一个月的艰苦斗争中,共有700多人英勇牺牲。

4.鏖战恒里岩

1931年1月上旬,国民党凤山县县长罗颂纲纠集民团1000多人占领凤山县城后,直扑凤山革命根据地中心恒里乡,遭到红军,赤卫军伏击撤回县城。1月23日,在敌人再次围攻之前,恒里乡及附近群众把粮食、蔬菜、衣物、家具、牲畜等搬进地势极为险要的甘牢山恒里岩,有1100余群众搬到岩里隐藏。为了长期坚守,红二十一师六十三团连长黄德昌、赤卫军连长黄现连等,将红军百余人统一编成6个班,在甘牢山修筑据点,并在恒里岩洞口修建堵墙,架设石闸,据险防守,迎击来犯之敌。从1931年3月至11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恒里岩内的红军、赤卫军和群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进攻与反进攻的斗争,先后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的进攻。后来,军民们由于长期住在岩洞里见不到阳光,缺油少盐没粮食吃,喝的又是碱性很大岩乳水,缺医少药,有的病死,有的饿死。面对如此惨状,军民们依然顽强地与敌人作斗争,直至弹尽粮绝。11月23日,恒里岩终于被敌人攻陷,在长达11个月的鏖战中,洞内牺牲军民374人。恒里岩军民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5.八龙山寨反“围剿”战斗

1931年3月20日,民团副司令龙达尊率罗文海、龙显才等民团武装与黔军李续炎团部分兵力共约2000人围攻八龙山寨。此时率部在天峨、那地一带活动的廖源芳获情,率二营和特务连共390人枪,从巴暮区赶回八龙寨,与先期到达的其子廖熙英部汇合,并进行迎战部署。4月16日,天刚亮,敌人向八龙山寨发起猛烈的攻击。廖源芳凭借坚固的防护工事,沉着指挥军民进行阻击,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使敌人丢下数十具尸体在寨外山坡上,敌人连续猛攻了两天仍无法靠近山寨。战斗至第三天,夜幕降临,廖源芳了解到部队弹药所剩无几,加上敌众我寡,不能再与敌人死拼硬打,决定趁夜带领军民撤离山寨,向板均方向转移。第四天,敌人集中火力又向山寨发起更猛烈地进攻。一番狂轰滥炸后,见寨内毫无反应,便蜂拥而入。敌人看到寨里空无一人,只得将军民们无法带走的财物掳掠一空,然后纵火烧毁山寨,撤兵回城。八龙山寨反“围剿”战斗,红军、赤卫军机智灵活,勇猛善战,以极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6.当银山寨战斗

1931年4月20日,敌人调遣1个团的正规军,会同地方民团武装对当银山寨进行围攻。次日,敌近2000兵力向当银山寨猛扑而来。面对数十倍之敌,长里区赤卫军营长罗明儒与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陈宝善沉着应战,指挥寨内军民全力抗击敌人。军民以简陋长猎枪、粉枪和少量的步枪,凭借山寨坚固的防卫设施与敌展开血战,击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但毕竟敌众我寡,弹药有限,乘着敌人晚间停止进攻的机会,陈宝善与罗明儒商议,决定由罗营长乘夜组织带领寨内军民突出重围,陈宝善负责掩护。凭着对地形与山路的熟悉,罗营长与大多数军民顺利突出山寨。陈宝善与少数军民因断后掩护被敌截阻,虽奋力抗击,仍寡不敌众。陈宝善被敌人抓获,壮烈牺牲。在这次反“围剿”战斗中,共有22名赤卫军战士壮烈牺牲。(www.chuimin.cn)

7.碧望山寨战斗

1931年4月21日,桂系军阀杨一峰营分兵配合龙达尊民团武装共500多人枪向碧望山寨(漂轩山)发起攻击。寨内有旧州、六因、松仁、弄穴、久加乡苏维埃政府人员约200多人,面对大敌围攻,岑元章、罗锦规两位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与赤卫军连长黄衡集沉着应战,凭借山寨易守难攻的地利,以简陋的武器和石块,与敌人展开血战,多次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敌人连续进攻三日,均被军民以土枪、土炮、石头等武器进行顽强反击,敌损兵折将,始终无法靠近山寨。山寨军民与敌战斗四昼夜,弹药、石块、已近耗尽。24日,敌增兵继续进攻,寨内弹药惧尽,外无增援,被敌攻入,除先行夜间突围的,寨内48名苏维埃政府人员、赤卫队、群众被敌残杀,财物被劫烧一空。

8.砦久山寨反“围剿”斗争

1931年4月23日,桂系杨一峰探知砦久山寨寨内虚实,即派500余人武装配合地方民团600余人围攻砦久山寨。寨内军民在廖熙英及红军连长廖源秋的指挥下,凭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利,与敌人展开激烈厮杀。敌人仗着人多势众,在机枪掩护下,接二连三地向寨口猛攻。廖熙英率领军民顽强地抵抗两天后,主动放弃外围两道防线,趁夜登梯撤回山寨,凭险据守。战斗持续了两天,敌人仍然无法破入山寨,改强攻夺寨为长期围困,断水断粮,妄想活活地困死寨内军民。不多久,寨内所储备的水喝光了,石山顶上没有水源,通往河里的小路又被敌人设关卡严密地封锁。军民们一面与干渴作斗争,一面坚持和敌人作战。此时子弹越来越少,能向敌人抛砸的石头也快打光了。廖熙英决定趁着黑夜,用布条从西南面悬崖吊人下去突围。第七天,夜幕降临,廖熙英下令:红军战士在前,群众在中间,赤卫队员在后,一个接着一个抓住布绳往下滑。不久,突围行动被敌人发现,尚有60多名群众和4位赤卫队员被敌人切断去路无法突围。赤卫队班长廖熙合指挥赤卫队员和群众继续与敌人拼死战斗。最后4位赤卫队队员全部牺牲。红军、赤卫军以及百余群众在砦久山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与敌激战七昼夜,打死打伤敌人40余人,红军、赤卫队及群众牺牲14人。

1931年5月,粤桂军阀联合反蒋的战争继起,桂系军阀命令廖磊率部撤出东兰、凤山,开到田州、平马,以便出兵湖南参加反蒋战争。至此,敌人对东兰、凤山的第一次“围剿”结束。

(三)革命苏区丧失

廖磊率部撤离东兰、凤山前,在东兰县组织了“东凤剿匪司令部”,委东兰县县长黄汉杰兼总司令,并留下第七军第六十一团和新派来的韩彩凤师1个团在东兰、凤山驻防,把对根据地的“围剿”改为围困。

1.廖源芳、廖由斌的牺牲

1931年6月,在桂系军阀的“围剿”下,红军、赤卫军的给养越来越困难。红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廖源芳为了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带领牙美元、韦相尤2个连红军从砦磊出发,到隆维村发动群众筹粮供给部队。被叛徒在隆维村后山坳上和村前的竹林里布下伏兵袭击,不幸牺牲。廖源芳牺牲后,韦国英代理红六十三团团长。7月8日,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廖由斌带廖熙绲、廖熙思、廖玉堂等人到政广屯被叛徒袭击牺牲,时年40岁。廖源芳、廖由斌的牺牲,使凤山红军的反“围剿”遭到重创,反“围剿”战斗陷入被动,剩余红军带领革命群众化整为零,躲避山岩、山洞、山寨与敌军周旋

2.艰苦的反围困斗争

193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派陈道生来到右江地区,传达中央关于纠正李立三的冒险错误和红军及地方政权的指示。为了贯彻中央指示,中共右江特委在东兰泗孟乡丘拔屯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按照中央指示,把红七军二十一师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又称右江独立师),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参谋长黄晖,政治部主任陆浩仁。下属三个团的番号不改变;把右江苏维埃政府改为右江革命委员会,由黄举平担任主席,各县苏维埃政府改为县革命委员会。会议决定抓紧时间整顿部队,跳出敌人包围圈,向外游击,以粉碎敌人的围困阴谋。

会后,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和陈道生率师部直属队和六十一团800多名战士从西山经中山到东山的苏托、苏邦、麻品峒一带进行整训。六十二团和六十三团回原地整训。通过整训,传达贯彻了中央指示精神,总结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反围困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8月30日,桂系余鸣剑除留少数部队继续围困恒里岩外,率其余部队与龙达尊民团共1000多人,进攻中区才劳乡苏维埃政府驻地那烟山寨。驻扎该寨的红六十三团第三营指导员黄伯尧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将驻寨内的60多名红军、赤卫军分为两个中队,一个中队在寨外骚扰敌人,另一个中队由李瑞英带领留在寨内保护群众和阻击敌人。

余鸣剑陈兵那烟山寨周围,连续3日率领部队多次向山寨进攻,都被红军、赤卫军奋力抵抗而无法进入寨内。余鸣剑改为使用火攻、断水等毒计,给寨内军民造成极大的困难。但寨内军民凭借坚固的防卫工事和无比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持与敌人激战20余天。最后,寨内缺水断粮,70余头(匹)牛马也杀光吃完了。战局对军民十分不利,李瑞英派员乘夜出寨前往芝山区联系求援。不久,罗玉交奉令率康里乡赤卫军数十人前往援战解围。9月23日,在芝山区赤卫军武装的外围接应下,寨内部分军民乘着夜色向巴罗、巴仓山方向撤离。由于老弱妇幼行动不便,25日夜,突围队伍被敌人发现,敌人用机枪疯狂阻击出口道路,以至100余人无法突围。敌人攻入山寨后,把所有民房付之一炬,把未及转移的军民全部押往县城关押。

3.敌人的第二、三次大规模“围剿”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桂系军阀又调派第七军罗活团加特务营,联合粤军第四军3个团和各县民团共7000多人,向东兰、凤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1931年11月23日,余鸣剑团向凤山最后一个革命据点——恒里岩发起总攻,由于敌人的长期封锁围困,洞内弹尽粮绝,外无援兵,岩洞被敌攻破。1932年1月,中共右江特委、独立师党委在西山朝马峒召开扩大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决定取消团、营、连编制,将部队中的精干人员组成“杀奸团”,分散到各地袭击敌人和开展杀奸肃特活动。敌人对根据地长期的摧残和围困,使革命斗争越来越艰苦,凤山公开的对敌斗争也转入了地下活动。1932年8月,国民党广西省当局发出2428号通缉令,悬赏缉拿黄松坚、廖熙英、韦相尤、黄文明、唐文亮、李秀林等凤山革命领导人,赏额最高为200元光洋,最低100元。

1932年8月,国民党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白崇禧在南宁召开军政会议,策划第三次军事“围剿”东凤革命根据地。决定由第七军军长廖磊任总指挥,调动第十九、二十一师的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七十一、七十二团约6000人,加上地方民团共1万多武装,对东凤根据地发动更加残酷的第三次“围剿”。9月中旬,廖磊部在凌云、凤山、南丹、东兰、河池等县民团配合下,集数千武装向黔桂边的林佑、巴暮及扬州同时进攻。9月19日,敌人集结一个正规团和凌云、东兰、凤山、南丹民团共5000多人,从四个方向向巴暮苏区进攻。坚守巴暮的红六十三团400多人在代理团长韦国英、参谋长蓝志仁和营长黄桂德的指挥下竭力反击,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桂系军阀对东凤苏区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历时近两年,前后调动兵力达3万多人。在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斗争中,凤山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4.凤山将士血洒湘江

1929年百色起义中,凤山县农民自卫军500余人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此后,又有大批人员加入红七军部队。1930年11月河池整编后,凤山共有540多名红军官兵随军北上,经转战7000余里到达江西的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师。随后编入彭德怀任军团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二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凤山籍红军官兵所在的红三军团第五师十四团,在同是凤山籍的团长黄冕昌率领下随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长征到广西灌阳县,蒋介石集中重兵在湘江布置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11月25日,为保卫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向湘江前进的通道,确保左翼的安全,红三军团第五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奉军委命令率十四、十五团和军委炮兵营共3900余人赶到灌阳县新圩阻击国民党桂系军队2个师,军团部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三至四天,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以凤山籍为主的红十四团和以东兰籍为主的红十五团都是能征善战打硬仗的部队,在新圩阻击战中打得非常英勇悲壮,经过三天三夜的阻击战,红五师付出了牺牲2000余名将士的惨痛代价,其中包括凤山籍官兵108人,团长黄冕昌也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他们和成千上万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

战斗中活下来的凤山籍官兵们从血泊中奋起,继续踏上万里长征路。此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相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之后,只有黄荣、姜茂生、黄明政等少数人最终迎来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